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Springer Nature旗下开放获取平台Cureus突然关闭印度Saveetha大学的专属频道,这场看似寻常的"欠费停用"事件背后,暗藏着一个持续五年的学术丑闻连环爆炸。
当Springer Nature旗下开放获取平台Cureus突然关闭印度Saveetha大学的专属频道,这场看似寻常的"欠费停用"事件背后,暗藏着一个持续五年的学术丑闻连环爆炸。
从人工制造引用工厂到AI论文洪水,从贿赂学者署名到系统性操纵指标,这所医学院校的"科研产业链"正撕开学术出版界的遮羞布。
学术不端的"完美闭环"
院校Saveetha的骚操作早已成为行业"典范":本科生撰写论文模板,师生评审团批量插入本校引用,仅牙科学院就炮制出精密的自引网络。更荒诞的是,该校竟以兼职职位和酬金为饵,诱使知名经济学家"挂名"论文。
当2023年全球期刊开始围剿AI生成内容时,Saveetha却以1200篇letters、comments、editorials稿件的年度产量,在期刊Neurosurgical Review的撤稿榜登顶——这个数字较前一年暴增900%。
付费通道沦为作弊温床
Cureus的"院校频道"本应是学术交流的快捷通道,只需年费即可拥有自主出版特权。然而该平台允许机构自主任命编辑、自主把控内容,最终让Saveetha将其变成论文量产流水线。
尽管平台声称关闭频道只因欠费,但西北大学文献计量专家Reese Richardson尖锐指出:“只要持续付费,纵使存在系统性学术欺诈,出版商依然默许频道存续——这暴露了开放获取商业模式的致命漏洞。”
撤稿背后的沉默博弈
耐人寻味的是,在Cureus下架Saveetha频道前,该校已有14项"异常科研行为"被记录在案。Springer Nature虽下架了数百篇AI生成论文,却对长期存在的付费频道乱象避而不谈。当尝试联系Saveetha时,所有问询均石沉大海,而出版商仅以"财务问题"轻描淡写带过这场学术地震。
这场风波暴露出学术出版的深层悖论:当出版巨头将频道变为"付费会员制"产品,当院校将科研产出异化为KPI游戏,那些本应守护学术诚信的防线,反而成了利益链上的共谋者。正如Richardson的诘问:“如果金钱可以购买学术话语权,我们究竟是在经营知识平台,还是在开设论文赌场?”
来源:得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