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情报机构近日发布的一份高度机密报告,让中国战略分析师们倒吸一口凉气。这份报告直指特朗普政府表面上"嫌弃"北约的真实意图: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中国。
俄情报部门向中国紧急警告,特朗普急于退出北约并非为"节约军费",而是全力转向亚太战略。美国已在澳大利亚测试"堤丰"导弹,军事威慑直指南海。
特朗普自2016年起不断威胁离开北约,如今行动加速。美国利用关税手段迫使亚太盟友接受导弹部署,同时减少驻军,将对华压力转嫁盟国。
特朗普急于退出北约隐藏什么图谋?美国将如何重组亚太军事联盟?
俄罗斯情报机构近日发布的一份高度机密报告,让中国战略分析师们倒吸一口凉气。这份报告直指特朗普政府表面上"嫌弃"北约的真实意图: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中国。
多年来,西方媒体一直将特朗普频繁威胁退出北约解读为"美国不愿再为欧洲安全买单"的小气表现。然而,从历史纵深看,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早有蛛丝马迹。二战后,美国目光从欧洲转向亚洲对抗苏联;冷战期间,又将主力回调欧洲;911后,中东成为美军主战场。如今,美国对华战略焦虑已达沸点,亚太再次成为其全球战略重心。
俄罗斯军事专家维克托·利托夫卡认为,"特朗普并非孤立主义者,而是资源再分配的战略家。"他主政美国的上一个四年任期中,已经显露这一野心——一边削减对北约的承诺,一边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和技术封锁。如今重返白宫,他更是步步为营,系统性地推进这一战略转型。
五角大楼早已捕捉到这一信号。据美国军事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披露,美国国防部已秘密重新设计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方案。他们将重型装备和大规模常规军力的部署视为"过时思维",转而强调轻量化、高科技、分散化的军事存在,尤其突出导弹系统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价值。
中俄2014年以来的战略协作关系不断深化,已经从单纯的军事演习扩展到海洋、航天等全方位合作。莫斯科此时向北京传递这一情报,既是对防务伙伴的提醒,也反映了俄方对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警惕。俄罗斯清楚,如果美国成功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下一步必然是加速在亚太地区构筑新的军事网络,而这张网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开始在澳大利亚拉起。
澳大利亚这条美国亚太战略的"忠诚猎犬",果然没让华盛顿等太久。在今年"护身军刀"联合军演的规划中,美国陆军一项爆炸性决定引发全球战略圈震动:将首次在美国本土以外地区实弹发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
这款2023年才正式入列美军的"新式武器",绝非普通导弹发射装置。它像个移动的"火力便利店",一套系统能发射四种不同型号的导弹,其中搭载的战斧巡航导弹最大射程惊人地达到1600公里——足以从澳大利亚北部直抵南中国海重要岛礁。更令人咋舌的是,每套堤丰系统一次能满载16枚导弹,无需频繁补给即可持续火力压制。
有军事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复杂的航母编队或大规模驻军相比,这种系统无疑是"性价比之王"。一辆M991拖车即可运输,部署灵活,维护成本低,却能实现对整个南海区域的战略威慑。五角大楼的算盘打得啪啪响: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威慑效果。
为何澳大利亚会在此时允许美军在其领土上测试如此敏感的武器系统?除了美国贸易施压的因素外,中国近期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进行的未通知实弹演习也成为关键推手。澳媒体夸张报道称,中国海军演习期间"吓坏了"飞越该区域的民航机长,尽管这一说法缺乏实质证据。但澳大利亚政界确实借此煽动了一波对华焦虑情绪,为接受美军导弹部署铺平了舆论道路。
美国军方透露,这套导弹系统去年已经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安家落户,这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在海外部署的首个中程导弹系统。如今,美军显然计划将同样的把戏在澳大利亚重演——先以军演名义引入,然后悄然转为永久部署。从战略角度看,这两处部署点加上关岛,已构成了对中国海上活动的三角钳制态势。
澳大利亚此举无异于在经济利益与安全风险之间走钢丝。阿尔巴尼斯政府刚刚修复的对华关系,如今又面临新的考验。而这正是特朗普政府擅长的手段——让盟友在经济压力下做出有利于美国战略的选择,即使这意味着盟友必须承担更大风险。
让盟友承担风险同时牟取美国利益,这门"交易艺术"在特朗普手中已经炉火纯青。他对待国际盟友的手法,简直像是驯兽师甩着糖果和鞭子,一边许诺经济甜头,一边挥舞关税大棒。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盟友身上反复上演。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一面大张旗鼓地部署导弹系统,一面却悄然削减在亚太地区的常规军力。根据五角大楼泄露的内部备忘录,美国已制定计划准备大幅缩减其在亚洲的驻军规模。这种矛盾行为背后,藏着一盘精明的算盘:常规驻军费用高昂,而导弹系统只需少量人员维护,却能迫使中国分散防御注意力和资源。
