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来了!普惠金融能做什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22:38 2

摘要: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向全社会释放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1

中央一号文件释放重大信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2月底如期发布。

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向全社会释放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第22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叫《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意见》分六大部分,共计30条措施。但其实说的事情很接地气:

怎样让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过得更好。

具体怎么做,一号文件有一个重磅信号值得注意——

首次将“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独立成章,标志着县域经济正式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抓手。

作为中国经济的“底盘”,县域覆盖全国90%的土地面积、承载半数以上人口,贡献四成GDP,其政策动向直接关系到城乡融合、内需激活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局。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以城市为中心,县域、乡村长期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源供给地。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割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乡村振兴需破解这一结构,但县域经济中传统农业占比高、产业链条短,与现代产业融合不足,造成资源错配,如土地、资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

尤其是金融资源的稀缺,进一步阻碍资源配置和流动——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传统信贷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科技化需求,缺乏针对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的定制化产品等等因素,都进一步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振兴。

2

县域经济中的银行力量

在这场以县域经济为基底和主要抓手的“乡村振兴”长跑中,银行再次扮演了中坚力量。

国有大行如战车推进——侧重政策引领与规模优势。

例如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依托网点覆盖优势,推进“惠农e贷”“乡村振兴卡”等普惠产品。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工商银行的实践,堪称国有大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在邯郸魏县,“种植e贷”以24小时放款的“魏县速度”创造了全国首单破冰样本,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25亿元,服务客户超600户。

其上海分行则聚焦粮食安全,创新“政银保担”四方合作批次担保贷款,涉农贷款余额突破400亿元,为冷链物流、风力发电等基础设施项目提供29亿元支持。

这种“总行统筹-分行主战-支行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使得国有大行如同战车推进,在县域经济中形成战略纵深。

股份银行如单兵突进——侧重灵活创新与产业融合。

例如招商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全行服务一家”的协同机制、数字化场景重构和产融生态闭环,招行不仅为农业龙头企业注入流动性,更以金融工具重塑产业价值链

中信银行构建的“融资、融智、融产、融建、融销”服务体系,展现出股份行的资源整合能力,让科技赋能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跃然纸上。

浙商银行则创新“保险+期货+融资”模式,帮助农户“穿越周期”,以“产业合伙人”的姿态,将金融服务从单一信贷扩展至产业链全生态。

城商行如精准制导——注重本土深耕与精准服务。

重庆三峡银行在丰都县创新“活体智慧贷”,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肉牛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带动当地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让城商行成为县域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变量。

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表现突出的城农商行们,无不立足于区域经济的优势,在与地方经济和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后,实现了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这里以桂林银行最为典型,翻阅近两年的一号文件,“农村金融要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推动金融资源向县域和乡村下沉”都是重点强调的事情。这与桂林银行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通过金融产品,以产业、信用、生态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动能。

产业发展方面,推出“金桔贷”“陈皮贷”等特色产品,穿透产业链各环节。

信用重塑方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上下游合作社、农户输送资金,形成“核心企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生态赋能方面,桂林银行金融服务覆盖广西区内100%的县域、67%的乡镇和57%的行政村,以“毛细血管+神经网络”的布局构建生态闭环。

短短几年时间,桂林银行的县域个人贷款增量占全行个人贷款增量比例从32%上升至51%!其县域存贷款市场份额连续保持广西城商行首位。呼应了中央一号文件“健全要素保障”的要求,为城商行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经验。

3

桂银实践与历史逻辑

桂林银行的县域经济战略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基于广西具体情况的精准行动。

广西,这个山地丘陵占比76.6%的省份,其地理特征犹如一把双刃剑。喀斯特地貌孕育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却也造就了“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耕地碎片化。

6700多个行政村散布在23.76万平方公里的峰林谷地间,形成“金融服务进村难、产业集聚成本高、生产要素流动滞涩”的三重挑战。

地理的阻隔也封存着未被发掘的富矿——

糖料蔗、桑蚕茧产量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茉莉花、罗汉果占全球市场60%以上;

森林覆盖率62.5%的绿色宝库,却因林权抵押制度缺失,导致1200万亩经济林“沉睡”;

409个中国传统村落藏于山水,但旅游开发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例如浩坤村在高速公路通车前游客量不足万人。

这种矛盾呼唤着一种既懂山地、又接地气的金融服务模式:既要破解山高路远的物理阻隔,更要激活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农村地区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城市的1/5,县域以下移动支付渗透率不足30%。正是在这一年,桂林银行启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曾经的广西乡村依赖“瓦片经济”,在城市和农村的城乡结合区域,老百姓通过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收入高度依赖房屋租金。

而今桂林银行启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大力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依靠产业振兴重塑经济生态。

在横州市茉莉花产业集群中,桂林银行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而是整合种植、加工、物流、电商的全产业链操盘手。通过“核心企业+农户”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花农稳产扩种,每亩茉莉花每年为花农增收3600元以上,产业直接带动近1.5万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金江村,桂林银行以“整村授信1000万元”支持有机水稻、罗汉果种植及梯田旅游,带动各项产业合计增收近20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超30%。

随后扩大到广西全域,支持72个“桂字号”及104个广西地理标志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当前投放贷款余额超60亿元,催生柑橘、陈皮、月柿等特色农业集群。

这意味着,银行突破了“就金融论金融”的思维定式,围绕“土特产”大做文章,实现从碎片化支持到系统性扶持的转变!

同时,支持生态旅游项目开发,通过“民宿贷”盘活闲置农房,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如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的60家民宿提供贷款授信累计超5900万元。

此外,该行还致力于将农产品品牌化和文旅产业结合,形成了产业间的乘数效应,帮助当地走出“资源陷阱”,进入“价值循环”。桂林银行通过科技赋能、产品创新、生态协同等方式,从产业链升级、资源激活、利益共享等维度切入,推动县域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型。

由此可见,桂林银行的实践让政策文件不再是墙上的蓝图,而是化作姜农存折上增长的数字、茉莉花田里翻倍的收成、壮乡阿嬷手机里到账的收入。

这种“看得见的改变”,或许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时代坐标系下,普惠金融最动人的注脚。

4

结语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桂林银行的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金融需要放下“高大上”的身段,将服务沉入田间地头,便能催生出县村产业聚集,城乡协同发展的全新生态。

它所构建的不是简单存贷关系,而是命运共同体的新型银农关系,正重新定义着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金融内涵。

从古代“茶马古道”的商贸金融到现代普惠网络,金融服务始终是乡村兴衰的关键变量。当“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标杆银行”写入桂林银行价值纲领时,其探索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微观样本——

政策文件不再是墙上的蓝图,它在每一条田埂、每一户农家中生长出希望。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锚,城乡融通、聚势共兴,这才是桂林银行的愿景。

来源:包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