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但凡说到红色高棉这个词,给我们的还真不是啥好印象。“得益”于西方舆论和国内公知的反复宣传,同时也的确是由于该组织自身的某些极端政策,红色高棉已经在世界主流舆论场上和灭绝人性、倒行逆施、残暴不仁等等形容词划上了等号。
今天但凡说到红色高棉这个词,给我们的还真不是啥好印象。“得益”于西方舆论和国内公知的反复宣传,同时也的确是由于该组织自身的某些极端政策,红色高棉已经在世界主流舆论场上和灭绝人性、倒行逆施、残暴不仁等等形容词划上了等号。
西方主流宣传下提到红色高棉都是这种草菅人命的形象
可是就在40年前,至少在中国的新闻宣传上,红色高棉(当时我们称之为民主柬埔寨政权)可是一副坚决抗击越南侵略,团结全国民众宁死不屈的伟光正形象。当年的中国秉持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个原则,对民柬的抗越斗争给与了大量无私的援助支持,同时义务当起了宣传员,反复在各种国际场合替红色高棉说好话争取援助。
1983年,西哈努克访问红色高棉根据地(当时东大为促成柬埔寨各方势力团结抗越做了大量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大批中国记者戴着东南亚特色的斗笠,身穿当地民族服装,冒着随时可能丧命的危险深入到柬埔寨红色高棉和当时的越南侵略军激烈交火的战场,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一线战场实况报道,今天这篇报道就是摘自1982年中国记者团的访问红色高棉(民主柬埔寨)纪实,当年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充满岁月感的文章使我们得以一窥这场曾持续十年但如今几乎已在舆论中销声匿迹的柬埔寨抗越救国斗争的真实面貌,也许读完你会禁不住怀疑,这描写的真是那个宣传中视人命如草芥的地狱般的红色高棉吗?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红色高棉?
我也无法回答,毕竟历史总是任人打扮,诸君只能看看这篇四十年前的新闻报道自己分析了。
红色高棉领导人波尔布特
1981-1982年旱季,民柬国民军和侵柬越军在五号公路以南的诗梳风战场的四个地方进行过四次激战。最近,我们(指访问柬埔寨的中国记者团)访问了其中的三个地方一三伯伦山、达斯达山和多芝雷村。
过去,这里是林密花繁、鸡犬相闻,茅屋栉比的和平地带.如今,看到的却是被炮弹拦腰打断的大树,满地断梁焦柱,弹坑累累,往日的菜地变成了坟场.
驻柬埔寨的越南军队
可是,当我们往深处走时,却看见另一幅图景:民柬军民正用勤劳的双手正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在这块激战过的土地上,弥漫着战争与和平、破坏与建设、壮烈的追忆与胜利的欢欣相交错的气氛.
对于为抗越救国而浴血奋战的民柬军民来说,胜利的欢欣就在大量杀伤敌人和摧毁侵略者的进攻。
80年代开展丛林游击抗越斗争中的红色高棉战士的惬意休息时光
民柬国民军某师政委尼冈在他的指挥所向我们描绘了四次激战的情景,并带我们巡视各个战场。
我们来到长五十公里,宽不足五米的达贡—韦翁伙木公路的西头.此地属达斯达山战场一一敌人在本年旱季“大扫荡”中发动第二次总攻的地方。尼冈告诉我们,越军今年1月13日以一万之众,分三路进攻诗梳风地区,我们脚下这条公路就是敌人第一路所经之地。这里离柬泰边境和韦翁各为 2.5公里。越军发动两次总攻受阻后,便于3月5日至7日在大批重炮和坦克掩护下,进行更加猛烈的第三次总攻。
我们踏着尼冈的脚印前进,沿途,果然每隔三至四米便有越军的临时掩体,在一些巨树下往往有方向朝西的炮位或机关枪位,路面上有弹片、弹壳和越军遗弃的军用品。到了公路与山道交叉处,在不到一百五十米长的地方,先后看到了三辆被炸得粉碎的越军坦克。早在这里等候我们的国民军某团团长指着公路上的坦克残骸对我们说:“我是这个地段的指挥员.敌人在第三次总攻时,多次派出坦克和步兵向柬泰边界河方向冲去,但都被打回来。这辆苏制T-63型坦克便是在败退路上中了我们的反坦克雷,连人带车被炸得粉身碎骨的。“我们看到,一个坦克车轮被抛到二十多米之外.团长和战士们谈到这次打坦克的战斗时,都流露出胜利的喜悦.
进入金边市区的越军坦克
在多芝雷村一一第四次激战的地方,激烈战斗的痕迹就更加明显了。越军五百多人侵入泰国境内后,包抄民柬部队的后路,正面则用坦克和步兵进攻并用重炮轰击.坚守在密林里的战壕和地堡中的民柬一个团,受到敌人的两面夹击,遭到三至四平方公里宽的扇形炮火网的重压和毒气弹的进攻.可是,国民军的阵地岿然不动。
从4月2日至5日,指挥员三昼夜没合眼,战士们的耳朵都被震聋了。本村及附近村落的妇女运输队员也是两三天不睡觉,在枪林弹雨中前仆后继地把弹药送到战士手中.二十四岁的波尔在带领十二个队员上前沿送弹药时遇到敌人的伏击.在一名同伴受伤后,她们边还击边前进,终于完成任务。正是靠这种坚强勇敢的精神及其他部队的配合,国民军遭受一定牺牲后终于粉碎了敌人第四次进攻,迫使越军于4月中旬全线败退。
当年的红色高棉武装力量就是这样在丛林间机动的
英雄人物到处有。今年1、2月间,当越军包围咋格雷山时,有五位民柬战士守卫在山顶。国民军以炮火给他们解围,可是在途中却有两人踩雷受重伤。为了免被敌人俘虏,他们壮烈自杀。为了纪念这些英雄的烈士,群众在他们的坟上搭着低低的凉棚,坟前栽上“死不了"的花丛,象征着他们的精神永存。
这永存的精神啊,似乎化作在烈火中再生的凤凰。情景是这样:原来的居民回到家乡后,两个星期内就清除了房基下的地雷,盖好了新村。驻军则只用三天就搭起各式营房。居民们趁着雨季初到之机,在已经排除地雷的耕地上播种玉米,插上荒苗。当我们路经4个村了时,玉米已长到一尺多高,青竹、新草散发着消香,几只小狗看见我们这些“生人”,还扬起头吠几声,在一座新居前,刚刚孵出的一群小鸡在母鸡的周围欢跳。
由于越南军队屡屡进入泰国境内清剿红色高棉,导致80年代泰国和越南也多次发生冲突。图中即作战中的边境泰军
师政委尼冈笑着告诉我们,这一带几个村子,在激战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已有五十对青年男女结婚,几乎每天都有娃娃诞生,出生的人数远远超过前线的牺牲者。一位名叫拉尔的年轻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站在房门口,微笑地看着我们,她说,这个女孩子出生时,敌人的炮弹就在离她屋前不到三十米远的地方爆炸。这个孩子真正是在炮火中诞生的。现在,她已经会笑了。
民主柬埔寨根据地场景
婴儿微笑的影像尚未在我们脑际消失,路旁林间又传来清脆的哨声,是军校的学员在打排球。国民军利用雨季正在进行休整、学习和军事训练。他们总结了在刚过去的旱季中反扫荡的经验教训,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战术水平。.不管是在雨季或旱季,迎接敌人的绝不是美酒,而是陷阱和猎枪!
八十年代柬埔寨问题曾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热点
来源:六扇门编外捕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