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读书|日常生活视域下景迈山悠然自得的情致读本——《景迈山风物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20:00 4

摘要:装帧古朴风雅的杨嵩文、槚珉绘的图文并茂的《景迈山风物志》融写作书画于一体,在景迈山风物的话语与作者日常生活经验的交织互融中,悠然自得地呈现出了景迈山山川风物独具一格的超脱风貌情态,并在文字与书画圆融结合的日常生活书写与描绘中,探寻景迈山风物所蕴含的更深广的精神

装帧古朴风雅的杨嵩文、槚珉绘的图文并茂的《景迈山风物志》融写作书画于一体,在景迈山风物的话语与作者日常生活经验的交织互融中,悠然自得地呈现出了景迈山山川风物独具一格的超脱风貌情态,并在文字与书画圆融结合的日常生活书写与描绘中,探寻景迈山风物所蕴含的更深广的精神径向。同时,作者极富深情地对景迈山风物与日常生活做了跨历史时空、跨文化特质的记述,让景迈山风物的世界更加辽阔深刻,也让读者对无尽的诗与远方的想象与向往得到满足。

“世界茶文化遗产、古老种茶民族布朗族、林下茶种植生态智慧、蜂王树、古老的多民族村寨建筑……”等多彩的文化符号与审美形态勾勒出了景迈山自然本真又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在景迈山茶文化景观申遗前前后后的几十年的时光与等待中,关于景迈山的读本不少,但读过后容易忘记。《景迈山风物志》是作者真实生活观察体验与感悟感受的文学表达与艺术化体现,作者在书写绘画中,让景迈山风物在日常生活细节与充满自然生命的情感里悠然自得地穿行,用极富自然淡雅的情致让景迈山风物有历史、有文化、有色彩、有滋味、有故事,也有人情味。翻开《景迈山风物志》,也就翻开了景迈山的山风花朵、炊烟童年、诗词歌赋、茶树房屋、民族风情……开始与景迈山一场悠然自得地与日常生活的艺术本真的对话。

茶神在山上

关于云南最早种茶民族的历史追溯,往往以唐樊绰所著的《蛮书》卷七中记载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来开篇与验证,“银生城”即今云南普洱一带,“蒙舍蛮”指包括布朗族在内的云南少数民族。以族群群落的方式栖居在景迈山的布朗族,明确有种茶的先祖首领叭岩冷,在布朗族的漫长迁徙历史中,茶救了布朗族的命,此后,茶被布朗族奉为神明。

景迈山布朗族祖先帕哎冷将茶树视为神树,并留下了“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的遗训箴言。《景迈山风物志》开篇写出了景迈山茶的历史源流与地位,读本里,在艺术化书写出的艾冷的汉字、傣文帕哎冷遗言、茶祖甲马、山康茶祖节的黑白字画里,景迈山的茶是一片叶子的故事,也是一片叶子的信仰。毋庸置疑,说到景迈山,就会说到最早种茶的民族布朗族,布朗族祖先帕哎冷的遗训也会随之在布朗族茶山家园回响。每年的山康节,布朗族要举行祭祀茶祖的祭祀活动,在与茶神的对话中,布朗族也获得了生活生态的智慧,也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民族茶文化体系。

作者在景迈山,感受着景迈山的鸟语花香、风和日丽、土地河流,感受着景迈山山林茶村共生系统体现出的自然生态智慧,也悟出了生活在景迈山的人与茶神、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里,有茶就有火塘,作者在景迈山,见到了“火一直照亮了一代代人的繁衍之路。”在景迈山,作者有了“茶瘾”“有茶瘾,又何尝不是对茶的一种深情,对生活的一种深情。”在与景迈山茶的共处中,作者爬梳出了“由药到饮,始贡于唐,繁盛于宋,返璞归真于元、明、清”的中华源远流长的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

景迈山的少数民族喜欢喝烤茶,作者的烤茶里有对父亲的记忆,也有对烤茶历史的记忆。景迈山焦香的烤茶烤出了独特的烤茶文化,也烤出了虔诚的茶仪式。在对景迈山茶神的敬重与互话里,作者用流畅古朴又简洁明了的笔墨线条,绘出了制茶、烤茶的流程。作者的偏爱大自然农耕与烤茶的朋友,在景迈山的风物里生活,悠然自得,也在景迈山丰腴的色彩滋味与记忆感受中,享受着阳光雨露,也享受着人间草木与风雅韵事。

茶神在山上,也在景迈山的日常生活里。

景迈风物的话语

景迈山的田间地头,自然的山水气候、土壤河流、节气轮回滋养出了菖蒲、柿子、酸木瓜、染饭花、红蘑菇、葫芦、冬樱、喇叭花、布朗番茄、水香菜、野山椒、竹笋、魔芋等景迈山风物,它们有节奏有呼吸地散发着蓬勃生命的味道,它们与作者的现实生活、童年回忆与独特的生命体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它们也给作者过往的人生印上了丰盈的景迈山风物话语。

