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M家自从推出3D打印钛金属系列的产品以来,看过我往期文章的应该会知道,我个人最喜欢、也是最认可的一副型号一直是Mirage,也是“钛势”系列的先锋产品,与Maven同期推出的一个稍低一档的型号。后续UM已经不再以钛势为命名,推出的几款“Maven”则更像是独
UM家自从推出3D打印钛金属系列的产品以来,看过我往期文章的应该会知道,我个人最喜欢、也是最认可的一副型号一直是Mirage,也是“钛势”系列的先锋产品,与Maven同期推出的一个稍低一档的型号。后续UM已经不再以钛势为命名,推出的几款“Maven”则更像是独立的系列。在七年后的2025年,UM主动在宣发文案中再次提及了钛势系列的名字、并把这款Stardus星尘主动与Mirage联系起来,于是在今年的上海展上我重点关注了一下星尘这款产品,而且比起同时问世的、或许更热门的Mest Jet Black·黑玉,我选择了先写星尘这款我认为音色方面更戳我审美的型号。
至于为什么用七年之痒来取标题,其实也是因为我一直认为Mirage是一个遗珠般的型号,在2018年冬天首尔梨泰院的一个房间里,我、织语白河以及三耳刘嘉明老师一起AB了Mirage、Maven两款产品,同时都对前者的音乐味表现赞不绝口,不论是古典还是流行均是这样的结论,尤其是UM对于开放式动铁的应用技术,让它整体听起来颇为接近一个单动圈的质感,Maven则拥有着更优秀的清晰度、线条感、信息量等素质表现,以至于后来UM的每个钛壳产品我都会拿Mirage做参照。不过出于UM家的佛系推广、以及国人在同期推出的产品里往往“买贵的”的选择,Mirage时至今日可能已经没有太多人记得。如今,UM用2圈4动铁的方案,完成了一次对当年那种审美的复刻、但带来了更好的声音上限与杂食度水准,也是一款让我可以彻底放下心中对Mirage的那种情节、拥抱新生态的的型号。
和早期的钛势系列相比,不论是这款星尘、还是之前的Maven Pro、月芽,外观的质感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还是航空医疗级的钛金属粉末进行高精度3D打印,但它不像Maven Pro那样对表面的一些部分做了平滑处理,星尘刻意保留了更多的金属原生的质感,表面有均匀的颗粒度,和当年那种因为精度不够而导致的锯齿感、坑坑洼洼完全是两种档次的质感。但当我发开箱图的时候也有人吐槽觉得粗犷的表面太丑了,这个就见仁见智,我个人觉得是好看的、而且放在这个行业里是很有辨识度的产品。佩戴上,得益于钛材料的轻质和高刚性,它可以用极薄的外壳去完成足够高的结构强度,
配件方面,这次代号为“Tunewire”的定制线材是专为星尘开发的,采用5N长结晶高纯无氧铜与5N长晶铜镀银,以Litz Type4S工艺绞合。UM很早以前就开始设计“一塞一线”,用线材针对性做调音,而不是一款线通吃自家所有产品。
配件方面,UM这次给星尘搭载了一款浅色的收纳皮包,并且依然是标配两个独立的腔体收纳袋,固线器、擦拭布也是老传统了。
单元配置方面,2动圈和4动铁的组合,动圈主要负责低频的部分,具体的滤波方案、或者滤波的衰减频段位置不详,最终呈现出的风格其实和当年的Mirage有很高的审美相似度,我认为衰减频段不会太低,整体声音的宽松度和混响表达很接近动圈的质感,全频段都有很好的蓬松度、但又不会呈现出一种HUFI松软的底子,大动态和密度是很在线的,对于一些本身偏数码味的前端设备有很好的包容性,加上本身低至11.7欧的阻抗与偏高的灵敏度,星尘是一个既好推又好搭的产品。
