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22万,这是什么概念?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了,而现在,它代表着2025年即将涌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数量。
高校扩招的恶果开始显现:明年毕业生1222万,官媒暗示:其实做保姆也不错!
1222万,这是什么概念?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了,而现在,它代表着2025年即将涌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数量。
这么多毕业生,工作岗位从哪来?这个问题,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心头。
最近,官媒发文提倡高校毕业生去家政就业,以高学历的家政人员服务特定人群。
这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难道我们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就是为了去当保姆?
说实话,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心里也咯噔了一下。
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家都有目共睹。
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简历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找到个工作,工资待遇也低的可怜。现在,官方又鼓励大学生去做家政,这感觉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友们的反应也很激烈。
“大学就是培养新时代奴才丫鬟的吗?”“进入家政实际就是做佣人,特别是在那些富人的眼里。”“这是高校扩招产生的恶果。”这些评论,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大家内心的焦虑和不满。
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222万这个数字确实很庞大,就业压力巨大,家政行业确实存在人才缺口,特别是高端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官方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政工作,出发点可能是想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提升家政服务水平。
但这种做法真的合适吗?
我觉得,这其中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大学教育的定位是什么?难道我们培养大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做保姆吗?这与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悖。
第二,家政工作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很多人对这个行业存在偏见。大学生去做家政,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第三,家政工作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技能,但与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不对口。大学生去做家政,是否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家政工作。
现在,家政行业也越来越细分,出现了很多高端家政服务,比如育婴师、早教师、营养师等等,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如果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这些领域有所发展,也未尝不可。
比如,一个学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一个学营养学的毕业生,可以为家庭提供专业的膳食搭配和健康管理服务,这些都是家政行业的高端领域,也更符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但这并不能掩盖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把解决就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家政行业上,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要控制高校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此外,也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要一味追求“铁饭碗”和高薪工作,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投身到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中去。
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平凡之路》里,潘岩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法学院,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一家小型律所工作,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最终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尊重。
还有最近爆火的“北大屠夫”陆步轩,他北大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选择卖猪肉。
虽然一度备受争议,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把卖猪肉做成了自己的事业,他的成功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肯努力,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所以,与其纠结于“大学生该不该去做保姆”这个问题,不如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来源:丁妈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