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城市在找寻自己的特色文化时遇到了困难。一些城市想尽办法,可就是找不到适宜的文化定位。也有一些城市打出了文化牌,但由于定位的不准确,并不被广泛认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构建城市特色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寻根工程,是一次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城市在找寻自己的特色文化时遇到了困难。一些城市想尽办法,可就是找不到适宜的文化定位。也有一些城市打出了文化牌,但由于定位的不准确,并不被广泛认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构建城市特色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寻根工程,是一次充满魅力的城市溯源之旅。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一种审美的渴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已逝历史的残留物,而一个遥远的历史时代能够成为人们憧憬和崇敬的对象,并能够为当前的流行与时尚提供参考的范本。
关键词:城市文化 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用“三性”解决城市特色文化的定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形成了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一座城市能够延续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1]
对这种说法的认同,使很多城市想打出文化牌,以促进城市发展。但城市在找寻自己的特色文化时遇到了困难。一些城市想尽办法,可就是找不到适宜的文化定位。也有一些城市打出了文化牌,但由于定位的不准确,并不被广泛认同。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很多已经成型并已有定论的文化形态来说,城市文化还是一个相对空泛的概念。
关于城市特色文化的定位,说法很多。世界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指出:“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按此逻辑推论,城市文化是个大筐,可以装进很多因素。社会现实情况也是这样。从大文化的层面上讲,由于社会的宽容与科学判断理念的缺损,现在一切生活现象都可以被认为是文化。时装是文化,饮食是文化,开汽车是文化,喝咖啡是文化,用来排泄的马桶也是文化。大到宇宙,小到尘埃,似乎一切都被文化这个概念包含进去了。但当我们真正要找寻那些能够用来书写所在城市灵魂的文化之时,却发现空洞得无从落笔。似乎任何一种文化类型都可以代表一座城市,但又难以让哪一种特意选择出来并加以推广的文化被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所真正认同。
“城市是一些纵横交错、布局密集的空间,是按照虽不成文但人人均需严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规部署的,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个层次上的规定,决定了文化的复杂性。”[2]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定位自己的城市文化,使之以鲜明的特色树立城市形象,为城市发展服务,是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要解决城市特色文化的定位问题,首先要科学理解城市特色文化的本质。
综合起来考虑,城市的特色文化应该是具备原创性、特质性和系统性[3]这三性原则的一个体系。如果扩展一下解释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原创即为产生并成长于这个城市,特质即为这个城市所独有或具有独特性,系统即在这个城市中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
具有这三性的城市文化,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充分发挥具有这三性的城市文化的作用,可以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展示文化魅力,形成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4]
如此定位的城市特色文化,可以形成其他城市竞争对手不具备的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具有如此特质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图:重新修缮开街的前门大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代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5]
文化空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必须是一个文化场所。城市是一个地域属性。那么从广义上讲,城市也是一个大的、整体性的文化空间。“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集地域文化之大成的产物。它具有很大的涵盖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五个方面对保护对象作了划分。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作了六个方面的划分。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高专业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编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3个类别。在北京市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中,包含了37个分项,108个小项的普查范围。[7]这种划分既是以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基础,又充分考虑我国自身社会特点和文化特性而作出的。它基本包含了我国各民族、群体、地域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切传统知识、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8]
从我国起始建立非遗名录公布的第一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来看,他们都具备原创性、特质性和系统性这三性。“‘他们对相关社区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持有特殊价值’。这种特殊价值指的是由于它‘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具有相当程度的渊源关系,从而对不可再现的独特历史具有解释力,也就是对民族历史具有再认识的价值,这种解释力还必须是无可取代的,因而能够成为它必须‘持续发展’和传承的理由。” [9]
任何进入名录的项目,都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一个城市中被国家机构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在当地原生,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能够世代相传的。这种资源是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的。城市在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打造城市文化时,可以有效地避免与其它城市的类同和被其它城市的仿制。
曾经在北京引起非遗从业者深切关注的“泥人张”案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泥人张”首先在天津产生,在天津获得社会认可,这种无形资产形成了社会影响。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时代,“泥人张”走了两种发展渠道,一是“泥人张”作品流传到天津以外的地区,并在外地形成市场;二是民间艺人借助“泥人张”品牌的影响力,给不同的泥塑均冠以 “泥人张”的品号以扩展自己产品的商业价值。但是无论是哪种传播,在知识产权的法律意义上,并不能替代此项工艺的原生意义,也就是说,不存在地名+“泥人张”而形成的多种称谓。因此,“泥人张”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唯一性,并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保护。[10]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要因为它的“非物质性”而觉得不可触摸,就忽略了它的客观实体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迥异但又是相互关联的。譬如:刺绣、变脸、雕刻等,其技艺是非物质的,但它的呈现出来载体是物质的。说到苏绣,人们会想到苏州。说到变脸,人们会想到川剧、想到四川。说到雕漆的最高技艺,人们又自然的会想到北京。[11]即使是音乐、舞蹈等更具“非物质”性的表演艺术,它的呈现载体也有赖于“生物人”以及相关的物质工具。