摘要:岩茶圈层如同茶叶界的“婆罗门”,三坑两涧的茶客自诩正岩血统,将外山茶视为异端。武夷山茶圈内部流传的“岩茶品级图鉴”,牛栏坑肉桂高居榜首,黄观音被标注“仅供新手猎奇”。这种等级制度甚至细化到树龄,百年老丛的拥趸会刻意在茶叙时轻描淡写:“这泡数百年的水仙,也就勉强
用茶叶构筑优越感的游戏,早已在茶席间蔓延成隐形的金字塔。
一、鄙视链的层级图谱
岩茶圈层如同茶叶界的“婆罗门”,三坑两涧的茶客自诩正岩血统,将外山茶视为异端。武夷山茶圈内部流传的“岩茶品级图鉴”,牛栏坑肉桂高居榜首,黄观音被标注“仅供新手猎奇”。这种等级制度甚至细化到树龄,百年老丛的拥趸会刻意在茶叙时轻描淡写:“这泡数百年的水仙,也就勉强能入口。”
普洱江湖更是暗流汹涌。班章与冰岛的对峙堪比武侠门派之争,喝中期茶的看不上新茶客的浮躁,藏干仓的鄙夷湿仓的“作弊”。最吊诡的是熟普竟沦为底层,竟有茶藏家指着熟普展台嗤笑:“这不就是茶叶界的速溶咖啡吗?”
白茶圈的鄙视链则充满黑色幽默。政和与福鼎的产地之争演变成“月光白”与“日晒白”的工艺论战,荒野茶的追捧者将台地茶贬为“茶中大棚蔬菜”。更讽刺的是,十年前被视作边角料的寿眉,如今因“老白茶”概念翻身,反过来鄙视当年的“暴发户”白毫银针。
二、优越感的生成机制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价值建构,本质是文化资本争夺战。在苏州茶人雅集上,一位茶器藏家能用“陈鸣远”、“顾景舟”等大师名号完成对紫砂壶话语权垄断。当他说出“这把朱泥壶养了三十年”时,空气里飘荡的不仅是茶香,更是无形的身价勋章。
信息不对称构筑起专业壁垒。杭州龙井村的茶农最清楚:“所谓狮峰山核心产区,实际产量还不够填满西湖边的茶叶店的销量”但正是这种稀缺性叙事,让掌握“内幕”的茶客获得降维打击的快感。就像普洱茶界的“单株古树”传说,真伪莫辨的故事比茶叶本身更具杀伤力。
味觉审美的话语霸权尤为荒诞。在潮州凤凰单丛圈,有人将香型划分出十二等级,芝兰香鄙视蜜兰香的“肤浅”,夜来香嘲讽黄栀香的“艳俗”。这种用鼻腔、味蕾和臆念建立的等级制度,恰似“看不见的阶级符号”。
三、破除迷思的澄明之境
茶圈鄙视链传播的不是千年传承的茶文化,喝茶有喝好茶的追求和表达,但归根还是要回归茶的本真本味。
要有草木平等观。茶圣陆羽在《茶经》开篇即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份对草木本真的敬畏,是将茶树视作生态系统的平等成员。
要包容味觉多样性。宋代时期的著名道士王重阳曾有词叹:“茶无绝品,至真为上”。应该是对武夷岩茶的记忆既有三坑两涧的岩骨花香,也认真记录外山茶的清甜。相信“舌头比故事诚实,茶汤自会说话。”
要科学认识时间老茶。对“越陈越香”神话不迷信,在科学检测面前都将显影。
要重视积极的实践。如:定期举办“盲品擂台”。将台地茶与森林古树混采制作“共生茶”。建立“风味坐标系”而非“等级金字塔”。开发“茶味基因图谱”,用科学数据破除“古树神话”。发起“跨界茶会”“拼配之夜”“器茶对话”“平民茶王赛”。评定“中国茶叶谱系代表品”。茶之最系列茶大赛。
或许真正的觉醒,始于我们端起茶杯时,能“见山仍是山,见茶只是茶。”放下以喝什么茶映射到什么等级身份人的比较心,方见人人“举杯时”,盏盏皆清欢。
文/茶探
来源:中国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