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刷屏,我们还能读懂经典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22:01 2

摘要:《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在社交平台的#读不下去的书#话题下,总不乏这些文学名著的身影。2025年3月,央视以网络调查的形式盘点“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一本本经典赫然在列。这不禁引人深思——在当下,获得经典从未如此便捷,走进经典却愈发艰难。

《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在社交平台的#读不下去的书#话题下,总不乏这些文学名著的身影。2025年3月,央视以网络调查的形式盘点“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一本本经典赫然在列。这不禁引人深思——在当下,获得经典从未如此便捷,走进经典却愈发艰难。是什么隔断了我们与经典的对话?在信息碎片化的洪流中,又该如何重拾深度阅读的能力?

细读那些被现代读者列入“难读榜”的作品,它们其中很多在诞生之时本是轰动一时的畅销读物。在中国传统的说书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让一代代“书虫”听得如痴如醉,忘记时辰;《基督山伯爵》当初在报纸连载时,巴黎市民争先阅读最新章节。尽管时代语境变迁,导致这些作品的接受度发生变化,但这些经典也在当下纷纷通过短视频解说、电影改编、直播讲书等形式焕发新生,仍然吸引大量粉丝受众,显示出富有深度广度的“正餐”对文化市场的吸引力。

但另一种趋势同样值得警惕——当代人的时间和注意力被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切割得支离破碎,大脑习惯了“短平快”的刺激,而经典名著恰恰需要深度阅读和持续专注。要是翻开《百年孤独》,在读到“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时就分心,拿起手机看消息弹窗,恐怕连人名都记不住,何谈看懂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兴衰。当读者平均15秒就解锁一次屏幕,《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鸿篇巨制又如何在“电子榨菜”的包围中突围呢?

诚然,读书与思考,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但在日益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更要学会保持持续的专注与延迟的满足,才能真正走进倾注匠心与创意的诚意之作。深阅读带来的沉浸感,不仅能培养专注力与平静心态,更是重塑大脑、培养高阶思维的重要方法。像我们在阅读《红楼梦》这类经典名著时,就像进入了精神的“大观园”,这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思想矿藏、人性幽微和情感光谱,等待读者深度开掘。

许多人对经典的疏离甚至抵触,可能源于学生时代的“阴影”。语文课上,老师要求逐字逐句分析《孔乙己》的“深意”,考试时背诵《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这些“标准答案”让经典解读变得枯燥乏味。经典,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阅读的时候,绝不止于理解故事情节,而要用对真实生活的深度感知,从中读出具体和亲切,建立文本与自身的生命联结。这个过程也和读者进行情感体验的能力相关,为人的认知和探索提供了审美化的方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曾动情解说“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当我们面对江月,可以自信地认为自己就是那明月所等待的人——因为我来了,世界才是如此之美”,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其中广阔的生命情怀和宇宙意识。同样地,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之所以那么动人,是因为每个人在人生境遇中某一刻都可能是“琵琶女”,江上一曲乃千古苍凉。经典文本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阅读者用自己的方法认识了它,从中寻找到情感共鸣,把“故纸堆”转化为个体生命的当代感悟。

“二十岁看宝黛吵架会发笑,三十岁看宝黛吵架会落泪”,读懂经典,需要光阴当注脚。“多年前射出的子弹,今天正中眉心”,这句流行语或许揭示了经典特有的价值实现方式——它们像种子般沉睡在记忆里,等待与生命经验的化学反应。年轻时读《包法利夫人》,可能只看见婚外情的猎奇,人到中年重读,才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困境;初中时课外阅读,觉得《老人与海》不过是渔夫倒霉日记,经历人生低谷后方懂得“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力量。阅读,本就有“延迟”,它提前为你带来知识和思想,而在你拥有阅历的那一刻才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经典名著正是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参与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不必急于求成、强求读懂,就这样“不求甚解”,同时保持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感、敏锐度和互动性,不断拓展延伸“心灵河道”,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终将在某个豁然开朗的时刻,成为照亮生命的精神之光。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每部经典都是上游来的“漂流瓶”。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那些“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恰恰可能是珍贵的思维解药,帮助我们对抗庸碌琐碎、抵御世事无常。打开它们,没有进度条追赶,没有红点提醒,只有等待被唤醒的永恒智慧,以及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来源:芙蓉小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