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染牡丹韵——从一朵花的“三级跳”,看产城共兴背后的“新区逻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7:18 1

摘要:牡丹园翘首以待八方宾朋,以牡丹元素为核心、经过精深加工而形成的全产业链条,也在惊艳着世人,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近年来,菏泽鲁西新区以牡丹为媒,以产业为基,以文化为魂,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将一朵千年名花转化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

四月春风涌动,牡丹花开正好。时下,在菏泽,万亩牡丹争奇斗艳,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牡丹园翘首以待八方宾朋,以牡丹元素为核心、经过精深加工而形成的全产业链条,也在惊艳着世人,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近年来,菏泽鲁西新区以牡丹为媒,以产业为基,以文化为魂,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将一朵千年名花转化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的“美丽引擎”。

从“一朵花”到“一条链”,打造全产业链的创新矩阵

在菏泽,牡丹名园星罗棋布,每年花开之时,牡丹绽放可谓连阡接陌、艳若蒸霞。4月6日,在位于鲁西新区的菏泽牡丹园内,一株牡丹古树上的“并蒂牡丹”吸引着众多游客打卡。

莲花常有“并蒂莲”之说,而牡丹花一个枝条上开出两朵花却较为罕见,在同一花枝上绽放两朵花,被誉为“恩爱之花”,象征着爱情的忠贞和永恒,也代表着幸福和美满。这株开出“并蒂牡丹”的牡丹古树,品种为粉之裳,属于单瓣粉红牡丹,树龄已有210年,预计在4月中旬进入盛花期。

菏泽牡丹园以栽种大株龄牡丹著称,为提升游客体验,今年,鲁西新区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园内的观赏花卉和文化设施分批进行提升改造,划分为6个赏花区、4个功能区,完成了菏泽牡丹园空间场景设计,划分东线、西线2条旅游线路。截至目前,菏泽牡丹园内累计种植大株龄牡丹500余棵;新增种植大株龄牡丹30亩、二月兰30亩、大丽花50亩、欧洲木绣球50亩。

除了大型牡丹园,菏泽的街头巷尾、城市公园也是花香四溢。天香公园内,早期牡丹品种渐次开放;隐匿于喧嚣的凝香园,别有一番古韵风华;街头巷尾,牡丹元素装饰随处可见,绘有牡丹花图案的公交站牌娇艳动人。此时的菏泽,牡丹节会的氛围感已“拉满”。

满城盛放的牡丹,不仅能够带来视觉盛宴,更催生出无限可能。

迎着牡丹节会的“春风”,牡丹系列产品的热度持续攀升,近日,一款款造型独特的牡丹花酥、牡丹花饼等系列牡丹特色糕点,在朋友圈“走红”,造型如花、酥皮似雪,层层叠叠包裹馥郁花香,吸引市民和游客下单。

据了解,这种牡丹特色糕点将菏泽牡丹与西式糕点有机融合,采用优质原材料及馅料,经过多道工序,造就层次分明、薄如蝉翼的酥皮,并凭借精湛技艺,将酥皮塑形,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牡丹造型,每一片花瓣都精致入微。牡丹食品的推出,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味觉体验,也为牡丹文化传播、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牡丹浑身都是宝,以前只会赏花、卖苗,附加值低,而如今,菏泽通过科技创新,不仅让牡丹入食,解锁舌尖上的“国色天香”,更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等百余种产品。在鲁西新区麟源牡丹的展销厅内,一瓶瓶琥珀色的牡丹籽油静静地陈列着,其背后凝聚的是27道精密工序的智慧与匠心。而这款牡丹籽油的研发者——菏泽市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牡丹深加工领域深耕10余年。

“在我们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里,可实现冷榨、精炼、脱蜡等全流程生产线高效运转,年产能高达3000吨,带动企业年总产值达到20亿元。”企业负责人王连岗介绍,今年麟源牡丹系列新产品订单不断,最近还和杭州企业签了加工合同。后续,企业还打算加大研发投入,像牡丹籽油、医用牡丹籽油和纯净牡丹籽油等新产品,也即将上市。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跃升。在天宝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实验室内,科研团队运用先进的萃取技术,实现了牡丹鲜花中水溶性活性物质与高纯度精油的高效同步提取。基于这项技术,该公司研发的牡丹咖啡、牡丹籽油等系列产品,凭借独特的风味和健康属性,收获了一大批忠实消费者。不仅如此,为适应消费新场景,今年该企业又创新推出了新品牡丹花茶,这种添加了牡丹花粉的茶包备受市场欢迎,每月销量达90万盒。