但在搭配的过程中,对于驱动力的问题,我需要“打个弯”,我上文说的好推好搭更多的是针对一些手持非高端播放器的用户,也就是说,当你手里没有太高预算买播放器的时候,星尘是一个好选择,但对于手持旗舰级播放器的、尤其是音色比较中性参考型的机器,一定要用低增益来推。拿墨菊GT2为例,我初听的时候感觉声音特别怪异,紧实、过亮、毛糙,仔细一看我调在了S档,切换回低增益以后那种宽松平顺的听感又恢复了。而在中高端播放器里,我非常推荐同为珠海之声的凯音N63系列,不论是C201还是E203主板都能够把它的素质和音色特性发挥出来,E203更饱满热情一些、C201更为清新甜润,确实是一套1+1>2的搭配,也难怪凯音官方还特地推了一下这个组合。
首先说一个特性,可能有人喜欢也有人觉得是“雷点”,那就是星尘虽然搭载了四颗动铁、而且现在动圈单元的密度也做的越来越好、不再容易成为短板,但它全频段的密度都不算高、包括低频的部分,虽然下潜很深、极低频细节给的相当单位,但低频的整体听感我却觉得是趋向于轻盈的、活泼的,它的那种深度并不会把你注意力非常吸引在低频的部分,打磨的非常圆润、声浪很充分却没有任何的压迫感,非常像是一个那种全开放式耳机的听感,我个人认为是一种蛮高级的呈现,但不排除可能会有人觉得它声音偏散、不够扎实,这个我觉得见仁见智,我认为这样的调音应该是UM刻意为之的。
声场和结像的表达,它和自家的月芽是有点类似的,形体感适中、轮廓感很清楚但没有“勾勒”线条边缘的痕迹,声场非常立体、尤其是纵向的高度非常好,在听Live类录音的时候会感觉音乐厅的天花板很高、能量感上扬得很充分,但也和月芽一样都属于横向规模不大、且上各种大推力播放器也榨不出潜力的那类,如果追求那种在听流行乐的时候也得到一耳朵宽大的声场的话,星尘确实不是你的菜,但它在优质的现场录音面前会呈现出极佳的临场感。而这样的声场表达是基于星尘的高频、尤其是极高频“存在感”不强的基础上达成的,不会像一些静电单元那样感觉高频的衰减有些不够充分、器乐的尾音亮度有些虚假,但星尘的高频就是那种非常无功无过的、但单拎出来去推敲的话素质又足够好的类型,更强调信息量、空气感,而不是华丽度、光泽感。
人声部分,那真的是梦回2018年的Mirage给我带来的感觉,我也很多次在一些产品的评测中提到一个特性就是,足够高级的器材可以通过“还原”的方式把人声做的也很毒,当年的Mirage、后续的月芽、和这次的星尘都是如此,他们都有一个强项就是可以放大人声中好听的那部分质感,比如气息的吞吐、喉音的颗粒感、适度勾勒的口型轮廓等等,我没有感受到星尘的人声具体是冷是暖、是亮是暗,它的男女声平衡度非常好、速度感会稍稍有一些偏慢,感觉就是在监听还原向的基础上加强了宽松感、平顺感以及人声的细节,女声的甜、男声的醇,都是可以充分表达的,这是我觉得星尘相比黑玉更吸引我的地方。而黑玉,你会感受到一耳朵的那种女声明亮度、足够的声音张力和更大的口型表达,密度也来的更直接、能量感更怼耳朵,而星尘的人声则更加的温婉、走平和的路线,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实是有很大反差的,所以在展会上同时展出的时候,单说审美的部分,我确实是更喜欢星尘的表达,但也许黑玉是更迎合大众市场口味的那个。
虽然月芽也有很多特质是我很喜欢的、也是和Mirage有相似之处,但考虑到价位而言,星尘才是那个真正的继任者,它在五千多元的价位上带来的是一个近乎于旗舰级的调音、一个把杂食度拉满的调音,虽然整体的大动态和密度表现并不算多么亮眼,素质方面最亮眼的主要是信息量与两端延展,但也造就了它极度细腻温婉的底子、非常平滑的能量响应与可以久听不累、越听越沉浸的特质,尤其是我愿意把它推荐给烧龄足够长的、从模拟时代玩过来的烧友们,我希望七年后的这副星尘不会像过去的Mirage一样被埋没,能被更多的用户所触及和欣赏。
来源:李凌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