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是人精神的寄托,它从原始蒙昧中走来,沐浴阳光雨露,忍受风霜雨雪,一路熠熠煌煌,发展到今天,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众多体裁完备,作品更是非常繁多。文学有喜怒两种,但产生文学的心苗并非欢喜愉悦,而是痛苦悲惨。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痛苦产生了文学。
文学是人精神的寄托,它从原始蒙昧中走来,沐浴阳光雨露,忍受风霜雨雪,一路熠熠煌煌,发展到今天,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众多体裁完备,作品更是非常繁多。文学有喜怒两种,但产生文学的心苗并非欢喜愉悦,而是痛苦悲惨。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痛苦产生了文学。
苦难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古至今,中国外国,概莫如是。文学与苦难是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连,寸步不离;互相影响,生生不息。文学为什么与苦难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那是因为文学产生于生活与经历,这些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灵与灵魂,这种思想会超越生活,与思想、灵魂最为接近。
文学源于生活,进而反映生活、文学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或希望理想的一种描绘,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历经苦难的人。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感情是文学的灵魂。人是灵与肉的结合体,肉体痛苦让人的灵魂也产生痛苦。于是产生了对现实真切的感受,对理想希望的一种真实表达,成为感情渲泄的通道,成为情感寄托的所在。
在文学巨匠鲁迅的笔下,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哪一个不是悲剧型人物,他们虽然生活各异,但命运相同,都是历经千辛万苦,勉强度日。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那就是文学不但是“兴观群”,而且可以“怨刺群”。人们对于“怨刺群”类的苦难作品,印象往往比较深,甚至能产生强烈的共情。
苦难是文学的摇篮,是苦难滋养了文学,辉煌了文学,没有苦难,就没有真正的文学。生活越是悲惨,就更加能产生文学巨著。纵观中国历史名人名著,可以列出很多,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清末文学家刘鹗在代表作《老残游记》序言中写道:《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到“诗词文俱佳”的苏轼,再到写作“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曹雪芹,哪个没有经历人生的痛苦?由此可见,生活境遇的困厄、苦难与落魄,是创作的动力的唯一源泉。
远的太远,一时半会说不起,那就来说说现代的。作家余华谈认为写作的轻与重、苦难与幸福、讽刺与期望这些看似对立、矛盾的话题。他认为,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现实世界中,苦难的人生也充盈着幸福,荒诞的现实仍然满怀希望。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苦难史,是接受苦难,也是对抗苦难,他认为苦难的人生中也充满着幸福,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陈忠实在路遥的葬礼上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如果非要给每位作家贴一个标签,苦难,无疑是路遥最鲜明、最独特的标签。路遥出生于陕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相伴。长大后历经苦难的人生,坎坷的婚恋情感。
作品《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孙少平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孙少平童年生活艰苦,高中毕业后当过民办教师、揽工汉、煤矿工人,吃尽了生活的苦。路遥具有苦难情结,以及奋斗品格,他自寻苦难的创作生活、人生态度,无不伴随着苦难。可以说,没有苦难就没有路遥那独特的精神品质,就没有路遥那些具有苦难情结的震撼心灵的作品。
苦难是文学的种子,苦难时文学的主题,虽然文学手法表现各异、结局不一,但各有各的苦,作家笔下的种种苦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的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有的幼年失去父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有的病魔缠身、经济拮据;有的穷困潦倒,饥肠辘辘;有的命途多舛,遭人陷害;有的生意失败,负债累累;有的众叛亲离,遭受世人白眼......总之,对这些不堪回首的人生际遇的描写,不管是由悲剧开始走向更多、更大的悲剧,还是从悲剧开始逆转人生,都会令人唏嘘不已。无论何人,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激发起悲天悯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苦难不值得赞美,悲壮却是最强的激励。苦难滋生文学,苦难孕育文学,苦难促进文学,苦难是文学的摇篮,西海固地区,贫穷甲天下。贫不薄文,文风浓郁,文学的种子在山沟里、村落间如连天野草般生长。
这里的农民作家白日耕作、放牧,夜晚读书、写作。他们超脱对自身辛苦的叙事冲动,记录一片晚霞的美好或一场丰收的喜悦,并将观察视角投射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抱文字,柳暗花明,我坚信!我的春天比春天的我更美丽!”“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植根厚朴的腹地,直面风暴的山巅,心怀沃野,爱则无垠。”“我们坠落人间,为创造天堂而活着”……每些优美的句子,都是西海固大地迸发的诗意,是沾满泥土的双手播下的粒粒星辰。
耐得住寂寞,头顶纯净天空,就有诗句涌现在脑海;守得住清贫,脚踏厚重大地,就有情感激荡在心底。文学如同清泉滋润人们,将苦难转化为笑容。这里文学之花处处盛开,芬芳灿烂;文学成为土地上生长的最好的庄稼。一个小小的西吉县,就有20余位中国作协会员,省市级会员600余人,县级会员1000余人,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了诸多作品,被誉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
苦难的土地上生长着的坚硬的文学,在今天物质富裕的同时,作家们寻找苦难,发现苦难,书写苦难,激烈着一代代后人。如果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苦难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接受苦难,超越苦难,升华苦难。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创作出深沉而伟大的作品。
来源:边地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