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你们并肩散步时,过去几天的紧张情绪好像慢慢消散。不经意间,你们俩的步伐和呼吸开始一致,当重新谈论起那个难搞的问题时,你们的想法似乎也变得更一致了。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和伴侣因为一些事情已经争吵了好几天,你们曾试图坐下来好好谈谈,但总是毫无结果。
最后,你建议一起散散步吧。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你们并肩散步时,过去几天的紧张情绪好像慢慢消散。不经意间,你们俩的步伐和呼吸开始一致,当重新谈论起那个难搞的问题时,你们的想法似乎也变得更一致了。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散步——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小事,除了对身体好外,还对亲密关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滋养。
它帮剑拔弩张的伴侣更好地处理冲突,让倦怠的关系重新焕发活力。
爱从来没有消失,也许你们只需要出门走走。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散步,这件滋养爱情的小事。
01 抑郁和焦虑缓解后
我们就能好好相爱
当抱怨亲密关系糟糕时,很大可能是,我们本身就不快乐。
你可能也有这种感受,某天工作不顺心,下班回家时怎么看伴侣都不顺眼,甚至想找茬吵架。
一个抑郁的人不会觉得关系充满活力,一个焦虑的人更觉得关系处处都是危机。当内在充满痛苦和冲突时,我们也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爱人。
而散步是少有的,启动成本小,难度低,但又能最快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的运动形式。
不少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各种形式的散步,不同步行频率、持续时间、地点(室内或室外)和形式(集体或个人),都可以有效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1]。
共同散步可同步降低伴侣的皮质醇水平,减少因压力引发的负面情绪迁移[2]。
也因为负面情绪的缓解,散步可以为我们和伴侣创造关系的「积极记忆」,这种积极记忆就像往银行存钱,让我们的关系在面对挑战时有更充足的「余额」可以消耗。
当这种积极记忆的数量足够多时,我们的大脑还能将这种行为和快乐相连。可能只要一提到散步,你的情绪就会好起来,甚至还没有走出家门。
02 散步,吵不起来了
再相爱的伴侣,冲突也会无处不在。
遇到冲突时,我们经常听到的建议是:「坐下来好好聊聊」。的确,沟通无比重要,但「坐下来聊」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你可能会发现,你们很快陷入各自的情绪漩涡,花了大量时间去攻击对方,捍卫自己,谈论的问题并没有太多进展。
当关系陷入僵局时,也许你们需要出门走走。因为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散步对改善人们之间的冲突很有效。
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1.散步中的身体动作能缓解冲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在人类的交流中,和解决冲突相关的语言都是某种形式的「运动」,比如:达成(共识)、后退一步、过去了、卡住了。
这启发了一些研究者,运动可能是解决冲突的某种思路。
和冲突相关的语言,图片来源[3]
后来研究者的确发现,运动会通过身体反馈影响情感和思维,具身的线索可以触发决策、判断以及目标导向行为[3]。
比如,当人们进行流畅的运动(如漂浮或漂移)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回忆起积极的事物,而尖锐的运动(如推动和猛拉物体)则会导致消极的情感和回忆[4];当人们想象自己沿着一条道路向前移动时,投入学业的意图和努力也会增加[5]。
回到冲突中,冲突常常被视为「前进的障碍」,散步中的动作本身是流畅的、又是向前的。这似乎指向一种隐喻:关系不再被这个障碍卡住,双方可以继续往前走。
另外,较强的行动意愿倾向(即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也有利于冲突和解。所以有时候仅仅是做出「一起去散步」这个决定,就能对抗冲突通常会引发的逃避倾向[6]。
这个决定可能会成为双方试图「和解」的第一步,展示出想要更理解对方的诚意。
冲突容易让人们陷入一种僵化的思维:视野变窄、非黑即白、认知更难改变(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
因而解决冲突需要人们以一种创造性思维(更新、开放、合作)看待事物。
研究发现:散步可以提升这种创造性思维,且在步行结束后短期内仍有效果[7]。散步时,你们保持着相同的步速和节奏,思维也活跃着,大脑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运转,新的想法不断涌现。
图片来源[7]
2013 年的一个 TED 演讲,也鼓励人们在散步时开会,「边走边说」,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思维发散,达成共识。
下次快要吵起来时,不妨邀请对方,「出门走走吧」。
03 生理同步强化情感连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观察,一起散步时,人们通常会并肩行走,时间久了,连步伐和节奏也会一致。
一项研究对 72 对情侣展开调查,让他们分别独自行走、与伴侣一起行走以及与伴侣牵手行走。结果显示:与单独行走相比,伴侣双方一起行走、牵手走时速度都会降低[8]。
研究者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双方为了维持「我们的一致性」,而不自觉放慢了步伐。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动作同步,大量研究发现,它对人际关系起着关键作用。
▨ 增强脑间同步,让人们更倾向于合作,更易形成「我们型」身份认同[9],也更愿意为了小组的利益做出个人牺牲[10]。
▨ 能大大增加对对方的同理心,哪怕是在虚拟互动中[11]。
▨ 同步还激活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增强情感共鸣,还增强了分享情绪的能力[12]。
而上述这些,都是建立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需要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起散步时,你会觉得和伴侣更亲密了,感情也更好了。
这种同步性本身也是对亲密关系的具像化隐喻:我们一起并肩同步往前走,有大体相同的方向和目标。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相互协调,一方走快了调整节奏适应另一方,步伐不一致了再慢慢恢复同步,还要不断就何时出发、转向、停下达成共识。
也许所谓爱,就是能这样一直同步走下去。
04 最适合散步的季节到了
春天大概是一年中最适合散步的季节,气温适宜,阳光明媚又不至于太晒。最重要的是,树发新芽,花也都开了,处处都像画一样养眼,让人心情更好啦。
快拉上你喜欢的人一起出门走走吧,我们也为你准备了一些关于散步的 tips:
1.优先选大自然虽然散步(不分地点)都能提升积极情绪,但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在自然中步行比在城市环境中情绪会更积极,愤怒攻击等消极情绪也会下降更多[13]。
上述研究中的步行环境,研究者刻意回避了自然美景,普通自然环境效果也会好于城市街区。
图片来源[13]。
2.慢慢走,就足够了一项针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步行组的抑郁评分降低了 43.9%,高强度步行组的抑郁评分降低了 43.2%,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4]。
