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早赞颂茶的诗赋,首推晋代诗人杜育的《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诗人以饱滿的热情,歌颂山间孕育的奇产茶叶。
我国历代,赞美茶的诗词十分丰富多彩。
最早赞颂茶的诗赋,首推晋代诗人杜育的《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诗人以饱滿的热情,歌颂山间孕育的奇产茶叶。
唐代是我国诗歌鼎盛时期,又适逢陆羽《茶经》问世,饮茶风盛,茶与诗词,两相推波助澜。杜甫就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之名句。
到了宋代,文人学士,烹泉煮茗,竞相吟咏,出现了更多的茶诗。苏轼在一首诗里,直接将佳茗比喻为佳人,引起人们对佳茗的向往。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汉代,佛教开始在中国发展。唐代慧能禅师开创了禅宗新局面,推动了佛教中国化。从这以后,茶诗特别注重禅趣。以禅品茶,以茶论禅,茶禅联姻,禅诗结合,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一些寺僧写的禅茶诗,多有妙语,洋溢一派山林蔬笋的清新之气。
千百年来,“赵州茶”哺育了无数的习禅人。“吃茶去”是一则著名的禅门公案:
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的:“来过这里吗?”答:“来过。”禅师说:“吃茶去。”禅师问另一位,回答“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一旁的监院不明白,问禅师:“为什么来过的、没来过的,都要吃茶去?”禅师对他也说:“吃茶去。”
此公案中,禅师对来过的、没来过的,以及监院三个人,一律捧给他们一杯茶。禅师以一杯茶为慈舟,将其渡回。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妄想,放下一切尘劳,单纯真实地活在当下。
从谂禅师要人们“吃茶去”,可是赵州茶虽好,但会吃的人却不多。过了几百年,南宋禅师黄龙慧南在《赵州吃茶》诗中感叹:
相逢相问知来历,
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
忙忙谁辨滿瓯花?
这首诗前两句略述赵州禅师请人吃茶的故事,后两句说:世上的人来往匆匆,忙忙碌碌,无穷的念头,说不尽的废话,他们没得到工夫吃茶。
古代禅师十分重视禅与茶的交融,当今也是如此。赵朴初、启功等人就用禅茶诗来赞颂“吃茶去”。著名文人启功曾赋诗道:
赵州法语吃茶去,
三字千金百世夸。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赋诗道:
平生用不尽,
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
不外吃茶去。
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平常心是道",对心情淡定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道理。赵朴初先生又写了一首禅茶诗,告诫人们:
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年偈,
不如吃茶去。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境》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这是诗境美学的最早出处,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一切物象都透着浓浓的诗意美。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诗人,擅长山水画,还擅长园林设计,据说还会音乐。琴棋书画是文人雅玩的必备项目。
禅宗思想是印度佛教与中国老庄道家思想互相融合的一种新的东方哲学,也是中国智慧对佛教的贡献。
禅宗在中国真正有影响并发扬光大的时期是宋朝,唐朝主要还是处于理论阶段与实验阶段,如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主要强调修心,五祖提倡“守心为本”,一下子把玄之又玄的佛学拉到修禅者本身。
六祖慧能“破迷开悟”的“顿悟”禅法,真的如同劈开黑夜的闪电,让人于刹那间猛然看清世间的一切。禅宗史上有六祖与无六祖还是完全不一样,六祖之前,佛远在天边,六祖之后,佛就稳坐在心中。
宋青原惟信禅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可见禅也是讲境界的。
宋朝开始禅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而是让禅与生活美学相结合,主张生活即是禅,于是就有赵州禅师的“茶禅一味”的生活美学。还有宋朝文人间斗茶的雅玩,让禅融入茶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来。
禅宗美学偏向极简风格,如宋朝极简造型的陶瓷,那种文雅到极致,却又宛若天成的东方韵味,真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
“禅宗美学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空无”“诗性”“极简”“瞬间即是永恒”的美感。这完全突破了唐朝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美学理念,所以理论上来说中国禅宗美学是传统道家美学的继承与发扬。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像赵朴初写的禅茶诗,就是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佳作。
禅意无处不在,随处都可以体会得到。而读读那些写得好的禅茶诗,可以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更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一、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钱起《与赵莒茶宴》
释义:夏日竹林,青翠欲滴,对饮紫茶,甘甜滋味胜似刘霞仙酒。带洗尽红尘杂念,茶兴更浓,听蝉鸣吵闹,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树影斜映,奈何不舍归去。不如放下心中杂念,没有思虑,怎会不多了自在潇洒。
唐朝时期,饮茶风气盛行,不管是皇室宗亲,达官贵人,都喜欢以茶当酒,品鉴消遣。据记载,中唐时期出现茶宴,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起举办茶宴,地点的选取也很别致,在竹林。不过,他们可没有“竹林七贤”的狂放、恣意,只是饮茶,谈心,静心,放空自己,在蝉声缭绕中直至夕阳落幕。事罢,钱起写下《与赵莒茶宴》,记录这次盛宴。翠竹林中饮紫茶,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忘我,与俗世隔离的淡然。
二、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唐·顾况《过山农家》
释义:山溪小桥,潺潺流水,涓涓不断。诗人踏上小桥,已是正午,只听茅屋外鸡叫不断,带着浓浓的烟火味。不要责怪晒茶时候烟雾熏人,毕竟农人最喜这样的日子,天气正好,最适合晒谷子。茶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文人自有文人留下的佳话,普通百姓,也有着与茶的烟火滋味,不是吗?
