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课”接力“夜校” 点亮都市“夜文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22:43 2

摘要:“1910年的徐家汇观象台长什么样?”“钢琴传入中国后,是怎么‘入乡随俗’的?”“宇宙中的‘快速射电暴’是怎么回事?”……当暮色浸染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商圈,一场场生动有趣、丰富多元的夜课在徐家汇书院开讲。从历史长河的探源到宇宙奥秘的追寻,从现场互动的非遗手作体验

“1910年的徐家汇观象台长什么样?”“钢琴传入中国后,是怎么‘入乡随俗’的?”“宇宙中的‘快速射电暴’是怎么回事?”……

当暮色浸染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商圈,一场场生动有趣、丰富多元的夜课在徐家汇书院开讲。从历史长河的探源到宇宙奥秘的追寻,从现场互动的非遗手作体验到声情并茂的音乐思政课,上海市徐汇区推出的“文明夜课”,用“错峰共享”模式激活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专业学者、民间达人和市民百姓在星空下开启双向奔赴。

踮脚抢答的孩童、跨区“追课”的白领、晚间散步的老者……“文明夜课”所在的徐家汇书院,门牌号码为漕溪北路158号。当“约吾吧(158)”的沪语谐音逐步成为全民学习的“暗号”,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也有了更亲民、更具象的“夜课样本”。

3月20日晚6点,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广博士早早来到徐家汇书院三楼,为自己的首场“文明夜课”做准备。当天夜课的主题是《何以母亲河:上海“一江一河”的历史探源》。晚上7点,听众们陆续走进讲堂,夜课准时开讲。

“文明夜课”现场的音乐演奏(受访者供图)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每一个公共空间在使用上都讲求更优解,公共文化空间也是一样。“文明夜课”所在的徐家汇书院,是一个设计独特、颜值超群的复合型图书馆。2023年1月1日开馆以来,迅速成为海派文化新地标,深受市民游客喜爱。2024年3年,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迁址徐家汇书院三楼。“那时候,书院的一楼和二楼作为公共图书馆,已经延长开放至晚上9点,很多市民游客会在夜晚前来阅读或打卡。我们就想,能否把三楼的空间也利用起来,给大家提供更丰富的‘夜文化’体验。”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黄琴说。

在“文明夜课”启动之前,上海的“市民夜校”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运动健康、语言培训、生活技能……各类课程实行公益性收费,经常“一课难求”。“我们经过调研,决定与夜校形成错位,提供差异化服务。夜校偏兴趣和技能培训,夜课偏知识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家可以免费来听,全方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黄琴告诉记者。

打开徐汇文明小程序,可以发现“文明夜课”在课程设置上更倾向老少皆宜的内容,既有现场演奏的音乐思政课,又有边玩边学的非遗手工体验课;不仅能和科普大V零距离解密科学,还能听社科专家细说城市历史脉络……据介绍,2025年的“文明夜课”覆盖“美育、思政、科普、阅读、文化”五大板块,课程包括科学思维、声音魔法、海派文化发展等,通过系列课程打造一个既有趣又有料的学习空间。

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部部长张卫至今记得2024年5月第一次开课时的情形。“首次开课没有太多预热,担心听众不够多、会冷场,没想到原先安排的70个座位很快坐满。楼下读者听说三楼办讲座,又陆续来了30多人,后来把楼下阅览区的椅子也借了过来。市民们对优质夜课的热情超出我们想象。”

“夜课和夜校,定位虽有不同,但底层逻辑一致: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商业零售空间中常用的‘坪效(单位面积销售额)’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上海社科院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说。

更系统、更亲民、更接地气的文明素养课

“小朋友们,为什么科学家寻找外星生命时,总是要先找水呢?”在科普系列文明夜课《寻找太阳系中的外星生命》即将结束时,科普作家汪诘抛出当晚最后一个问题。

话音刚落,数十位孩子齐刷刷举起小手,争抢着回答。

这天是上海市民张妍第四次带孩子参加“文明夜课”。“孩子是汪诘老师网络科普课的忠实听众,听说汪老师会来徐家汇书院上夜课,孩子自己找我帮忙报了名。”张妍说,“我们是从浦东过来的,课程时间设置非常友好,方便家长下班后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记者在现场看到,能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大多是一家三口的“配置”。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吴骏彦已是一位“夜课迷”,他一边听课一边记下知识点,一张认真的小脸红扑扑。