美国对盟友的"友情税"越来越高。4月2日,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新一轮钢铝关税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忙请求一对一通话,希望获得特殊豁免。而白宫回应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想要经济优待,就必须在安全议题上乖乖配合。
这种"经济要挟"手段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屡试不爽。日本首相当年就是因为惧怕美国对汽车产品加征关税,不得不放弃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重新站队美国。如今,这一套路在澳大利亚身上故技重施,效果依然拔群。
更令人警惕的是,美国还在输出焦虑,人为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以增强盟友对美国安全保护的依赖。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曾毫不掩饰地表示:"只有当澳大利亚和日本真正感到威胁时,才会更积极地购买美国武器系统并支持美国的区域战略。"这句话道破了美国兜售恐惧、收割安全红利的核心逻辑。
从军费负担、贸易条件到导弹部署风险,特朗普政府无一不是把成本转嫁给盟友,自己则坐收渔利。最具讽刺性的是,虽然盟友们为美国的亚太战略买单越来越多,他们在美国战略决策中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小。盟友沦为前线的炮灰,而美国则在安全地带指手画脚。
这种单方面压榨盟友的做法,已经引发欧洲和亚太盟国的不满与忧虑。当美国的盟友体系开始松动之际,中俄两国则抓住机遇,构建起更加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面对美国不断缩紧的战略包围圈,中俄两国的合作正以令西方咋舌的速度深化。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的初步靠拢,到如今全方位、多领域的战略协作,短短十年间,这对曾经的冷战对手已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背靠背"战略共生关系。
2024年7月,当中国的轰-6K战略轰炸机首次抵达阿拉斯加附近海域进行联合巡航时,美国军方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中国空军少将陈伟力表示,这次远程巡航尽管是首次,但"绝非最后一次"。两国军事合作已从简单的陆地演习,扩展到海洋、航天等高端领域,形成了一张覆盖欧亚大陆的安全网络。
在经济领域,中俄应对美国压力的方式更显智慧。面对美国主导的技术封锁,中国正全力冲刺半导体自主研发,从芯片设计到制造设备,中国企业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初,中国自主研发的7纳米制程芯片已实现量产,这一成就让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专家们坐立不安。
与此同时,欧洲正悄然开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调整。一方面,德国和法国加快发展独立防务能力,欧洲战略自主已从口号变为实质性投入;另一方面,欧洲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实现了"政经分离",商业交流热度不减。正如德国一位战略学者所言:"欧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也不能接受被迫与中国脱钩的经济代价。"
全球经济安全格局正经历70年来最深刻的重构。美国推动的"小院高墙"战略正被证明适得其反——它不仅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还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多中心化。美国实行出口管制的关键领域,反而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最活跃领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在国际舞台上正构建一种有别于美式霸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同于美国对盟友的压榨,中俄倡导的国际协作强调互利共赢和尊重各国主权。这种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形成一股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新力量。
对美国战略界而言,特朗普政府急于退出北约转向亚太的计划,可能过于急功近利。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一旦削弱,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难度只会更大。华盛顿试图在两个战略方向同时保持优势的梦想,恐怕将随着全球力量平衡的重组而幻灭。
通过分析特朗普急于退出北约背后的战略考量,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加速东移。无论是在澳大利亚测试堤丰导弹系统,还是利用贸易压力迫使盟友就范,都反映了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决心。
然而,国际格局早已不是冷战时期的单极世界,中俄战略协作正形成强有力的平衡。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军事对抗终将让位于合作共赢。你认为美国这种"让盟友当炮灰"的策略能持续多久?各国是否会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来源:梁淇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