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以笔墨为舟 载时代与东坡精神的艺术摆渡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18:27 1

摘要:作为四川眉山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袁泉的创作生涯既扎根于东坡故里的文化土壤,又以多元融合的笔触刻画时代风貌。他的艺术世界,是传统文人意趣与现实主义精神的交响,是中西绘画技法的破界对话,更是对劳动者尊严与地域文化基因的深情礼赞。

袁泉:以笔墨为舟 载时代与东坡精神的艺术摆渡者

智明

作为四川眉山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袁泉的创作生涯既扎根于东坡故里的文化土壤,又以多元融合的笔触刻画时代风貌。他的艺术世界,是传统文人意趣与现实主义精神的交响,是中西绘画技法的破界对话,更是对劳动者尊严与地域文化基因的深情礼赞。

艺术成就与多重身份:从本土深耕到全国视野

袁泉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眉山市美协主席等职,其作品13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苏东坡文艺奖”“四川文华奖”等荣誉,成为眉山美术界的重要代表。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其作品《阳光照在傈僳山乡》以三年深入米易县新山乡的采风积淀,生动呈现傈僳族人民劳作与丰收的诗意画卷,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鲜活注脚。正如他所述:“农民、矿工、藏族、彝族、傈僳族、医务人员、军人、市民等群体的坚韧与善良,始终是我笔墨的归宿。”

创作主题:劳动者肖像与东坡文化的双重叙事

袁泉的画笔始终聚焦两大核心主题:

劳动者的生命史诗

从《花山煤矿工》中笑对艰辛的矿工,到《傈僳山乡》里丰收起舞的身影,袁泉以中国画形式捕捉劳动者“笑对生活”的精神符号。《傈乡十月》中喂食婴儿的傈僳族老人,眉眼间的慈爱与疲惫被寥寥数笔勾勒得淋漓尽致。他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山乡村寨,用细腻笔触传递平凡人物的伟大力量:“每一次观察都是心灵的洗礼,他们的故事让我更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

东坡文化的当代演绎

作为东坡故里人,袁泉多次以苏氏父子入画,在《一门父子三词客》作品中,通过不同场景展现苏轼的儒雅、洒脱与睿智,突破历史人物程式化塑造的局限,使其跃然纸上,让千年文脉与当代审美共振。。在“东坡大家讲”活动中,他更以《海棠花又开》《最是橙黄橘绿时》等五幅诗意画作,将东坡笔下的草木转化为水墨丹青,让古典诗词与现代审美共舞。

技法创新:中西合璧的视觉革命

袁泉早年深耕油画,后转向国画创作,形成独特的“中西互鉴”风格:

光影与留白的博弈:在《暮色逐晚风》中,他将西画的光影效果融入国画留白,通过夕阳微红的色调渲染人物母性光辉,使画面兼具水墨的虚实意境与油画的立体层次。

符号化构图与动态叙事:他打破传统国画的静态表达,借鉴版画与雕塑理念,如《风雨茶马路》以三条屏结构强化空间纵深感,人物衣饰的浓墨线条与背景的淡彩形成张力,赋予画面史诗般的流动感。

写生思维的突破:他主张“以心赋景”,在洪雅写生教学中强调“混沌感”与符号转化,如将实景竹丛转化为抽象灌木,通过反透视构图增强视觉冲击,体现了对传统技法的解构与重构。

文化担当:艺术教育与地域精神的传承者

作为眉山美协主席,袁泉不仅个人创作高产,更致力于推动地方美术发展。他组织采风、策划展览,鼓励多元艺术探索,并投身教学培养后辈,其学生多考入央美、清华美院等名校。他认为,“艺术应反映时代特点”,这一理念贯穿其创作与教育实践,使眉山美术从单一的中国画优势向多领域拓展,成为巴蜀文化版图中的亮眼存在。

在沉淀中升华的艺术行者

从傈僳山乡的阳光到东坡诗意的星河,袁泉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摆渡文明。正如评论家所言,他的作品“在沉淀中升华”,既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投射,亦是民族精神的集体回响。这位扎根眉山的艺术行者,正以对土地的虔诚与对时代的敏感,续写着丹青长卷中的众生史诗。(智明)

智明:刘学海、部队少校退役、五次荣立三等功、中国CBD之父;曾荣获“中国十大经典策划”金奖;东坡画派首倡者;曾在四川电视台任《西部广播电视杂志》、《娇子》杂志副总编辑、创办新闻与研究网;新华网房产频道策划总监 ;著有中篇报告文学《蓝天风流》《十年探一路》。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1000余篇,作品获全国、全军及省以上大奖五十余项。

来源:柳林民间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