因此,只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具有比较清晰的辩证性理念,就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珍贵的人类财富。不要以为其中的一些项目要濒临绝境灭绝了,就忽视它的存在。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应有的价值。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资华筠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写到:“在三十多年从事民族舞蹈表演生涯中免不了下乡采风,起初觉得那些自然传衍的民间舞“土气”,并不懂得欣赏。在不断深入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面对那些具有独特个性、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而深感自己相形见绌时,心中涌起了虔诚景仰之情。当我逐渐发现那些多姿多彩的舞蹈,是创造并拥有它们的民众的一种生命活动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时,才开始理解其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在艺术性灵得到滋育的同时,也关注与各种舞蹈相关的民风、民俗及作用于它们的环境因素,逐步有了些理性的思考,由此埋下了探索其中奥秘的宿愿。”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2]
自2003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持续工作,各地区通过普查、认定和登记,已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按照普查要求,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留存于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了档案和数据库。这是一笔对建设城市特色文化非常重要的财富。
图:在前门大街吴裕泰店前排队买“高沫儿”的顾客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更显示其存在的价值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散文作家和诗人爱默生说的这句话,给我们研究城市特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说,在过去许多世纪中,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伦、罗马、雅典、巴格达、北京、巴黎和伦敦成功地支配了各自国家的历史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他们民族的文化,并把其绝大部分留传给后代。”[13]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战略的高度,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成为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开的一项极具世界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交融,处在改革开放中的国人,渴望与外面的世界迅速“接轨”,不免有盲目趋“洋”、趋“新”忽视传统的倾向。顺应全球潮流的口号下,做了很多不计代价,甚至绝根灭祖的事情。这些事情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仍然大量存在。这种作法是一个误区。“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在科技发展到上天入地,似乎无所不能的情况下,人们感到还需要有一种东西来平衡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族民间的文化给人们以一种特殊的关切感,不断给人的心灵以滋润和慰藉,在文化心理上给人以一种安定感和安全感。通过民族民间文化,我们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这对于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非常重要,我们也因此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类的追求,知道人们到底需要什么。”[14]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构建城市特色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寻根工程,是一次充满魅力的城市溯源之旅。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一种审美的渴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已逝历史的残留物,而一个遥远的历史时代能够成为人们憧憬和崇敬的对象,并能够为当前的流行与时尚提供参考的范本。
英国历史建筑和古迹委员会发表的2002年度报告《变化的伦敦:一个变化的世界中的古老城市》中指出:“古建筑不是伦敦经济增长的累赘,而是目前伦敦繁荣的基础。在过去的20年里,伦敦没有拆除多少建筑,它的人口数量和就业却经历了显著增长。伦敦所有最繁华、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那些人们最愿意居住、工作和参观的地方,是那些历史环境保持完整的地方。”
欧洲国家有成熟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遗产保护成就斐然。这些遗产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些国家因此而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遗产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法国首都巴黎的整个旧城就像一个古建筑博物馆,城市布局、古建筑、街道和环境氛围都保持原来的历史风貌。近年来,到巴黎的游客以每年100多万的速度递增,遗产经济已成为巴黎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意大利首都罗马是著名的古城,保存得原汁原味,其主要遗迹,如斗兽场、古罗马市场、图拉真市场、元老院等仍在繁华的罗马市中心保存。遍地的断墙残壁、东倒西歪的建筑构件、矗立的希腊式柱子、斜躺的大理石拦板、长满杂草的祭坛、残破的凯旋门等在原地整体得到了很好保护,同时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游客,创造了良好的遗产经济效益。[15]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精神之根,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活力和灵魂。城市文化建设最终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特色,直接体现为整个城市竞争力的增强。没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则缺乏持久的原动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注入的则是一支强心剂。它如同茅台[16]美酒一般,味道香醇,存之越久,越令人沉醉。
图:用景泰蓝制作技艺作品装饰的地铁14号线景泰站
注释: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47页
[2]埃马尔《公共场所与个人生活面面观》《信使》1986年2期
[3]付宝华《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2008年4月8日,中国文化报
[4]同上
[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6]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3页
[7]《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2005年7月
[8]王文章 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求是》2007年3期
[9]王宁《谈中国口头非物质遗产价值的评定原则与保护的方法》
[10]郑璇玉《无形文化遗产也有专有性和唯一性》《中国改革报》2007年1月 22日
[11]此三个项目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名录,见名录第156项 川剧、第365项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第400项雕漆技艺
[1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
[1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形式与功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
[14]《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中国文化报2004年4月8日
[15] 陆建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遗产价值观》上海,文汇报2007年11月26日
[16]“茅台酒酿制技艺”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名录》第404项,传统手工技艺
作者:杨建业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