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位博主在刷小红书时发现自己的脸出现在他人的vlog中,因意外入镜而感到不适和冒犯,发帖质问“为什么不给vlog里路人打码?”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和共鸣。
「当自我与他者能重建良性的对话和边界,我们才能修复那份被侵蚀的公共信任,让镜头不再是冒犯的工具,而成为真实生活中记录和尊重的见证。」
“为什么不给vlog里路人打码?”
近日,一位博主在刷小红书时发现自己的脸出现在他人的vlog中,因意外入镜而感到不适和冒犯,发帖质问“为什么不给vlog里路人打码?”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和共鸣。
此前,表白墙挂人、地铁直播打工人、随机测试路人反应等“被直播”“被入镜”的现象层出不穷。商家和自媒体博主为博取流量将路人毫无预警地推向公众视野,这些“随手拍”的行为正在无节制地挑战路人的底线,引起公众的愤怒。
舆论场中,观点出现对立——有人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多观众?我不介意被拍。”也有人坚决抵制:“我在意,未经允许的拍摄,就是冒犯。”分歧背后,是网友对自我与他者边界的认知差异。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用镜头记录生活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未经允许且不打码地将他人的形象上传至网络,引来围观和审判,不仅是对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漠视,更是对个体尊严和主体性的轻慢。
我们不禁担忧下一个出现在未知镜头的面孔又会是谁?
或许,只有当我们重新审视并重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才能让镜头成为生活的记录和见证而非客体化他者的帮凶。
1
不知情的入镜,引向失控的愤怒
“走出家门就活该走进别人的镜头里吗?”一网友分享其关注的美食博主视频中,发现有路人的镜头未被打码,因路人对博主夸张的吃法感到好奇,引发评论区网友的围观和攻击,博主却并未加以正确引导,有人提醒博主给路人打码,也遭到无视,一气之下拉黑举报“我看见一次举报拉黑一次,挨过的博主就长记性了”。
不只是美食博主,在景区网红打卡点,主播们举着自拍杆肆意拍摄,将毫无防备的路人变成“移动背景板”;在商场、健身房等经营场所,商家和博主以探店为名偷拍顾客,借“买家秀”吸引客源;在地铁站台和街头,更有自媒体用镜头捕捉着或精致或疲惫的行人,利用猎奇心理,将路人变成直播素材……人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暴露在不知情的镜头之下。
有网友发问,Vlog本应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但在毫无边界感的情况下,拍摄者的镜头随意入侵了他人的生活,这真的合理吗?
事实上,记录生活的镜头本无可厚非,可当镜头连接未知的观众群体,未经允许的曝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人肉搜索、恶意剪辑甚至网络暴力。
此外,知情权的滞后,让被拍者陷入被动维权的境地,对自己的形象失去掌控——被曝光并受到陌生人的评判和揣测。
例如,有的博主为了吸引注意力,特意在视频开头展示几个路人反应的高清镜头,若视频火了,评论区的网友便会截图制作成表情包。
此前,以“路人闯入镜头的惊艳瞬间”的短视频在网上爆火,博主不仅没有给路人打码,还把路人的镜头作为流量密码,剪辑成娱乐视频被广泛传播,评论区随处可见网友对路人的截图臆测,“感觉他俩应该发生点啥”。
为了避免更多“社死”风险,有人无奈妥协、选择戴口罩出门,也有人在“抵制无良博主”的呼声中为自己争取权益。
原本的公共默契——记录生活的同时尊重个体隐私——正在崩塌。任性而缺乏边界的镜头,正撕裂着公众对公共空间的信任,以及对自媒体博主的好感。
在流量逻辑下,拍摄者攫取流量收益,平台获取用户时长,而付出代价的却是那些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出演”的普通人。健身房学员的体态、地铁乘客的疲惫面容、Vlog中路人偶然的姿态,沦为满足窥视欲的“奇观”。
2
未打码的面孔,凝视下的失权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每一张面孔象征个体的形象。
未打码意味着路人的面孔、形体等个体形象以一种失控的方式被悬置在网络空间,成为公众任意凝视、评论甚至攻击的对象。
镜头的影响已然超越记录的本职对个体产生实质性伤害。例如,一网友偶然刷到自己在舞蹈室的合体练习视频,因画面中的形象被恶意评论为“胖妹”,自尊受到伤害,陷入舆论风波,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去舞蹈室。