三、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唐·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
释义: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场景,也藏着对贡焙新茶的赞美。皇帝春游驾车归来,已是微醉状态。这时,宫女们打开帘子,送来茶水,这场面再是快乐不过的,原是湖州的贡焙新茶到了。
中国古代贡茶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地方官选送,称土贡;一是朝廷指定生产,成贡焙。这里的“吴兴紫笋”,指的就是湖州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贡茶。在当时,唐代茶叶的产销中心已转移至浙江、江苏等地,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朝廷并在此设立贡焙院。湖州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虽然带着浓厚的皇室风采,但也阻挡不了人们对贡焙新茶到来的欢欣雀跃。
四、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释义:这是首,不看作者,怎么也不像“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杰作。原来,陆放翁也有如此沉静叹息之时。古诗看似柔美,但怎么读都觉得里面藏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与其说诗人在写临安春雨,倒不如说在写自己的心境。
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但陆游并未得到重用,之时在江西、福建担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他更是远离朝政,但对朝堂政治变换,世态炎凉,却有了深切体会。写下这首诗时,陆游已年过六十,宦海沉浮中壮志难酬,生活中也经历了各种不幸。即便如此,他也只能感慨悲叹这凉薄的社会。
五、
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从草质发花香。
神奇共诧天工妙,易简无令物性伤。
——明·朱升《茗理》
释义:将新鲜茶叶按在一起,又颠簸上扬,如此反复,茶叶自带的香味转变成花香。其中奥秘便是,在制作中遵循了天工,简单杀青,不会损毁事物天然的性质,才能飘散出茶香。简,也就是制茶之道,藏着禅意。
(六)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唐代著名诗人、茶僧。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时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饮酒之风俗。
皎然在重阳节同陆羽品茗、赏菊、赋诗,以茶代酒,移风易俗。
七、
齐己《咏茶》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译文
百草之中茶最灵,早春先于百草生。甘醇传遍天下口,明前贵名天下闻。采摘时春雁未至,收获季山谷莺鸣。封存自江南水乡,进贡至长安皇庭。
唐代诗僧齐己以“火前名”点出明前茶的珍贵,暗喻禅修需趁“时节因缘”。诗中“春无雁”与“谷有莺”的对比,揭示禅宗“无常”之理——茶芽萌发不待雁归,正如觉悟不择时机。末尾“贡献入秦京”的世俗荣耀,反衬出禅者“不慕皇权慕云水”的超然。
八、
释师范《茶汤》
茶汤未饮已闻香,碗面春风拂面凉。
莫道赵州无语句,盏中日月照心光。
译文
茶未入口香先至,碗面春风送清凉。休说赵州无言语,盏中日月映心光。
宋代禅僧借赵州“吃茶去”公案,将茶汤化作禅机。“盏中日月”暗含《华严经》“一花一世界”的微尘观,茶沫聚散间可见生死轮回。末句“照心光”直指禅宗“明心见性”宗旨,茶事即佛事。
九、
清珙禅师《闲咏》
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
白璧易埋千载恨,黄金难买一生闲。
译文
柴门虚掩从未关,静观幽鸟去复还。白玉易埋千古憾,黄金难赎半日闲。
元代高僧清珙的茶庭哲学,“柴门不关”喻禅者心门常开。诗中“幽禽往还”如念头生灭,茶席成为观照内心的道场。“黄金难买闲”批判物质执念,与日本“侘寂”美学不谋而合。
十、
石屋清珙《山居诗》
黄叶任从流水去,白云曾带老僧来。
蒲团竹几午窗暖,读罢《楞严》茶一杯。
译文
黄叶随水自漂流,白云曾引老僧归。蒲团竹几午窗暖,读毕《楞严》饮茶时。
“黄叶流水”化用庞蕴禅诗“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暗喻随缘任运。茶与《楞严经》并置,揭示“文字般若”与“茶汤般若”本无二致。末句“茶一杯”如禅宗棒喝,截断思维分别。
十一、
一休宗纯《茶诗》
茶道本意在于禅,菩提树下吃茶天。
赵州古佛真消息,只在寻常日用间。
译文
茶道真髓本在禅,菩提树下吃茶时。赵州真意何处觅?寻常日用即是道。
日本禅宗狂僧一休,将“吃茶去”公案升华为生活禅宣言。“菩提树”与“茶席”的时空折叠,破除神圣与世俗的分别见。末句点破禅茶本质——觉悟不在深山,在饮茶洗碗间。
十二、
圆悟克勤《碧岩录》茶诗
春风吹落碧岩花,茶熟香温日未斜。
若问西来端的意,竹炉汤沸客来家。
译文
春风吹落碧岩花,茶沸香暖日尚早。若问达摩西来意,竹炉汤沸客已到。
宋代临济宗大师以茶事解“祖师西来意”——这个禅门终极之问。“竹炉汤沸”的平常事,正是“佛法在世间”的具象化。茶烟起处,宾主俱忘,何须言语?
