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和五颜六色的花儿一起绽放的,还有大西北别样的花儿。4月8日晚,本报《请进,我们的直播间》邀请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副馆长季长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爷山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马得林、宋宝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
西海新闻记者 郭红霞 文/图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和五颜六色的花儿一起绽放的,还有大西北别样的花儿。4月8日晚,本报《请进,我们的直播间》邀请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副馆长季长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爷山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马得林、宋宝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贺桂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铁永梅,他们用花儿唱响青海的春天。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口传民歌,也是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以爱情为主的田野民歌。根据地理分布、传唱方式及文学音乐特征等元素,流传于青海河湟地区的花儿被称为“河湟花儿”。大通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享有“花儿之乡”的美誉。
老爷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大通县老爷山举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2000年,大通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儿)之乡”。2006年,老爷山花儿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县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儿)之乡”,同年6月,马得林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爷山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
马得林从小学唱花儿,并逐步掌握了在大通县流传的各种曲令,既是花儿传唱家,也是花儿作词家,喜欢搜集、研究、整理和创作花儿,为老爷山花儿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宋宝元在花儿演唱领域深耕50余年,几乎掌握所有花儿曲令的唱法,他对大通独有的曲令更是信手拈来,他演唱的花儿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老爷么山上的刺呀玫花,扎是着扎来着折啊两把……”这首《老爷山上的刺玫花》,是老爷山花儿会上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是一首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花儿唱词。铁永梅说,老爷山是大通县的标志,所以大通的花儿也大多跟老爷山有关。
季长青介绍,花儿诸令的命名形式多种多样,有以地名命名的,有以代名词命名的,有以人物形象特征命名的,还有以花名命名、以动物命名的。大通老爷山花儿有《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等代表性曲目。
悠扬的花儿在直播间回荡,马得林说,老爷山花儿会的花儿曲调韵律独特,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悠扬,一句词、一声花儿,就能让听者动情、动心。直播间内,嘉宾们激动万分,不仅唱起了花儿,还现场即兴创作对唱,让网友们直呼听得过瘾。
短暂的直播,让嘉宾和网友们意犹未尽。贺桂英说,希望有更多人喜欢青海花儿,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唱花儿。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