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近期也发布了今年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意见,据相关专家预测分析,2025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三病一虫”值得特别关注。
近日,多地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该时期的“一喷三防”管理,对于产量和品质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近期也发布了今年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意见,据相关专家预测分析,2025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三病一虫”值得特别关注。
不论是黄淮及华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还是西北、西南麦区,这3种病害和一种虫害,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
第一种: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很常见,它不仅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判断小麦条锈病的方法很简单,观察叶片,小麦条锈病发生初期,会在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随后产生鲜黄色、与叶脉平行的条状疱斑(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这就是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呈椭圆形,到了后期以后,表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在叶片上会很明显看到。严重时,多个夏孢子堆相连,导致叶片枯黄。
当条锈病进入发病后期,在叶鞘和茎秆,会有黑色条状的冬孢子堆(相对夏孢子堆会少见一些)。有时穗部也会受害,影响小麦的灌浆和结实。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也有轻有重,一般情况下,咋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地块,小麦自身生长弱,植株抗病能力低,更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并且危害也较重。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建议,防治小麦条锈病,可选择氟环唑、戊唑醇、环丙唑醇、烯唑醇、丙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进行防控。发生严重的地块,间隔7-10天再喷施一两次。
第二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它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小麦赤霉病可以说是农户们最不愿意遇到的病害,它不仅降低产量和品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绝收。
即便是最终能收获一部分,拉到小麦收粮点,或者是下乡的粮贩,也不会收购。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主要为害穗部,也可侵染茎、叶、颖片等部位。
着重说一下小麦赤霉病对于穗部的危害,在小麦扬花期,病菌会侵染花药,随后扩展到颖片和小穗。
赤霉病发生初期,观察发现,小穗颖片基部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变为黄褐色并枯死。
当田间湿度过大时,在病部会产生粉红色霉层,随着病害加重,患病部位还可能出现黑色小颗粒,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导致小麦整穗枯黄,无法结实。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除了和小麦植株自身抵抗力较弱有关以外,气候因素也占了很大的原因。
在小麦扬花期,如果遇到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气温在20-25度左右,相对湿度在 80% 以上,就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按照农技中心的建议,可选用丙硫菌唑、环丙唑醇、烯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防控。
第三种: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也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他不仅危害小麦的叶片,在叶鞘、茎秆和穗部位置也会受害。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生长后期尤为严重,所表现的危害症状很明显,可导致叶片枯黄、植株早衰,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白粉病顾名思义,在患病小麦的植株上,会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叶片、叶鞘和茎秆等部位都有存在。
不过,在发病初期,仅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随着白粉病的危害加重,霉层逐渐扩大,覆盖整个叶片,使叶片变黄、枯死。
至于在叶鞘和茎秆上出现的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植株倒伏。而小麦穗部则会发现颖壳上有白色粉状,会影响穗粒的形成和饱满度。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当春季气温回升快、湿度大、光照不足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
小麦白粉病的病菌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分生孢子可随气流远距离扩散,导致病害在田间迅速蔓延。
这也是有些农户说,以往在种植小麦时,前几天观察还没有小麦白粉病,刚过去没多久再去观察,田间大部分小麦就已经有小麦白粉病了。
对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农技中心建议,可选用戊唑醇、环丙唑醇、烯唑醇、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进行防控。
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不论南北方小麦种植区,发生都比较常见。
小麦蚜虫主要通过刺吸小麦汁液为生,导致叶片出现黄斑或退绿,严重时叶片卷曲、枯黄,甚至整株死亡,影响小麦的产量。
小麦蚜虫从苗期开始,一直到收获期都可发生,但主要危害期在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的这段时间。
小麦蚜虫的发生,和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在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小麦蚜虫的发生会更为严重。
一般情况下,气温在15-25度左右,相对湿度在 40% - 80% 时,蚜虫繁殖速度快,危害严重。
另外,在春季干旱少雨的年份,蚜虫的发生也会较重;而在多雨、高湿的年份,蚜虫的繁殖和扩散会受到一定抑制。
小麦蚜虫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它不仅自身直接危害小麦,它还是多种小麦病毒病的传播介体,比如小麦黄矮病等。
当小麦蚜虫吸食带毒植株汁液后,再取食正常生长的植株,会将病毒传播给其它正常生长的小麦植株,加重一些小麦病害危害程度。
对于小麦蚜虫的防治,根据农技中心的建议,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等杀虫剂防控。
上述这三病一虫(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大家一定要重视,在自家小麦田间发现后,及时防治,越早越好,力争小麦增产增收。
来源:农民的小帮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