“我喜欢上夜课,这里有我很好奇但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吴骏彦说,比如他最爱的太空科幻,“虽然看书或者上网也能了解这些内容,但上夜课能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感觉更有趣。”

来自市民听众的反馈,体现了“文明夜课”的特点: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方面,课程设置更系统、更亲民、更接地气。

随着欢快的弦乐三重奏响起,“文明夜课”2025年的音乐思政首课《以音为媒 漫步“永不落幕的音乐街区”》开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肖阳博士在音乐声中讲述音乐与街区的故事,上音的学子也来到现场,带来民乐重奏《喜洋洋》《金蛇狂舞》,给听众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从游戏的背景音乐到国产动画电影《哪吒》的配乐,当下很多年轻人对音乐感兴趣。”肖阳说,“文明夜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现场演奏教学的方式,让音乐不止于“好听”,也让市民了解到音乐创作的规律以及背后的故事。

从事半导体行业的80后凌云是妥妥的理工男。但一下班,他的身份切换为音乐爱好者、文艺男青年。从《让西方乐器开口“说中国话”》到《诗画如音的中国艺术歌曲》,“文明夜课”中的音乐类课程让他着迷。“对音乐的鉴赏知识,在网络上也能碎片化地获取。但‘文明夜课’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从歌曲的起源讲到发展脉络,让我感觉收获更大。”

据了解,2025年徐汇“文明夜课”计划授课117次,平均每周开课2到3次,以有节奏、互动式的课程,为市民提升文明素养提供丰富选择。

以高质量的课程吸引听众,这是“文明夜课”可持续的关键。如何做到“有趣又有料”,对主讲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文明夜课”的主讲人名单中,不仅能看到职业作家、高校老师,还有专注于各个领域、平日较少露面的学术研究人员。

“文明夜课”中的音乐思政课现场(受访者供图)

负责文明夜课“都市意象”系列课程的曹祎遐,身上有一个新头衔:课程“主理人”。曹祎遐告诉记者,“主理人”模式类似商业的“买手店”思维,“这和单纯安排一场讲座不同,我们希望市民听完这个系列的课程,能获得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邀请什么样的主讲人?选择哪些课程内容?这都需要‘主理人’去思考和组合。”

对于主讲人来说,走出书斋、走出院所,面向大众讲授专业知识,也是对自身的一个考验。“夜课如何讲得好,首先需要我们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听众熟悉的生活语态中。比如音乐类课程,通过生动的音乐演奏和通俗易懂的讲述,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实现从日用不觉到日用终觉的转变。”肖阳说。

市民听众的热情互动,也会给主讲人很多启示和鼓舞。在讲完《何以母亲河》课程之后,一位来自江南造船厂的老先生,上台拉着于广讨论起上海城市发展史。“很多人以为上海只是在1843年开埠后才逐步发展成国际大都市,之前就是一个小渔村。这种说法不对,实际上唐宋时期上海地界上的青龙镇就是当时的贸易大港……”市民听众的专业性让于广感触颇深。

加入“文明夜课”之前,汪诘与团队主要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网络平台进行科普。“上了夜课后,我与团队有了一个固定的线下讲堂,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听众群体。与现场听众的互动,帮助我们将科普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老少通吃’。我们计划在之后的夜课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

今年暑假,汪诘担任编剧和导演的科普电影《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即将全国公映。“这部电影中,有15分钟左右的内容就拍摄于去年的一次‘文明夜课’。”汪诘说,“我们将当天来听课的同学都署名在电影演职员表中,是大家一起完成了这部电影。”

“人民城市建设,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我们希望‘文明夜课’可以成为一种优质公共服务,用这盏灯点亮市民文明实践的夜生活。”徐汇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说。

编辑:师好好

来源:文明徐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