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困难和失败往往是人生和事业的大机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20:55 1

摘要:“我站在这里好像有点高高在上,两侧的同学站着听很辛苦,可以到讲坛前席地而坐,甚至坐到讲坛上面来都可以。”4月8日晚,香港大学百年礼堂陆佑堂座无虚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以他一贯的幽默开场,并让现场没有座位的人在讲坛下席地而坐。这位颇具人格魅力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

“我站在这里好像有点高高在上,两侧的同学站着听很辛苦,可以到讲坛前席地而坐,甚至坐到讲坛上面来都可以。”4月8日晚,香港大学百年礼堂陆佑堂座无虚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以他一贯的幽默开场,并让现场没有座位的人在讲坛下席地而坐。这位颇具人格魅力的企业家,以《困难和失败往往是人生和事业的大机遇》为题,用平实的语言向大湾区的年轻人分享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创业经验。

(图:俞敏洪以《困难和失败往往是人生和事业的大机遇》为题演讲。周良成/摄)

在期许与坚持中寻找人生的光亮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期许。”俞敏洪讲述了他的老师、北大教授许渊冲的故事。“这位老人在95岁高龄时决定重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此后的五年里,他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直到100岁去世前。一位95岁的老人对自己的未来依然有期许,这种期许会推动我们不断进步。”

(图:俞敏洪在以《困难和失败往往是人生和事业的大机遇》为题的演讲中。周良成/摄)

他还讲到一个关键词是“耐心”。俞敏洪用树木的生长作比:“一棵树一年内看不出变化,但十年后一定会长大。”俞敏洪坦言自己现在的期许已经改变:“不再是追求新东方的千亿元市值,而是希望走遍世界每个角落,并用文字和视频记录分享。”过去一年,他坚持旅行,每天坚持写下2000字文案并制作短视频。俞敏洪道:“要做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当你回首往事时,觉得对得起自己。”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他笑谈自己出的一本书叫《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出版社为了销量坚持要改这个“悲情”的书名。但正是这种在崩溃边缘也不放弃的精神,才能迎来新的风景。俞敏洪不讳言挫折:“新东方市值一度从2000亿元跌到100亿元,但我们转型求生。”

“当发现一条路走不通,还呆在原地肯定不明智。”这种思路引导新东方在教培行业巨变中快速转型,开辟了东方甄选、文旅产业等新赛道。

俞敏洪分享了东方甄选的转型经验,即使转型初期遭到董事会反对,他仍坚持每年投入1亿元试错,最终验证了直播带货的商业可行性。他回忆道:“东方甄选起步时遭到董事会一致反对,我承诺每年最多亏损1亿元,连续5年不成功就放弃。”

他坦言,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决策”,而是基于“企业家直觉”的判断。如今,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年销售额已达50亿元,验证了“企业家直觉”的价值。

客户和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资产”

俞敏洪算过一笔账:“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新东方培训了2000万学员,加上学员们的家人,意味着新东方有近1亿规模的潜在客户群。”他特别指出:“买农产品掏钱跟交学费掏钱的可能是同一个人。”俞敏洪在转型之初就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曾经为孩子教育付费的家庭,同样会是农产品和文旅服务的消费者。这种客户资源的可迁移性,成为新东方转型的第一大支柱。

俞敏洪分析,新东方的另一大核心资产是教师团队,在转型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老师的能说会道和文化表达力,恰恰是直播带货最需要的能力。”俞敏洪发现,当新东方老师将课堂上的知识讲解能力转化为产品介绍时,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型带货”风格。同样,在文旅板块,新东方老师的文化讲解能力也明显优于传统导游,为文旅产品赋予了教育附加值。

“商业模式”对于创业而言更为重要

俞敏洪将新业务选择归纳为“刚需三角”商业逻辑:教育、消费、文旅都是人们的持续性需求。“孩子要学习、家庭要吃饭、每年要旅游——这三个领域虽然不同,但都是必需或半必需的消费。”基于这一判断,新东方构建了以教育基因为核心,向相关生活服务领域延伸的商业生态。这种布局既保证了业务的多元性,又维持了品牌的一致性。