在景迈山慢慢悠悠的日常生活节奏与惬意自在的感受中,茴香花、石榴花、雨夜梅花用不同的姿色芳华为景迈山添了几许人间烟火色。

景迈山的柿子基本是甜柿,不太喜欢吃柿子的作者仍然还记得泡柿子,它与父亲的好吃与母亲的制作有很大关系,柿子嫁接技术好的父亲也让家乡丰富了起来。景迈山的野花很多,食用染饭花“应该算是景迈山迎接春天的一种仪式。”在色彩明丽、味道香糯的染饭花中,作者吃出了“对美食的追求,是一种生活的闲情,也是人间的烟火气,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灵魂的一种慰藉。”

布朗山的风物有自己的物语,它们在自然的生长中,长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蓬勃向上的力量。作者在布朗族野生小番茄里看到的不是美味和营养,而是力量。景迈山春天里最为鲜美的一道时令菜是白花,制作白花美食的过程,也是制作春天美味的过程。极具布朗山风情山野浪漫的芭蕉花,是大自然馈赠的珍馐美味。

景迈山的喇叭花(牵牛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与牺牲奉献精神。传说金牛山一对孪生姐妹因心地善良,经常接济比她们更穷的人而得到了一个银喇叭,银喇叭是打开有一百头金牛的金牛山的钥匙,但如果用嘴吹银喇叭,金牛就会变成活牛跑出来,姐妹俩最终将金牛变成活牛分给了贫苦的乡亲们。很可惜,故事的结尾,姐妹俩为推出最后一头卡在山洞口的牛,被出来的太阳一照,永远被封在了山洞里。景迈山的喇叭花真名叫“火烧花”,它是勤劳、坚强和朴实的象征。

景迈山还有比薄荷挑剔生长环境的水香菜,它似乎很适合在景迈山生长。景迈山还有特有的野山椒。用世界上古老的栽培作物萝卜制成的萝卜腌菜在景迈山很实用。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魔芋或许是一种希望”。寓意团结一心、幸福安康的“石榴花开在最真的时月,注定要经历更多的风吹雨打,经历更多的阳光日晒。”

在景迈山风物生动鲜活的话语中,在绘出的色彩明丽的景迈山风物身姿身影里,“只要把灵魂融入生活,那么生活也就变得多姿多彩。”

景迈风物的古风雅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管是景迈山本地土生土长的风物还是外来的风物,它们在景迈山的生长都有其历史与缘分,在景迈山,它们也炼化出了景迈山的独特物候与味道气质,在漫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赋性赋形里,它们也与景迈山各民族的生活与审美精神世界融在了一起。

“中国人对草木山石感情可谓独有,很多都被赋予人格的象征。”酸木瓜是云南特有的一种水果,也是滇西片区人们喜欢的酸味果香的主要来源,有青色红晕的酸木瓜,作者把它当作清供品,“清供不只是文化,更是那一木,一石,一画,以及背后的山水情怀。”漫山遍野自然生长在景迈山的花草树木,它们也富含日常生活与文化情致,作者笔下和生活里,在景迈山,只要“久居山野,最大的方便之处便是感受四季的时节。只要你愿意出门都是青山碧水,只要用心去表达,一朵山花,一苗小草,都是雅致生活的开始。”象征吉祥幸福的燕子“燕子春归秋走,物候准确得不差时日”,在景迈山,老人会善意地骗孩子“不能伤害燕子,否则眼睛会瞎掉。”

作者顺着景迈山菖蒲的味道,寻找到了被中国文人人格化的具有谦虚低调品格的文化内涵。菖蒲也被称为是“文人草”,苏轼在《石菖蒲赞》里就盛赞了菖蒲不骄不躁、坚韧清洁的品格,宋朝是菖蒲盆景的兴盛推广期,苏轼是爱好者之一。

秦观的《牵牛花》、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刘禹锡的《庭竹》在作者的生活经验中,有了另一番的文化风韵,桂花茶、竹笋的味道,这些味道融入了典雅的文化风味。景迈山的茶,也飘出了唐陆游《自法云归》中的“落日疏林数点鸦,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的闲情雅致。

云南有很多芭蕉,作者也喜欢听雨打芭蕉声,郑板桥的《咏芭蕉》:“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里的芭蕉生出了很多情思。宋时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听雨打芭蕉的清雅与情思心境。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沈周《听蕉记》写出了雨打芭蕉的风韵与高贵典雅。而云南景迈山的芭蕉花可以做成美食,苗族把芭蕉视为起死回生的象征,布依族走亲访友把芭蕉当作礼物,象征团结互助。云南的布朗族、傣族则把芭蕉树视为象征富贵、平安、喜乐的吉祥树。

