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春和景明,万物焕新,在这片红色圣地,高新科技日益成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重要驱动力。从智能化大棚育苗,到植保无人机施肥,科技的力量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智慧大棚,让蔬菜产业“智”造升级
“这是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把它插在菜里,屏幕就会显示温度和湿度,有了它,就方便咱管理大棚啦。”宝塔区万花山镇荣丰汇佳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基地示范园里,技术员王世高正在给菜农示范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的用法。
与以往传统种植模式不同,这里的西红柿、辣椒、青菜不是栽植在土地里,而是栽植在“空中”,在智能玻璃温室里,所有的果蔬苗均生长在插着滴灌设备的进口苔藓里,通过智能设备远程控制水肥输送,科技感“爆棚”。
王世高向记者介绍,这里的蔬菜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透气性好、病虫害少,不需要翻地、垒壕,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记者了解到,荣丰汇佳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基地示范园紧紧围绕“科技引领、绿色高效、产业融合”的核心理念进行建设。园区占地约49亩,现有7座钢骨大棚和1座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重点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农业模式,致力于实现科技化、绿色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智慧育苗,夯实农业“芯片”根基
智慧大棚为蔬菜后续生长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保障,而种子和幼苗作为农作物生长的“芯片”,优质和健康则显得尤为关键。
在甘泉县育苗中心的日光温室里,智能设备精准调控着温度、湿度,移动苗床在轨道上平稳运行,工人们在高科技的助力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种苗培育工作。
“今年开春我们的订单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目前每天销售1万余株。未来准备引进全自动播种流水线,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甘泉田园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侯佳喜介绍说。
11座新式日光温室,不仅配备了先进的风机湿帘、锅炉加温、补光灯等设施,还接入了智慧数字农业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轻按遥控,就能远程操控温室的各项设备,实现对种苗生长环境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调控,真正实现了“四季育苗”。
据了解,育苗中心采用“公司+基地+订单+技术服务”的创新运营模式,构建了从新品种引进到试验示范的完整闭环。每年引进并试验6大类80余个品种,再从这些品种中筛选出15个最优品种供农民选择,这一举措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
智慧果园,传统果业科技焕新
农业新质生产力,用技术催生无限可能。
“从目前的监测来看,今年的气候指标、湿度各方面比较适合当前的果园管理……”在黄陵县秦果源农服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大屏前,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认真为周边果农讲解春季果园现代化管理的技术要点。
不仅如此,技术人员还耐心指导果农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果园内的湿度、温度、土壤有机物含量进行精准测量,形成预设方案,科学管理果园,提高果品质量。
“这新科技太好了,用它就可以监测当地气候和土壤,还能指导咱果农在合适的时期用适合的肥料,太贴心了。”隆坊镇古路村村民马小成连连夸赞。
黄陵县秦果源农服科技有限公司以帮助解决农民生产问题为导向,在基地开展苹果全程技术服务——绿佳果园管家社会化服务,将经验农业做成数字农业,为传统苹果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智慧养殖,畜牧产业高效迈步
走进安塞区高桥镇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陕西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厂房,立体五层的新型鸡舍排列整齐,30万羽蛋鸡啄食正欢。密布的各类先进传感器和摄像头,如同敏锐的触角,实时感知温度、湿度、氨气浓度以及光照强度等关键环境参数,确保鸡群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中。智能精准投喂系统的应用,使得饲料利用率提高了近20%,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促进了鸡群的健康生长,进一步提升了鸡蛋的产量和质量。
在收捡鸡蛋时,鸡蛋可随着运输轨道匀速来到分拣车间,智能设备会经过扫描、挑选,按照大小进入设置好的轨道,随后自动装盘来到工人面前,不仅减少了人为对鸡蛋的损耗,提高了收蛋效率,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我们采用了国内目前最先进的设备,智能化程度较高。从人员进场消毒到整个生产流程,包括投喂、消毒、光照、通风、清粪、收蛋全部采用智能化作业,完全实现了现代化养殖规模。”陕西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优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00万羽,同时把产业链条延长横向、纵向发展,真正实现现代循环农业。
近年来,我市在农业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苹果、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全方位提升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以产销衔接为纽带,建成智慧设施示范基地7个、设施农业农旅融合示范基地17个、产地分级包装集散中心4个,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网络直播,农特产品网络交易额36.64亿元,同比增长10.56%。
来源:延安日报
来源:城市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