让网友在意的,不仅是无良博主未经允许且不打码这一举动的冒犯,还有自我形象失去掌控的不安。
正如网友所说“我可以美美p完图在网上发自拍,但不能是莫名其妙出现在别人的视频,因为我做不出不经意的超美路人瞬间。”
人们有权选择自己是否出镜、以何种形象出镜,发自拍时,个体能够控制自己呈现给外界的形象,通过编辑和挑选最理想的自拍照,确保自己的形象符合自我认同或社会期待。
然而,自媒体博主的越界,让这种自我掌控失衡,个体变为随时可以被消费的素材,被挂评论区或网络进行二次传播、被审判。
在他人的镜头下每个路人都是潜在的“被观看者”,丧失了作为主体的尊严和自我表达的权利。
正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曾指出,凝视不是视觉的简单接收,而是带有主观投射和权力倾斜的过程。有人在凝视中找乐子,就有人在凝视中陷入尴尬和窘迫。
一旦失去法律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观者还可以通过镜头对被拍者进行无端评说和解读,仿佛拥有了某种“裁决”权力,而这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加深了个体失权的困境。
一面是博主的自我展演,一面是路人“被入镜”的他者凝视——镜头的双面性带来的是权力不对等,拍摄者掌控了对于路人形象的记录、编辑和解释权,而路人对此连基本的知情权都无法得到保障。
网友们的愤怒,也不仅是对个人隐私和肖像权被侵犯的反抗,更是对网络环境中那种默许,甚至推崇这种权力滥用逻辑的质疑——有些博主为了保持画面的真实自然,认为“打码之后视频不好看”,或者以“打码太麻烦”“0人在意你”的借口,无视被摄者的打码请求。
无论是法律意识的淡薄还是伦理上的不尊重,本质上都是对他者主体性的消解和漠视,在vlog的自我展演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的边界。
3
在弹性边界中,看见自我,也看见他者
“为什么不给vlog里路人打码?”语境之下,暴露的不仅是公众对“被入镜”“被直播”现象的深恶痛绝,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面孔不再有威慑力?或者说,为什么人们对陌生人面孔的冒犯和审判更为肆意与频繁?
本质上,是现代社会加速发展下,自我与他者之间边界的加速瓦解。
当公共场所的边界消失,二手烟、游烟变得随处可见;当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模糊,隐私泄露和偷窥变得常态化;当职场中的边界日益膨胀,面试中对个人婚育状况、家庭背景的盘问更无忌惮。
类似的,在地铁直播、vlog不给路人打码的视频中,本应作为自我与他者之间边界示警的面孔被彻底忽视。拍摄者将他人面容暴露在公众视野,使他者的形象不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而被简化为可被消费的流量数据。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任何形象都能被无限复制和传播。当“流量”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公众的面孔也逐渐被视为可供消费的商品。颜值打分和锐评、涂鸦肖像、AI换脸技术已成为日常,人们对面孔的审视更为普遍。
在哲学家列维纳斯看来,他者的面容作为一种伦理的显现,面孔代表了“他者”的出现,是他者向我们发出的伦理性呼唤。当我们面对他人的面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脸,还有对他人的主体性和责任感的认知。
然而,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这种面容伦理的缺失使得对他者的漠视成为常态,不仅侵犯了个体的尊严,也为暴力的潜在风险提供了温床。正如《黑镜》剧集中,通过改变士兵的视觉系统,使其看到的普通人面孔异化为怪物,从而赋予他们猎杀的正当性。其残忍背后,也是边界丧失、对他者无视带来可怕后果的隐喻。
有观点认为“道德感太强的人拍不了vlog”。这并不是否定vlog或个人记录生活的权利,而是对vlog中自我展演与他者边界的存疑。
问题的核心在于,路人并非害怕镜头本身,而是对边界丧失后,对他人镜头的不信任,对他者的凝视和审判的不安,对失去主体性的恐惧。
因此,我们亟待重建自我与他者的弹性边界:在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同时,学会照见自我,更要尊重他者。给路人打码,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自觉,更是对他者主体性的尊重。
当自我与他者能重建良性的对话和边界,我们才能修复那份被侵蚀的公共信任,让镜头不再是冒犯的工具,而成为真实生活中记录和尊重的见证。
来源:知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