十三、
杜荀鹤《题德玄上人院》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译文
剖心方得忙里闲,闲时心境阔如天。浮生本具空性在,长寿何曾满百年。
唐代诗人以茶修诠释“空性”。“刳心”如茶人专注瀹茶,刹那入定。诗中“忙处闲”揭示禅宗“动中禅”精髓,与日本茶道“佗寂”的“不完美的专注”遥相呼应。
十四、
惠洪《夏日偶书》
蛇头蝎尾不相同,毒药醍醐在此中。
除却卢仝七碗外,更无一物可遮穷。
译文
蛇头蝎尾本不同,毒药醍醐俱此中。除却卢仝七碗茶,更无他物解困穷。
宋代诗僧以茶喻法,将茶汤的“毒与药”双重性对应禅宗的“烦恼即菩提”。末句“遮穷”非指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困顿——茶成为破“无明”之剑。
十五、
慈山德清《山居》
松下数椽茅屋,眼前四面青山。
日月升沉不管,只知困来打眠。
译文
松间几间茅屋,四面青山环绕。不问日月升沉,困时倒头便睡。
见解
明代高僧的茶居美学,“不管日月”暗合赵州“吃茶去”的截断众流。茶寮成为时空结界,在此间“困来打眠”的率性,恰是“平常心是道”的最佳注脚。
十六、
千利休《和歌》
茶汤无非是,烧水点茶而已。
译文
茶道之要,唯在煮水瀹茶。
日本茶圣千利休的终极总结,将茶道还原为“烧水点茶”的平常事。此句暗藏三重禅机:破除形式主义(不执于仪轨)、消解分别心(无贵贱之分)、直指当下(专注此刻)。
(十七)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唐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唐代诗人、文学家,自号玉川子。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七碗茶诗》也叫《七碗茶歌》,是唐代卢仝的作品。这首诗朗朗上口,文字优美,境界深远,可以说是历年历代的茶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其实,《七碗茶诗》并不是单独的一首诗,它其实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节选。卢仝的好朋友谏议大夫孟简派人把得到的新茶送给卢仝,卢仝饮用之后,即兴而作此篇。
关于“七碗茶”的一段因为太过精彩,所以常常被人取出来单列成篇。
“一碗喉吻润”
第一碗茶一喝下去,喉咙就被滋润了,这不仅仅是茶水本身的滋润,更是喝茶带来的回甘生津,令喉咙润泽而舒适。
“二碗破孤闷”
哪怕自己一个人喝茶,喝到第二碗,也能打破孤寂郁闷的心情。因为茶就像一个老朋友,与茶交谈,让你感觉到越来越畅快。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第三碗下肚,越发感到心潮澎湃,恨不得“搜枯肠”,把心中所感所想全部都表达出来,心中仿佛有几千卷文字想要书写。正是因为茶,才激发了这么多的情绪与灵感。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喝到第四碗茶,不免让人感慨良多。人生在世,需要扮演很多角色,承担很多责任。有时候想一想,就觉得很不容易。但不管有多难,只要能喝上一杯茶,心也能渐渐平静下来,所有的不顺心仿佛都会随着汗液从毛孔中散去。
“五碗肌骨清”
脱离了世俗的烦恼之后,喝下第五碗茶,心境又上了一个境界。身体的肌肤与筋骨放佛都被荡涤,只觉得神清气爽,从内到外都焕然一新,超脱世俗,宛若新生。
“六碗通仙灵”
“灵”是一种高妙的状态,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喝下第六碗茶,心境变得清明而透亮,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放佛可以与神明对话,感知天地万物,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要是喝下第七碗茶,腋下就会徐徐升起清风,化作羽翼,乘着风张开翅膀,就跟大鹏鸟一样逍遥遨游去了。第七碗茶恐怕是喝不得了,喝了便会进入如梦如幻的世界,放佛离开人间,羽化登仙,简直妙不可言!
明 钱选 卢仝烹茶图
卢仝在茶界的大名仅次于陆羽,被尊为“亚圣”或 “茶仙”。与中国茶文化一脉相承的日本,对这位“亚圣”也非常尊敬。卢仝的 “七碗茶诗”的“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成为日本茶道内容之一。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并立其为煎茶道祖师爷。
(十八)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十九)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胸襟。后两句说的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二十)《宝塔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铫:[diào],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
“一至七言诗”是隋唐时期的一种诗体,也就是我们常说“宝塔诗”。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第二句写了茶味香和形美。第三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
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 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于醒酒。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
来源:泽青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