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Q1剧集开机数字与疫情刚刚结束的23年相当,相比去年跌去半数以上,为近四年内开机数目最低。2025年清明档三天累计票房3.78亿,较去年下滑高达55%,除疫情年份外为十年最低。
作者| Mia
编辑| 李寻欢
全球股市震荡,利空频传。将目光投向行业,从长剧到电影,从2018年就开始喊的“影视寒冬”似乎真的到了最冷一刻。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Q1剧集开机数字与疫情刚刚结束的23年相当,相比去年跌去半数以上,为近四年内开机数目最低。2025年清明档三天累计票房3.78亿,较去年下滑高达55%,除疫情年份外为十年最低。
这个春天,对于头部电影公司博纳影业来说也是艰难的,除了《蛟龙行动》失利,还有4月3日博纳影业发布公告,控股股东于冬所持公司部分股份被司法冻结。
许多时候,事件影响并非立刻兑现,而是在一段时间后才会真正显现出来。蝴蝶效应下,谁正在感受寒意?谁能安然穿越周期?
失意的博纳与失落的电影
从2021年盈利能力高居上市电影公司首位,到2022年250部影片斩获600亿元票房,再到回A上市拿下7个一字涨停,过去几年博纳一路高歌,但再到博纳当下的困局,加在一起也仅仅过去了四年时间。
博纳的高光时刻始终和主旋律商业大片捆绑在一起,“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 “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 “中国胜利三部曲”(《长津湖上下》《中国医生》《无名》)三个三部曲系列10部电影,共计拿下了220亿票房。
2021年上映的《长津湖》,以57.75亿元票房,在《哪吒2》之前,持续数年高居中国电影票房榜榜首。
2022疫情冲击,以及去年电影市场的低迷,为电影公司普遍带来了压力,加上博纳主控的几部大片票房表现不佳,旗下影院运营成本高企,主旋律大片之外的类型普遍失守,也加大了商业压力。
去年成龙主演的《传说》,总制作加宣发成本达3.3亿元,最终票房仅8000万+;《红楼梦金玉良缘》制作宣发预算同样在2亿元左右,筹备时间长达数年,票房仅有600万元。
2024年4月,于冬在北影节相关论坛上提到,博纳已经把资金全部集中在《蛟龙行动》。“因为周期过长,拍摄周期、制作周期、需要准备的周期过长,就把一个公司的现金流耗在这了。中小影片可能要停下来,要等这个片子上完。所以这两年博纳影业的片少就是这个原因。”
今年春节档,投资约10亿元的《蛟龙行动》被寄予厚望,于东本人更是亲自下场呐喊,但这部号称年度投资最大的国产电影,实际票房仅3.54亿元,无疑再次对博纳造成了沉重打击,带来的大窟窿将呈现在今年的财报数据上。
近三年财报数据的变化,也悄然折射出博纳从春风得意到黯然落寞的变化。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还高达31.2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63亿元。到了2022年,营业收入下滑至20.12亿元,归母净利润-7551.06万元。2023年,博纳影业业绩继续下滑,当年营收为16.0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53亿元,2024年,博纳影业的归母净利润预计再亏6.37亿元-8.81亿元。
其现金流压力从借款新闻已经流露一二。据博纳影业1月23日公告,拟向上海亭东借款不超过人民币4,000万元(含)用于业务发展需要。此番借款后,博纳向上海亭东借款累计金额已达7000万元。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总负债为87.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0.0%。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达20.14亿元,约占流动负债47.9%,债务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低于安全警戒值。
据悉,此次股份冻结的原因是于冬个人事项所致。于冬持有的1.37亿股被冻结,占其所持股份的48.70%,并且属于首发前的限售股,冻结期限自2025年3月31日至2028年3月30日,由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截至公告披露日,控股股东于冬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被冻结股份达到1.37亿股,占其持股比例的44.48%。
从公布项目来看,博纳仍在继续押注主旋律。谍战/年代电影《克什米尔公主号》已于2024年12月开机,大型史诗电影《四渡》已于2025年1月开机。在坚守电影主业的同时,博纳也在谋求着拓宽领域,去年上线了AIGC短剧和主旋律剧《上甘岭》,其他剧集还有爱国历史题材《林则徐》,澳门回归献礼剧《濠江潮涌》,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明月几时有》等。
旗下“博纳热爱”官宣了《狩猎时刻》《匿名举报》《拾光咖啡厅》《淑女本色》四部储备剧集,涉及都市商战,职场剧,犯罪喜剧剧,都市爱情轻喜剧。
博纳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电影缺少“用户思维”的困境。更长的筹备周期意味着更大的投资风险。《蛟龙行动》失利并非由于质量问题,而是由于几年前的选题思路已无法迎合当下市场喜好。爱国热情还在吗?在。群众自发N刷《哪吒2》推动其破纪录,便来源于这种爱国主义情绪。
