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大棒是个“纸老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06:04 3

摘要: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从数据来看,欧盟、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无疑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四个地区的贸易总额高达15473亿美元

“特朗普现在像是被慈禧附体,开始了向全世界关税宣战;特朗普太出格了,他将带领美国走入经济核冬天……”这是近几天网友对于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后的反馈。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从数据来看,欧盟、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无疑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四个地区的贸易总额高达15473亿美元,占据商品贸易总额的近六成。

从目前来看,中国、欧盟、加拿大等提出反制措施,其他国家地区则是采取其他措施,尽量避免关税直接冲突。在这些国家中,只有中国对于美国加征关税采取的措施最对等,中国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并且还出台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美国赠送的,中国可谓是看账还礼。

然而最新消息显示,4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由34%提高至84%。为此中国宣布将此前的对美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同样由34%提高至84%。

美国与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第一、第二的国家,这两大国家贸易战过招,其产生的冲击波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可以说是极具破坏性的“海啸”。而作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汽车产业,自然成为这场贸易战中首当其冲的存在。不过这或许能为中国企业产业带来一些“好处”,美国帮我们按下了升级转型加速键。

1月出口量是美国全年4倍 关税大棒阻碍不了中国汽车全球化

美国白宫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其税率水平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所承受的范围。该政策覆盖面极广,几乎将《协调制度》98章中的90%商品都囊括其中,汽车领域自然也未能逃脱其魔掌。特朗普明确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并且态度强硬地表示此汽车关税将具有永久性,同时抛出诱饵,宣称若汽车在美国本土制造,便可豁免关税。

美国此番关税举措,虽意图狙击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但从出口体量层面分析,其影响或许相对有限。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仅11.6万辆,在中国汽车总体出口数量中的占比仅为1.81%。据华泰证券研报亦显示,中国出口美国车辆主要是美系品牌通用和福特返销,自主品牌出口较少。以今年1月为例,中国汽车单月出口量便高达47万辆,这一数字远超2024年全年对美出口量。参考中国汽车出口格局来看,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整体汽车出口量的冲击难以掀起惊涛骇浪。不可忽视的是,美国的高额关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堵死了中国汽车大规模出口美国的道路。

相反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单边行径,将对其他地区出口到美国的汽车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如近期,捷豹路虎宣布,决定从4月7日起暂停对美国出口汽车,为期一个月,以应对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运往美国的汽车标价中增加进口费;阿斯顿马丁和法拉利则打算大幅提高汽车在美国的售价;德国汽车制造商,包括保时捷和奥迪等在内的车企,也都在积极权衡,考虑提高在美国的售价,试图以此抵消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较而言,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0.9万辆汽车,其中超过一半是奔驰,在华销售的GLS、GLE、迈巴赫GLS均是在美国阿拉巴马工厂生产。随着中美关税贸易战打响,美国进口车在中国市场价格必然大幅提高,可以预见的是,美国进口车在华规模将大幅收窄。对于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而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来自美国进口汽车的竞争压力。以长城、吉利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车企,在减少外部竞争干扰后,能够将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智能驾驶系统升级等领域,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美国关税负面影响 将加速中国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

汽车具有周期长、产业链广的特性,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征关税,受零部件影响,这也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制造成本,美国一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重要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美零部件出口额达171.5亿美元,占我国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达153.2亿美元,占中国当年锂电池出口总额的25.1%。加征关税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成本优势被大幅削弱,无疑将进一步压缩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但同时这部分成本将转嫁给美国本土的消费者。

对中国汽车智能化而言,其中绕不开的关键是芯片。客观的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对美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除了广为人知的英伟达、高通外,英特尔也是汽车芯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英特尔在汽车芯片领域拥有多年的经验,其Atom处理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信息娱乐系统和其他车载设备中。此外,德州仪器也是全球领先的模拟集成电路供应商,其TMS320系列数字信号处理器在汽车电子领域,如发动机控制、安全系统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由于美国的关税政策以及相关的贸易摩擦,中国车企在芯片采购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从美国进口芯片的成本大幅增加。以英伟达Orin芯片为例,其单价约400美元,叠加关税后,单车成本可能增加上千美元。另一方面,供应的稳定性也受到威胁。

压力就是动力,中国汽车产业在面临每一次外部挑战时,总能激发自研自造能力。早在几年前面对芯片卡脖子情况时,国内企业纷纷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实现关键芯片的较高自给率,如IGBT芯片自供率超80%,并通过持续自研不断降低对外依赖;蔚来的“神玑”、小鹏的“图灵”等自研芯片项目也在加速推进,逐步减少对英伟达等海外厂商的依赖;鸿蒙智行系列更是全面采用华为自研的昇腾系列AI芯片,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均在国内完成,有效规避了美国制裁风险。同时,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支持车规级芯片研发,政府政策也鼓励国产替代,例如上海对采购国产芯片的车企给予15%补贴,为国内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体而言,美国的关税政策给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加速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供应链布局的契机。中国企业正通过各种努力,在这场贸易风浪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努力提升自身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中美关税对垒 或让中国与欧洲市场“结盟”

随着美国启动对中国汽车高关税壁垒,从直接影响来看,导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价格大幅上涨。但正如上文所言,中国汽车对美出口规模仅占总体1.81%,这对中国汽车出口总体影响有限。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美国本来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如今高关税政策无疑堵死了中国市场进军美国的决心,但这也同时让中国出口目光转移到其他市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欧洲也在围绕美国关税问题与美国进行谈判。中国汽车产业或许可以借此契机,与欧洲达成某种贸易平衡的合作。一方面,中国和欧洲都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地区),双方在汽车产业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方面具有优势,欧洲在传统汽车制造工艺、高端汽车品牌运营等方面经验丰富。如大众与小鹏、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等合作案例,充分说明中欧车企可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市场和技术领域,双方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方面开展合作,共享研发成果,降低研发成本。

针对贸易,中国也可以与欧洲协商建立更加公平、稳定的贸易机制,促进双方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自由流通。目前比亚迪在欧洲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布局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与欧洲本土企业的合作,通过本地化生产、零部件采购等方式,融入欧洲汽车产业生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下,美国举起高关税大棒,无疑是自筑壁垒。目前中国方面多部门已经做出表态,表示中方将坚决奉陪到底,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提到中国人不惹事也不怕事,施压、威胁和讹诈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回归中国汽车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向上的核心技术从来都不是买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自研自造攻坚克难。以大排量发动机为例,作为汽车制造业核心技术,大排量动力系统在尚未有关税壁垒政策时,就不曾卖给中国车企,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技术攻关最终攻克3.0T大排量发动机和9AT/9HAT变速箱,成功突破外资企业技术封锁,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向上的技术见证。

对于当前新能源智能化变革浪潮,行业公认的是中国车企已经在这方面做到一定程度的领先,一些外资企业在华不断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如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奥迪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华为乾昆ADS3.0智驾系统,覆盖燃油车(PPC平台)与纯电车(PPE平台)。可以说,中美关税大战或引发的供应链短期不稳定,从长远视角看,这也促使中国汽车产业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大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化技术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特斯拉等美国在中国的企业以及通用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而言,也将受到冲击。因为这些企业在华生产的产品,会返销至美国。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使其在全球战略布局上进行调整,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和发展节奏或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削弱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可以说,美国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虽然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以及全球战略布局调整提供了契机。中国汽车产业正积极应对,将在危机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汽车十三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