所以一起散步时不需要太追求速度,过程本身更重要。
3.避免手机干扰上述散步带来的益处,在一边走路一边刷手机后都会大打折扣。
互相提醒,散步这段时间把手机的通知关上吧。专注在周围的景色,以及,对方身上。
4.说些废话也很快乐散步时我们本身的思维就更加活跃,情绪也放松,这个时候聊天能给感情进一步加温。
你们可以趁这个时候谈论那些困难的话题,或者,就只是说些简单的废话也很快乐。
🚶♀️🚶🚶♀️🚶♀️
一起散步,让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共同向前迈进。
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你此刻脑海里想到谁呢?「一起出门散步吗?」,快附上这篇文章一起发给 ta 吧。
也祝你在每一段关系里,都能像春天散步时那样放松和愉悦。
作者 寒冰
责编 罗文
封面及配图 《爱在三部曲》
📄 参考文献
[1]Webb, C. E., Rossignac-Milon, M., & Higgins, E. T. (2017). Stepping forward together: Could walking facilitat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72(4), 374-385. doi:10.1037/a0040431
[2]Koch, S. C., Fuchs, T., & Summa, M. (2014). Body memory and kines thetic body feedback: The impact of light versus strong movement qualities on affect and cognition. Memory Studies, 7, 272–284.DOI:10.1177/1750698014530618
[3]Oppezzo M, Schwartz DL. Give your ideas some leg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walking on creative thinking. 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 2014 Jul;40(4):1142-52.[4]Carnevale, P. J., & Probst, T. M. (1998).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categor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300 –1309. DOI:10.1037/0022- 3514.74.5.1300
[5]Oppezzo M, Schwartz DL. Give your ideas some leg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walking on creative thinking. 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 2014 Jul;40(4):1142-52.
[6]HyeYoung Cho , Anna Forster , Sharon L Christ , Melissa M Franks , Elizabeth A Richards , Shirley Rietdyk .(20210.Changes to gait speed when romantic partners walk together: Effect of age and obstructed pathway.DOI:10.1016/j.gaitpost.2021.02.017
[7]Can Zhou,Xiaojun Cheng,Chengwei Liu ,Peng Li.(2022).Interpersonal coordination enhances brain-to-brain synchronization and influences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and reward allocation in social cooperation.DOI:10.1016/j.neuroimage.2022.119028
[8]Wiltermuth, S. S., & Heath, C. (2009). Synchrony and cooper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1–5. DOI:10.1111/j.1467-9280.2008.02253.x
[9]Koehne, S., Hatri, A., Cacioppo, J. T., & Dziobek, I. (2016). Perceived Interpersonal synchrony increases empathy: Insights fro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ognition, 146, 8 –15. DOI:10.1016/j.cognition.2015.09.007
[10]Miles, L. K., Nind, L. K., & Macrae, C. N. (2009). The rhythm of rapport: Interpersonal synchrony and social per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585–589. DOI:10.1016/j.jesp.2009.02.002
[11]Zijun Xu; Xiaoxiang Zheng; Hanyue Ding; Dexing Zhang; Peter Man-Hin Cheung; Zuyao Yang;King Wa Tam; Weiju Zhou; Dicken Cheong-Chun Chan; Wenyue Wang; Samuel Yeung-Shan Wong.(2023).The Effect of Walking on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DOI:10.2196/48355
[12]Zijun Xu ,Xiaoxiang Zheng ,Hanyue Ding,Daisy Dexing Zhang.(2024).The Effect of Walking on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DOI:10.2196/48355
[13]Hartig, T., Evans, G. W., Jamner, L. D., Davis, D. S., & Garling, T. (2003). Tracking restoration in natural and urban field setting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3, 109 –123. doi:10.1016/S0272- 4944(02)00109-3
[14]Danny J. Yu, Angus P. Yu, Chit K. Leung, Jacky M. Mo, Joshua K. Bernal, Edwin C. Chin, Welton W. Leung, Whitney W. Au, Daniel Y. Fong, Calvin P. Cheng, Parco M. Siu.(2021).Effects of different walking intensities on alleviating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5]Landau, M. J., Oyserman, D., Keefer, L. A., & Smith, G. C. (2014). The College journey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How metaphor use enhances identity-based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6, 679 – 698. DOI:10.1037/a0036414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