古风雅韵中的景迈山风物,生长出了景迈山独有的一种文化枝丫。

日常生活中的小日子

作者在景迈山的日子是小日子,他在听景迈山风物的话语里,感受到景迈山风物的味道,纵横交织的时空里,人类童年的相似情感与经历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景迈山的小日子里,大暑节气里的童年趣事,放牛、烤烟、地瓜、小草蜂、玩伴勾勒出了一个纯粹的童年,令人感动神往。

景迈山的生活慢慢悠悠,在物候、味道的话语中,在童年经验与后天经历中,作者带着读者想起了小时候的往事与乡愁。景迈山的下雨天,“寂寞与孤独有时犹如一面深邃的古铜镜,可以照得见你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那个连自己都不敢触摸的地方。”在景迈山,作者享受着雨天,也喜欢临窗听雨。作者对他小时候的景迈上新房的“热火朝天”记忆犹新,在绵长温暖的《建新房歌》里,作者想,如果生活一直是删繁就简,那么生活一定就会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

生活在景迈山的布朗族是爱美的民族,也是爱花的民族,“特别是布朗族的女孩尤其爱花,多以当季的鲜花扮成头饰,常有‘布朗花’之美誉。”云南人、景迈山的人也喜欢赏花,赏花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永恒的审美主体,冬天盛放的梅花是中国文人雅士永恒的审美意向,也流传下了诸多“风流韵事”,宋人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的趣事与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与腊梅有相似品格的云南冬樱只是寻常山野之花,“我想真正让人着迷的或许不是它高贵的气质,而是它平凡的柔软,这才是自然。”不管是怎样的情致,都可以在景迈上的小日子里生发出来。

景迈山的小日子是有节奏的,日出而作的日常里,没人会偷懒。景迈山的自然养蜂人,在得与舍、去与留之间探索着一种内心的安定与平和。在景迈山的小日子里,人们可以观花吃花,可以闻风听雨,访亲拜友,可以话话家常,含饴弄孙,回归生活日常。在景迈山,“顺应时节,竭尽生长,这才是草木的风雅。”

景迈山的小日子,就要一天一天地慢慢过。

在笔者有限的阅读经验里,《景迈山风物志》不同于作者主要集述普及书写景迈山古寨、布朗族民风民俗、古树茶鉴赏的前作《景迈山·拾茶记》,也不同于从人类学视角书写景迈山茶、茶山、茶人的《命运·主场·限:一个茶村的生长故事》读本,它从风物、历史、文化、生活、个人经验体悟等重重相互回环验证叠加的维度,精彩明亮地展示出了景迈山独有的另一番风景与茶文化现场。在景迈山“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似乎才是传承千百年的正统,打开《景迈山风物志》,也就打开了景迈山的山川万物与日常生活,也打开了自然生活的情致与审美。不用着急,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与灵性,人只要遵循顺应与和谐相处就好。

END

字春华,现供职于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曾在《文艺报》《中国民族报》《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民族时报》《云南政协报》、昆明作家、云南文艺评论、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报刊、刊物、公众号发表文章多篇。

征稿启事

《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文苑热土”是由云南政协报创办的文学副刊品牌栏目。作为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阵地,“文苑热土”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致力于挖掘和展示具有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为进一步丰富文化生态,促进文学交流,现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及作家,发起“文苑热土”新媒体文学作品征集活动。

征稿要求

内容原创:投稿作品必须为未公开发表过的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或一稿多投。我们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创作成果,也期待您用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带来新鲜的文学体验。


题材广泛:鼓励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您可以深入挖掘各地的地域文化,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可以关注当代社会现象,用文学的方式探讨人生哲理;更可以描绘各地的自然美景,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祖国大美河山的美丽与神奇。


语言精炼:注重文字的美感与表达力。我们期待您的作品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入胜,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字数限制: 散文、小说类作品一般不超过3000字,以保证作品的精炼和易读性;诗歌不超过50行; 报告文学不超过8000字。


新媒体适应性:作品将在《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文苑热土”栏目推送。鼓励作者考虑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创作出适合网络阅读的文学作品。如采用短小的段落、生动的对话、引人入胜的情节等,让作品更加贴近读者,易于传播。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请将作品发送至 3822183642@qq.com。


投稿格式:作品以Word文档附件形式发送,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


联系方式:请在邮件正文中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及通讯地址,以便后续联系。

注意事项

投稿作品一经采用,即视为作者同意《云南政协报》拥有该作品的发表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投稿者应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若因抄袭、侵权等行为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

我们期待您的佳作!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丁观有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