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贵高原的喀斯特褶皱,是时光雕刻的山地奇迹。贵州大地上,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河流、诗意的村寨、现代的都市……这些藏在褶皱里的密码,与远古对话,以文化之力破茧成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篇章的精神塑造和未来之路。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褶皱,是时光雕刻的山地奇迹。贵州大地上,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河流、诗意的村寨、现代的都市……这些藏在褶皱里的密码,与远古对话,以文化之力破茧成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篇章的精神塑造和未来之路。
喀斯特是山地贵州立体的骨骼,绿色是多彩贵州最美的衣裳,文化是现代贵州高贵的灵魂。
贵州是地球上喀斯特岩溶景观最密集区域之一。2.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核心区绿色明珠荔波小七孔、绵延群山间的百里杜鹃花海、重峦叠嶂的万峰林、地下画廊织金洞、赤水佛光岩的丹霞、瀑声震天的黄果树、自然与人文交响的胜境梵净山……这些时光褶皱里的地质奇观,是多彩贵州文旅的经典IP,更见证着贵州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的千年坚守。
文化印记的人文肌理,对贵州而言,是各民族共同镌刻的信仰。战国时期的夜郎古国留下了青铜锄薅锄开荒的余响,赫章可乐遗址诉说着中国西南边陲古老的山地文明。安顺屯堡村寨的石板房、地戏面具和凤阳汉服,是600年前江淮文化在黔中留下的生活影像和历史印痕。苗族银饰的锻造、侗族大歌的和声、水族神秘的文字、仡佬族苍凉的歌吟……构成了贵州“文化千岛”斑斓的图谱,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代成为文化发展、文旅创新最亮的基因。
“村超”“村BA”,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无缝嫁接,火爆出圈;赋予了现代设计语言的黔东南民族服饰走秀国际时装“T台”,惊艳而新潮;侗族的年、苗族的酒,因为时髦的短视频走向了世界。目前贵州超过1000项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中,85%已通过产业化路径实现活态传承,时光褶皱里的文化印记,在人们奇思妙想的创新中成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时代愿景的“流量入口”。
明代的王阳明龙场悟道,播下“知行合一”的种子;清代“西南巨儒”郑珍著《遵义府志》,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近代的李端棻倡建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新式教育变革的先驱……在时光褶皱里与古人对话,行走在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之间,心跳于新时代新贵州高质量蓬勃发展的伟力。
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自然与科技对话,古老的地质遗产与现代发展发生奇妙共振;贵阳贵安“中国数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开贵州发展新思维,构建起未来发展的新格局。
大数据赋能“黔货出山”,贵州辣椒、贵州茶走向世界;山地景观、农耕场景因“云上经济”变成宝贵资源,大美风光吸引入黔游客一路追逐。
向新而行,褶皱里独特的文化印记,已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将红军四渡赤水遗址、土城古镇与酱酒产业园串珠成线,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白酒产业在这里共酿“醉美经济”;备受追捧的贵州“四大文化”的研学路线,年轻一代在行走中加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识;各地纷纷兴起的城市、街区文创空间,在烟火气升腾的时髦里,创造了现代生活的新消费、新场景。
时光褶皱在岁月的沉淀里不断打磨,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贵州地域人文精神的塑造。当荔波瑶族以传统生态智慧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当屯堡地戏从宗祠走向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当“村超”“村BA”看台上的观众为一粒进球忘情欢呼,贵州的文化自信正转化为现代化体系发展的自觉。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高速平原”打破了自然地理的历史封闭,在时光的褶皱里,每一枚文化的印记,都讲述着它独特的样本故事。
来源 央视新闻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