在当今这个被技术光环笼罩的时代,俞敏洪却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商业的本质不在于技术的高深,而在于商业模式的可行。他将商业模式简化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有人愿意为你的产品或服务付费吗?第二,这种付费是否可持续?“无论是C端用户直接付费,还是投资人看好未来前景而投资,关键是找到那个愿意’买单’的人。”

在当前全球化体系重构的背景下,俞敏洪坦言“全球投资资金链变得更加困难”。但他同时指出,这正是考验创业者韧性的时刻。“我投资的一个项目已经持续投入10年,因为我相信它的未来。”这种长期主义思维,正是穿越经济周期的关键。

人生最大的对手是昨天的自己

面对大湾区的青年人,俞敏洪回忆起他在北大求学期间的一件“小事”。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结核让他住院一年。这场大病却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大一大二我非要跟人比成绩,结果把自己累病了。”病中他意识到“用命去跟人比才是真的傻瓜”,从此确立了“只跟自己比”的人生准则。

这场病意外地造就了他惊人的英语词汇量——住院期间他背下1万多个新单词,为日后创办新东方埋下伏笔,正是这件“小事”最终成就了新东方的起点。

俞敏洪的挫折应对之道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人生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昨天的自己。这种将每次挫折转化为自我升级契机的能力,或许正是他穿越多次危机而屹立不倒的终极密码。在演讲中,他特别强调,乔布斯创造智能手机不是为了击败诺基亚,而是要“为世界带来独一无二的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绑架惊魂:创业路上的生死一课

“创业道路上有很多自找的,或非自找的麻烦。而我被绑架完全是我自找的麻烦。”俞敏洪在回忆时直言不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银行业务尚未像如今便利,周末银行不营业成为一大难题。而新东方的学费收取恰恰集中在周末。

“当时收的都是现金。”俞敏洪回忆道,“按理说应该锁在办公室的保险柜里。”但早期新东方的办公环境极其简陋,“两间茅草棚,还是临时违章建筑,夜晚无人值守的安全性令人担忧”。无奈之下,俞敏洪只能选择将现金带回家中保管。

这一习惯最终被不法分子盯上。“不止一个人看到我周末晚上拎着钱回家。”俞敏洪事后才意识到这个习惯的危险性。

“如果当时有足够的智慧,这件事是可以避免的。”俞敏洪坦言。这段生死经历给他上了重要的一课:企业成长过程中,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不容忽视。

俞敏洪分享了一个深刻的观察:“苦难和挫折可能把人变成神经病,或者陷入抑郁。但心态乐观的人能在苦难中崛起,困难和失败往往是人生和事业的大机遇。”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成长路径

面对“如何识别人生的机会?”的提问,俞敏洪给出了极具哲学深度的回答:“任何机会只有对于你个人来说才是机会或者不是,机会跟其他人无关。”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机会官”。

“就业和创业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保持大方向正确”。俞敏洪建议年轻人创业:第一,轻资产起步,从自身最熟悉的领域开始,从小事做起;第二,聚焦日常需求,在消费和情感服务领域寻找机会,而非盲目追逐高科技概念;第三,差异化竞争,将个人或团队的特有能力转化为商业优势。

“高科技创业并不适合每个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俞敏洪特别对文科生喊话,建议他们从小规模、低风险的创业项目起步。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新东方就是从13个学生的小培训班做起的。”这种渐进式发展模式既能积累经验,又能控制风险。

“人的一生,如果把每件事拆开看都是小事,但把这些小事垒在一起还是小事,那说明你真平庸;如果累积成了大事,你就很厉害。”这句话道出了他三十余年创业历程的感悟。俞敏洪说:“内心的期许就像一盏灯,有灯亮着,走到哪都能照亮自己。”他建议年轻人不要被外界强加的目标束缚,而要找到真正发自内心的渴望。

来源:读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