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4 年 1.2 万例大学生染艾滋,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最小患者不足 13 岁,高校防控滞后,家庭学校咋补救?

摘要: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0 年至 2023 年间,我国 15-24 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新报告病例共计 12397 例,其中仅 2023 年就3010 例。

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0 年至 2023 年间,我国 15-24 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新报告病例共计 12397 例,其中仅 2023 年就3010 例。

这些数据背后的情况更令人揪心,男女比例达 33.9 比 1,平均年龄不过 19.9 岁,正是青春正好、前途无限的时候。而且艾滋病感染还呈现出低龄化态势,深圳疾控中心透露,初中、高中段也屡次出现病例,最小的患者尚不足 13 岁。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大学密集的城市,约 60% 感染艾滋病的学生有网络社交平台交友经历。 《自然》杂志也指出,多性伴侣、通过网络 “男男约会陌生的潜在 HIV 感染者” 等行为,都成了艾滋病肆虐的帮凶。

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让部分涉世未深的学子在缺乏足够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误入高危性行为的 “雷区”。

性教育缺失是主因:在我国,许多家庭和学校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很多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在荷尔蒙冲动下,贸然涉足高危性行为,从而增加了感染风险。有的学生不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降低感染几率,在性行为中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性观念开放但自我保护意识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开放,性行为也越来越普遍。然而,他们的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一些学生在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时,不考虑对方的健康状况,也不注意采取防护措施,这无疑为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大学生更容易结识新朋友,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发生性行为的机会。但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对方的背景和健康状况,从而更容易陷入高危性行为的陷阱。有些学生通过社交平台与陌生人约会,并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这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高校防控教育滞后: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了艾滋病防控教育宣传活动,但力度和覆盖面仍有待提高。很多学校的性教育课程不够系统和深入,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学生的性行为和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意识。

4 年间大学生艾滋病感染 1.2 万例,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是无数个青春的消逝、无数个家庭的破碎,给社会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学习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避免高危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同时,要学会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学校和家庭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控教育,将性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家庭方面,家长要摒弃传统的保守观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性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等场所的监管,净化社会环境。医疗机构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媒体也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误解,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防控的社会氛围。

总之,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来源:教您养出健康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