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各地各部门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央广网北京4月9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各地各部门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的山西省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太谷基地,技术员们正忙着给晋薯16号脱毒马铃薯幼苗进行人工定植。基地组培中心负责人张炜玥说,智能温室大棚里的物联网设备就像一个“贴心管家”,能随时感知光照和温度的变化,24小时守护马铃薯的生长。
张炜玥:一旦温度超出28摄氏度,开窗系统就会自动打开进行温度调节;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水帘风机降温系统就会自动工作,保证幼苗能一直生长在舒适的环境里。
山西是我国马铃薯主产省和优势区。目前,晋中国家农高区建成了省市县三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31.1万亩,各类基地70多个,90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从这里走出去,播撒在广袤的田野上。这里还建成了山西省内唯一、国内领先的脱毒快繁育苗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也纷纷加入。
山西晋中市太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会迪:现在,全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区基本实现了物联网实时监测,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情况,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培育链条完整、协同联动的智慧农业集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农业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用新的科技、颠覆性的技术去赋能农业和改造传统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出去了以后,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现在的科学技术、数字技术赋能以后,好多都解决了。
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安徽滁州明光市管店镇小魏村甜叶菊育苗基地里,村民徐孝芳培育的60多亩甜叶菊苗,眼下到了收获季节。
徐孝芳:我们租赁的这片土地有60多亩,目前我们在进行育苗和后期管理工作。每天都安排了25到30个工人帮忙,一年产量1800万到2000万株,收入在40万元左右。
明光市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加入农民合作社,把零散的种植户抱成团,实行育苗销售一体化;村“两委”带头出去跑市场接订单,采取订单化种植。明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王厚平表示,抱团取暖,对市场具备了一定的议价能力。
王厚平:近年来,明光市始终坚持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导向,截至目前,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镇总量达到78个。
《规划》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指出,《规划》更务实地提出要梯次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魏后凯:《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条件省份率先建成农业强省,这是“一个率先”。同时还有“两个加快”,中西部有条件好的一些市地,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根据《规划》,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乡村产业链健全高效,田园乡村文明秀美,农民生活幸福美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