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清明已经过了快一周了,从气温上来看,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升温都比较迅速,比较热。这样的天气,不仅有利于返青后的作物生长,还有利于新种作物的出苗。
导语:“春寒不寒夏热不热,就看三月十三”,今日三月十三,有啥预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清明已经过了快一周了,从气温上来看,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升温都比较迅速,比较热。这样的天气,不仅有利于返青后的作物生长,还有利于新种作物的出苗。
但是,这种晴热的天气可能要告一段落了,从目前的一些数据来看,接下来的4月11晚到4月12日之间将有冷涡到达我华北地区。
要知道,现在多地都在升温,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达到30度以上了。这种强暖气团遇到冷涡携带的冷空气,必将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温带气旋并急剧增强。
受此影响,在气旋西侧,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北部、陕北、山西、京津冀、山东以及河南北部等地,因气压梯度会急剧增大,风力不容小觑。预计,在没有强对流的情况下,平原地区最大阵风可能超8级,接近甚至超过上次寒潮南下时的风力;山区和海上风力更强,阵风或超10级。
在气旋西南侧,我国河南南部、安徽、湖北、江浙沪、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能量高、水汽足,预计将有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气旋东北侧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暖湿气流、干热气团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可能出现狂风骤雨、雨夹雪、雨转雪等天气过程。
总之,今天是4月10日,有些地方已经能够感受到风较之前有些大了,到了明后天,也就是11日至12日,一些地方将迎来下雨、刮风,甚至下雪的天气。
那么,今年春天还冷不冷(倒春寒),夏天热不热呢?
在民间有“春寒不寒夏热不热,就看三月十三”的讲法,今日三月十三,这天晴天、下雨、刮风、下雪都有啥预兆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三月十三这天阳光明媚,是个大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干旱少雨,甚至有些年份,这种干旱少雨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农历五月中旬。
这样一来,如果农人不采取抗旱措施,将不利于作物播种和生长,可能造成作物出现生长异常以及减产的情况。像农谚“三月十三晴,谷米贵如金”、“三月十三日头照,四月田里苗不牢”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农谚也是有一定地域性和局限性的,有些地方晴天可能会导致干旱,影响作物生长,有些地方则新阳光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像农谚“三月十三晴,谷雨地不冻,麦子好收成”、“千里无云十三日,千家万户好收成”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古人总结的农谚是根据当时的地区和气候条件总结的,我们现在笼统的作为参考即可,不能作物判断接下来天气的主要依据。
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三月十三这天天气非常炎热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三伏天期间阴雨天气多,不那么炎热。
类似的农谚还有“三月十三太阳毒,三伏雨多不用苦”等,表达的意思相近,意思也是说农历三月十三这天阳光强烈、天气比较炎热的话,预示着三伏天降雨会增多,高温天气会得到缓解,人们不用为炎热酷暑而苦恼。
但是,我们要知道,三伏天本该就要十分炎热的,有利于作物快速生长,后期产量会更高。如果,阴雨连连的天气多,不仅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还会使作物获得的有效“积温”不足,使产量下降。
老话说“该冷不冷,难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到了该热的时候不热,反而不是好的预兆。
今年的三伏天,按照古人留下的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来判断,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20日开始“入伏”,到8月19日“出伏”,共计30天。具体三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 共计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 共计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 共计10天。
这句农谚看似比较夸张,主要是表达,如果农历三月十三这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着当年会雨水充足,有利于作物获得丰收。
类似的农谚还有“三月十三雨淋淋,四月田里好插秧”、“三月十三雨,驴驮口袋人驮米”、“三月十三阴一日,三伏天里热死牛”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三月十三这天刮起了大风的话,那么就预示这种大风天气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会一直刮到农历五月。这样一来,将易使小麦倒伏影响灌浆、吹落油菜花朵和荚果致减产、吹折果树枝条与果实造成果树损伤,严重威胁作物生长与收成。
类似的农谚还有“十二风不歇,稻田老蛙要搬家”、“十三逢风,虫害成笼”等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是表明庄稼会遭受损害。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三月十三这天下雪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可能还会有降温,甚至倒春寒的天气,不利于作物生长。
类似的农谚还有“三月十三雪落地,麦豆受灾要减产”、“三月十三雪花飘,夏季凉爽雨水绵”、“三月十三雪满天,秋来粮食收成少”、“三月十三雪打灯,一年庄稼都不行”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以上这些农谚都是古人经过千百年来的细微观察总结出来的,出自不同地区,有地域性。您认为,古人留下的农谚在当时的条件下准不准,有没有参考价值呢?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