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钻大王”:将小厂做到全球第2,市值超2000亿,年入990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0:22 2

摘要:1985年的香港中环,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们端着咖啡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而在九龙一处简陋厂房里,两个男人正蹲在地上调试一台电钻。

1985年的香港中环,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们端着咖啡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而在九龙一处简陋厂房里,两个男人正蹲在地上调试一台电钻。

汗珠顺着钟志平的脸颊滑落,他的德国搭档霍斯特·普德维尔用沾满油污的手推了推眼镜,这一刻,他们或许未曾想到,手中这个嗡嗡作响的机器,将在未来震动全球制造业的格局

1968年的夏天,16岁的澳门少年钟志平攥着单程船票站在港澳码头,他穿着打补丁的衬衫,裤脚还沾着鱼市场的腥气。

这个初中辍学的少年,在香港第一份工作是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的仓库管理员,月薪280港元。

每天清晨五点,他踩着露水第一个打开仓库铁门,在堆积如山的货箱间练就了“闭眼识货”的本事:仅凭包装箱上的划痕,就能判断运输途中是否遭遇暴力装卸。

1974年,仓库来了位“不速之客”——德国大众汽车销售代表霍斯特·普德维尔。

这个金发碧眼的工程师对仓库管理流程格外感兴趣,钟志平用夹杂着粤语和蹩脚英语的解说,竟让严谨的德国人频频点头。

两人在货架间讨论“如何用六西格玛优化库存周转”时,货仓部的老员工们正躲在角落赌马。

5年后,当钟志平升任货仓部经理时,霍斯特已成为香港商圈小有名气的“中国通”。

1978年的某个雨夜,两人在庙街大排档吃着煲仔饭,用啤酒杯底在油渍斑斑的桌面上画出了马可·波罗贸易公司的雏形。

这家只有6名员工的小公司,专卖五金工具和家用设备,办公室就设在钟志平岳父家的车库里。

1983年的广交会上,钟志平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屈辱的时刻。当他带着代工样品找到美国采购商时,对方扫了眼“Made in Hong Kong”的标签,直接把文件扔进垃圾桶:“中国制造?我们只要日本货。”

回程的渡轮上,海风裹着咸腥灌进船舱,霍斯特突然用德语骂了句脏话:“我们要造自己的工具!”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觉得疯狂,当时香港制造业正集体“北上”内地,郭得胜的新鸿基、李嘉诚的长实都在疯狂圈地,没人理解这两个“傻子”为何要逆流做实业。

1985年,他们抵押了全部家当,在东莞厚街镇建起首座厂房。当第一台贴着“Craftsman”标签的电钻下线时,钟志平特意在钻头刻下小小“TTI”——创科实业的英文缩写,像枚隐秘的勋章。

真正的转机来自日本利优比(Ryobi)。这家百年企业不仅带来20%股权投资,更派来工程师手把手传授精密铸造技术。

1988年东莞新厂投产仪式上,日本社长握着钟志平的手说:“钟桑,你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松下幸之助。”

那天深夜,钟志平独自在车间抚摸崭新的数控机床,对着空气比划:终有一天,这些机器会刻上我们自己的品牌。

千禧年之际的芝加哥五金展上,创科展台前挤满了好奇的买家。

人们争相把玩着全球首款无线锂电钻,这款被命名为“Milwaukee M18”的革命性产品,电池续航比传统镍氢电池提升三倍,重量却轻了40%。

展台后方,霍斯特紧张得不停擦拭眼镜,钟志平则像老练的渔夫,观察着每条“大鱼”的反应。

这场豪赌始于1997年金融风暴,当同行都在裁员自保时,钟志平却带着研发团队住进了深圳郊外的实验室。

他们拆解了上百块手机电池,发现锂电池在瞬间放电性能上的潜力,某天凌晨三点,当首个原型机成功钻透10厘米钢板时,技术主管突然跪地痛哭——他们攻克了困扰行业十年的“动力衰减”难题。

无线化战略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2006年,当家得宝决定将创科产品摆放在通道“黄金位”时,老牌巨头百得(Black & Decker)的区域经理在展架前呆立良久。

这位毕业于麻省理工的精英怎么也想不通:这家来自香港的公司,为何能抢先定义行业未来?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创科总部会议室弥漫着咖啡与焦虑混合的气息。高管们激烈争论是否暂停收购计划,钟志平却盯着报表上39.2%的毛利率沉默不语。

突然,他抓起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危、机、势”。

这个澳门赌徒的后代,展现出惊人的逆向思维,当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传来,创科反而加速推进对Hoover地板护理业务的收购。

谈判最艰难时,钟志平带着团队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连住18天,每天靠唐人街外卖充饥。最终签约仪式上,美方代表感叹:“你们比犹太人还会砍价。”

但疯狂的并购背后藏着精密算计,每项收购都像拼图:2000年拿下Ryobi北美业务补足DIY市场短板,2005年吞并Milwaukee剑指专业领域,2012年收购AEG则是进军欧洲的跳板。

东莞亚洲工业园里,来自德昌电机的微型马达、亿纬锂能的电池、自家铸造的齿轮箱,在流水线上完成“无缝对接”

2021年的慕尼黑工程机械展上,有位德国技工在创科展台徘徊整日。他反复测试新款电锤的减震性能,最后忍不住问:“你们真没买瑞典专利?”

工程师笑着揭开秘密:橡胶减震套里藏着纳米级硅胶颗粒,这是钟志平当年参观佛山陶瓷厂获得的灵感。

这种“土法创新“贯穿创科发展史,当华尔街分析师追问增长秘诀时,75岁的钟志平总会掏出随身携带的“三件宝”:

泛黄的车间巡检记录本、第二代锂电钻原型机、还有张1988年东莞厂房的合影。

“德国人讲究精确,日本人追求极致,我们要做的是比他们多走半步。”这是钟志平挂在嘴边的话。

这种哲学在数字时代更显珍贵,当同行大谈工业4.0时,创科的生产线上仍保留着“人机协同”的传统:老师傅用听诊器判断轴承磨合度,AI系统则通过震动频率预测设备寿命。

在越南新厂,中国技工手把手教当地工人研磨钻头,就像三十年前日本工程师指导东莞那样......

参考资料:《从澳门到香港,黑头发做到白头发,钟志平如何成就“电钻大王”?》新浪财经.2024-06-11

来源:rice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