为了充分挖掘牡丹的价值,天宝牡丹打造了一个集牡丹产业科技研发中心、ω-3配方食用油及营养液全自动生产线、牡丹药妆护肤品智能生产车间于一体的综合型生产基地。公司通过原料梯度开发,把牡丹的药用价值转化为各种健康产品,构建起一条从原料萃取到终端产品的完整生态产业链。

打造高端食用油市场“液体黄金”的牡丹籽油,掀起“国潮饮品”新风尚的牡丹咖啡和牡丹茶,兼具养生与美颜功能的轻奢护肤品“牡丹面膜”……鲁西新区持续深挖牡丹“宝藏”,通过科技赋能牡丹经济链,实现了从舌尖到肌肤的价值裂变。

从“文化盛宴”看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产业与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依托丰富的牡丹资源,近年来,鲁西新区不断推动牡丹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深挖牡丹文化内涵,激活“文化+”引擎,让牡丹产品不断“出圈”,为乡村文化振兴添活力。

在马岭岗镇穆李村的鲁西南古法钩织工坊内,钩织艺人张惠灵正忙着赶制新订单,只见她手指翻飞,一勾一挑,不一会儿一片牡丹花瓣就成型了。钩织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当地以手工钩织产业发展为方向,向群众免费传授钩织工艺,为村民们创造就业机会。如今,依托面塑、钩织两个手工制造产业,马岭岗镇持续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让1.2万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牡丹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文化符号。鲁西新区通过文化赋能,让牡丹IP持续破圈:惟妙惟肖的面塑,以精湛手法塑造百态牡丹;鬼斧神工的蛋雕,于微小蛋壳展现牡丹神韵;浑然天成的根雕,借天然根材勾勒牡丹风姿;巧夺天工的剪纸,凭一纸一刀剪出牡丹盛景……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成为鲁西新区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尤其是以牡丹为元素的刻瓷、根雕、钩织工笔画等非遗技艺,通过文创工坊和艺术展览焕发新生。例如,牡丹主题根雕作品融合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设计,成为高端文旅的伴手礼。

近年来,菏泽鲁西新区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抓实文旅融合,全面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2025牡丹节会期间,鲁西新区坚持围绕中心、突出特色、展现形象,以文旅产业为载体,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文旅“出圈”更“出彩”。据了解,鲁西新区将开展“旅游+农业”“旅游+非遗”“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旅游+廊道”“旅游+文化”“旅游+美食”八大活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绘就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从待客之道,看产城共兴

扮靓市容迎盛会,提升品质惠民生。从交通枢纽到街头巷尾,从舌尖美味到文化符号,作为城市东道主,菏泽鲁西新区以“牡丹+”为纽带,将城市肌理与文旅服务深度融合,展现出一座城市对八方游客的极致诚意。

为了让游客舒心赏花,鲁西新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聚焦城市主干道、重点路段,以及高速口、高铁站路口、菏泽牡丹园、菏泽火车站等地,全面修复道路路面,及时更换交通安全设施,深度清洗沿线护栏,着力强化绿化养护管理,确保道路干净整洁,形成“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

举办盛会,市民既是东道主,也是受益者。今年以来,鲁西新区以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开展了道路修复、景观提升、生态保洁等六大行动,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鲁西新区推行“逐段排查、分类修复”机制,对辖区内130余条道路展开“地毯式”检查,通过“望闻问切”,精准找出道路隐患。截至目前,已累计修复道路超1.3万平方米,对5500余米交通护栏进行复新。其中,3200米融入牡丹元素的护栏,不仅保障了交通安全,更成为鲁西新区流动的城市文化名片。

步入赵王河公园,香樟树的树冠经过精心修剪,宛如撑开的绿色巨伞,新栽种的鸢尾花在绿地边缘有序排列,形成五彩斑斓的花带,为公园增添了盎然生机。“我们实施了‘摸排-设计-养护’全链条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绿化工作。累计栽植苗木3.2万平方米,修剪绿篱20万余平方米。”据鲁西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面积相当于28个标准足球场,为市民营造了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80余万平方米绿化带得到深度清理,130余条道路(路段)达到“路见本色”的洁净标准,500余米路缘石完成修复,免费开放的24小时公厕,“15分钟便民服务圈”,集中整治市容乱象……如今,在六大行动的赋能下,鲁西新区既有整洁美观的“面子”,又有舒适宜居的“里子”,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城市管理的力度与温度,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卓越成果,真切触摸到城市发展的强劲脉搏。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霈 通讯员 姜玉鹏 孙安琪

来源:选房子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