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里,刷着5分钟读完《理想国》的短视频;朋友圈,晒着本月读完30本书的九宫格;直播间,一众人比照着知名教授推荐必读书单疯狂买买买,可究竟读了多少却不得而知……一些文艺青年像极了那位在房梁雕龙、在屏风画龙的叶公。只是如今的“真龙”,是那本始终翻不过10页的《存
□悦连城
地铁里,刷着5分钟读完《理想国》的短视频;朋友圈,晒着本月读完30本书的九宫格;直播间,一众人比照着知名教授推荐必读书单疯狂买买买,可究竟读了多少却不得而知……一些文艺青年像极了那位在房梁雕龙、在屏风画龙的叶公。只是如今的“真龙”,是那本始终翻不过10页的《存在与时间》,是书架上积灰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总被等有空了再看无限拖延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据说,钱钟书在写《管锥编》时,引用了2000多种古籍的数万条书证。而在短视频风潮之下,这种做学问的笨功夫在一些人眼中反倒成了行为艺术。当某知识博主炫耀“量子波动速读法”能1小时读完《战争与和平》时,其滑稽程度,恐怕连托尔斯泰墓前的白桦树都要笑落一地秋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都患上了“知识松鼠病”:热衷于搜集各种知识,无论是书籍、文章还是课程,只要看到就忍不住收藏和购买,仿佛收藏金句便算读完名著,摘抄名言就是掌握了思想。
浮躁的读书人也催生出功利的生意经。社交媒体平台上,某些读书博主把《史记》当宫斗剧解说,将《道德经》矮化为人生鸡汤。若程世爵见此景,《笑林广记》定要多一条段子:某书生与人谈杜甫,竟不知“三吏”“三别”为何物,唯背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便自诩通晓盛唐气象。
流量经济主导下,王国维的治学境界被魔改成“昨夜西风凋碧树,刷完热搜不迷路;衣带渐宽终不悔,收藏夹里全是灰”,虽有辱斯文,但也惟妙惟肖。在这些人眼里,知识不是土壤,而是盆景。他们精心修剪枝条,在镜头前摆出各种造型,为的不是更好地交流与理解,而是打造人设,难怪有人揶揄:从前读书破万卷,如今破万点击量。当伪文青们在朋友圈表演打卡式阅读时,何尝不是叶公在雕龙屏风前夸夸其谈?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如果书架上尽是撕去封面的干货手册、涂满荧光笔的精华摘要,再上档次的图书馆,怕是也要变成中看不中用的样板间。真正的读书人,都该有一点陶渊明的淡然境界:日日耕耘,可能会有草盛豆苗稀的无奈,却也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赤子之心。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认真读书者终会收获“悠然见南山”的时刻。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