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一家人均消费近4000元的高端餐厅登上热搜。一位女子与朋友花费8000元体验后,直呼“后悔”——这场号称“雨林生态融合料理”的晚餐,竟包含**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生啃树叶、酸蚂蚁等猎奇菜品,引发网友激烈争议。这场被戏称为“行为艺术”的用餐体验,究
近日,上海一家人均消费近4000元的高端餐厅登上热搜。一位女子与朋友花费8000元体验后,直呼“后悔”——这场号称“雨林生态融合料理”的晚餐,竟包含**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生啃树叶、酸蚂蚁等猎奇菜品,引发网友激烈争议。这场被戏称为“行为艺术”的用餐体验,究竟是一场文化盛宴,还是商家营销的智商税?
#### 一、仪式感拉满的“雨林探险”:饥饿与猎奇并存
餐厅以“沉浸式雨林体验”为卖点,顾客需经历重重“关卡”:
- **第一道菜**:从盆栽剪下新鲜树叶,蘸蜂蜜生啃,服务员同步讲解“自然原生态”理念;
- **场景转换**:穿过雾气弥漫的温室、摸黑走“夜路”,背景音效随菜品切换动物叫声(如吃鹿肉时播放鹿鸣);
- **电动滑轨传菜**:餐桌如汽车般移动,菜品包括竹虫、野猪肉等,但分量极少,顾客调侃“一小时只啃了片叶子”。
尽管环境布置充满“原始气息”,但多数食客反馈“形式大于口感”。例如,冷冻青柳叶搭配奶油、模拟寄生花腐臭味的酱料,被形容为“腥臭难忍”“荒野求生”。
#### 二、压轴争议:大象粪便成“高端甜品”
最引发哗然的是名为**“鲜花插在香粪上”**的甜品。餐厅将大象粪便消毒、烘干、碾碎后,与蜂蜜雪葩、花粉等混合,宣称“蕴含雨林微生物风味”。尽管商家强调“高温杀菌处理”,但专家指出,哺乳动物粪便可能残留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卵,常规消毒难以完全消除风险。有顾客直言:“抽象到想退钱!”
此外,其他争议点包括:
- **重复使用的“味蕾按摩勺”**:表面布满凸起,宣称可增强味觉,但多名顾客质疑卫生问题;
- **心理不适设计**:一道蘸酱模拟尸体降解气味,搭配黑面包食用,挑战食客心理底线。
#### 三、商家辩解与行业反思:猎奇边界何在?
餐厅员工回应称,两位创始人(中国布朗族与法国籍)在云南雨林研究七年,试图将生态体验“搬到上海”,定价3888元/位(不含酒水)是因“食材准备复杂”。然而,业内专家指出,高端餐饮近年频现“猎奇内卷”,从昆虫宴到象粪甜品,本质是以噱头掩盖创新乏力。
**争议焦点**:
1. **食品安全隐患**:即便技术处理合规,粪便入菜仍挑战消费者心理与卫生认知;
2. **文化包装的合理性**:以“原生态”为名,是否混淆文化差异与基本饮食伦理?
3. **高价与价值失衡**:网友嘲讽“4000元够去云南吃十顿”,质疑商家利用“打卡经济”收割好奇心。
#### 四、网友两极评价:体验还是智商税?
- **支持者**:认为这是“颠覆传统的文化体验”,满足都市人对自然的想象;
- **反对者**:抨击“花钱受罪”,直言“吃完倒欠3000卡路里”;
- **云南网友**:愤怒表示“云南菜不背锅”,批评商家扭曲地域饮食文化。
#### 结语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高端餐饮在流量焦虑下的畸形创新。当“猎奇”凌驾于美味与安全之上,餐饮业的本质——为食客提供幸福感——是否已被遗忘?正如网友调侃:“人生在于体验,但有些体验,一次就够了。”或许,真正的饮食艺术,应回归对食材的尊重与味觉的真诚探索。
来源:爱追剧的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