疫情后观众对电影的娱乐性、情绪按摩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传统类型”失去了兴趣,能够票房大卖的都是爽片。清明档失利,缺少有分量的压舱石,也缺少这样的爽片“黑马”。内容风口变化迅速,船大意味着难以掉头,博纳一直以来高举高打的重工业大投资,可能已并不适宜于寒冬。
碎片化时代,电影要和短剧抢观众,需要更轻量级、更机动灵活创新的打法。市场变化背后,传统民营五大的位次也迎来悄然变化,一直主攻青春和动画等中小成本制作、“谨慎求稳”的光线坐上头把交椅。以光线为鉴,或许能为博纳提供一定的转型思路。
“长剧向短”大潮中震荡的影视行业
如果说电影面临着“哪吒过后,如何让观众重回影院”的问题,影视剧则面临着“降本增效”提速、全面“短化”所带来的压力。今年剧集有小爆款,但还没有出现真正出圈的大爆款。
“去水分”,更短,更紧凑,“信息密度、强情绪浓度”是短剧“抓住观众”的诀窍,当前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长剧当中。
这是过去一年中已经被《我的阿勒泰》《新生》《边水往事》等多部短集数长剧验证过的答案,在短剧精品化的攻势之下,长视频有了更多的紧迫感,提高集均收入和播放量、减少“无效播剧”成为平台改善业绩的关键。
另外,广电总局对制作的严格要求,也推动了供给侧的改革。是以,今年以来,“变短”成为多个平台的关键词,并频频引发全行业热议。
一个月之前,网传优酷未来要将新剧集精简至12集以内,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也有消息称,优酷计划将自制剧和定制剧的集数控制在8-12集,单集时长不超过一小时,对于S+级别的大剧,允许拆分为两季制作,需在第一季立项时提交第二季的完整计划,以整改“注水剧”。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表示:“内容时长要更短,集数要更短。广电总局公示的电视剧项目,从最高峰的时候每部剧45集,已经逐渐降低到去年平均每部28集左右。另外,单集时长也要降低,从45分钟到30分钟,到20分钟、15分钟、10分钟……不是硬性规定,但观众的需求就是要短。”
开头提到的“开机率下降”,便是“长剧向短”的直接结果。这一趋势在去年便有所显现。德塔文数据显示,2024年6月至8月中旬,电视剧市场新剧开机有20部,相较23年年同期的38部,开机率同比下降了47%。24年对比23年,为了减少成本,上新减少,联播增多。
Quest 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仅有芒果TV的月活用户实现增长,而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月活用户分别同比下降8%和16%。而红果免费短剧的月活用户同比增长551%至1.58亿,直逼优酷的1.84亿。
几大平台各有不同的挑战和应对。财报显示,爱奇艺2024年营收292.3亿元,同比下降8%,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为15.1亿元,同比下滑47%,财政压力势必会使其开机率降低,在押注短集数剧集的同时,主打年代剧、名家之作的“大家剧场”对长集数剧集保持着宽容;
优酷去年爆款颇多,但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在“1+6+N”架构调整后面临着更大的盈利压力,今年传高层将变动,谢颖、关旭业务对调,平台押注短剧较多,以及对“长剧向短”的推动力度最大;腾讯视频坚持精品化路线,目前尚未提出明确的调整,但开机也越发审慎。
此前某平台制片人曾向独角兽表示:“未来几年的主流方向就是减少采购,因为手里的存货就足够播好几年。”
压力一环环传递,意味着各影视制作公司也面临着调整改革的阵痛震荡期。三大悬疑剧场对打,类型剧中悬疑剧有上卫视分销的盈利优势、质感要求高、受短剧冲击小,而古偶剧受短剧冲击大、过往“注水”比例高,导致悬疑扎堆、古偶减少。
“过会”变得越来越难,“变短”增加了制作方的回本压力,需要转变成本控制方式和商业模式。资金紧张意味着只有头部S级项目能优先安全,中腰部项目可能推进更加困难,甚至夭折。
但事实上,不少创新黑马可能正是诞生于A级项目之中。网上盛传被验证过扛剧能力的“六大过会保障演员”,虽然大多目前尚无扑街之作,但也不是永恒的保障。
但并非所有的剧都适合“向短”,一刀切不可取。短剧思维的预制菜正在批量出产,长剧集与短剧集的创作逻辑完全不同。年代剧、历史剧等大剧正剧类型,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铺设世界观和人物关系,逐渐发酵情感,分几季播出则可能消耗热度和新鲜感。
放眼海外,《混沌少年时》《苦尽柑来遇见你》等爆款剧,集数虽短,但每一集却长至1小时以上,且这两部都并非以快节奏强反转见长,无论一镜到底的极致,还是亲情层面的催泪,都并非直接短剧化,而是允许情绪长线发酵。国产剧也不妨为内容创新留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从电影到剧集,行业普遍更缺钱了,艰难时刻,适者生存,如何“活下去”并“活得好”,是平台的疑问,也是萦绕在每一家影视公司、每一个创作者心头的疑问。
来源:艾叔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