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妹远嫁遇得好人家,小妹读书姑姐出手相助,老院拆迁和姑姐平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0:51 2

摘要:电话铃声响起,我抓起听筒,耳边传来妹妹哽咽的声音:"姐,我考上了,考上重点大学了!"眼泪顺着脸颊滚落,二十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电话铃声响起,我抓起听筒,耳边传来妹妹哽咽的声音:"姐,我考上了,考上重点大学了!"眼泪顺着脸颊滚落,二十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是一九八二年深秋,北风卷着落叶,天空阴沉得像要塌下来。父母因煤气中毒双双离世,留下我和七岁的妹妹小芳相依为命。

家里那台老式的上海牌收音机还放着,仿佛爹娘还会推门而入。墙上的黑白照片里,他们永远停留在那个夏天,笑容灿烂。

"小丁啊,你这么年轻,才二十三岁,正是找对象的年纪,可不能耽误自己一辈子。"隔壁李大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红糖水,站在我家那扇漆掉了的木门前,眼里满是心疼。

我接过碗,手心被烫得发红,却没觉得痛。"大娘,小芳是我亲妹妹,爹娘临走前什么都没来得及说,但我心里明白,得把她养大。"

那年冬天格外冷,北风呼啸着穿过我们住的老平房。砖缝里漏着风,我用报纸糊了又糊,还是挡不住刺骨的寒意。

妹妹发烧了,额头烫得吓人。我背着她去医院,在诊室外泪如雨下。口袋里的钱不够买全药,老医生刘大夫叹了口气,塞给我几粒药片:"先吃着,欠的钱下次补上。"

回家路上,天下起了雪,路面结了冰,我一步一滑,生怕摔着背上的妹妹。小芳烧得迷迷糊糊,小脸通红,却还惦记着:"姐,我没事,你别哭,我明天还要上学呢。"

晚上,我烧了半盆炭,守在妹妹床前。豆大的汗珠从她额头渗出,我轻轻擦拭,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让小芳好好读书,将来不受这份苦。

正是那段日子,李大娘给我介绍了一门亲事。对方是省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独子张志明,父母都是大学教授。

"对方家条件好,人也踏实,看中你善良勤快,不在乎你家的条件。"李大娘坐在我家那张缺了角的方桌旁,喝着自带的茶水,"小丁啊,这是天大的好事,你可别错过。省城啊,多少姑娘梦寐以求都去不了呢!"

炉子上的铁壶发出呜呜的响声,像是在替我叹息。我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问道:"那我妹妹怎么办?"

"你结了婚,妹妹可以送到福利院,或者让街道照顾..."

我没等李大娘说完就摇了摇头:"大娘,我不能丢下小芳。我是她唯一的亲人了。"说完,我垂下眼帘,不敢看李大娘失望的眼神。

那晚,我坐在煤油灯下,看着熟睡的妹妹,心里翻江倒海。远嫁省城,过上安稳日子,这是多少姑娘做梦都想的事。灯芯发出噼啪的声响,火苗忽明忽暗,映照在小芳瘦小的脸庞上。

第二天一早,我正在院子里的水龙头下洗衣服,冰凉的水冻得手指发麻。李大娘拎着菜篮子路过,欲言又止。

"大娘,昨天的事,谢谢您的好意,但我真的不能去。"我搓着发白的手指说。

"傻姑娘..."李大娘摇着头叹了口气,"你这辈子就这样为妹妹搭上了。"

院子里的老槐树上落满了麻雀,叽叽喳喳,像是在议论我的决定。我仰头望着它们,忽然觉得很释然。有时候,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打开门,是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身后还跟着李大娘。

"丁姑娘,我是张志明。"他礼貌地自我介绍,声音温和,"冒昧来访,希望不要见怪。"

我愣在门口,手足无措。李大娘在一旁笑着说:"小丁,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那个小伙子,特意从省城来看你的。"

张志明站在我家简陋的堂屋里,目光在四周扫过,却没有一丝嫌弃。他看到正在写作业的小芳,微笑着走过去:"这就是你妹妹吧?听说你很爱学习呢。"

小芳怯生生地点点头,眼睛却亮了起来:"叔叔,你是老师吗?"

"不是,但我父母都是。"张志明笑着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本精装的《十万个为什么》,"给你带的礼物,希望你喜欢。"

小芳接过书,爱不释手,一下子沉浸在彩页中,完全忘了害羞。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泛起一丝涟漪。

送走张志明后,院子里炸开了锅。"小丁命真好,遇到了贵人!""听说那小伙子家里可阔气了,两间书房,满墙的书!""人家来提亲,连小妹妹都这么照顾,真是有心了!"

面对七嘴八舌的议论,我只是低头洗着衣服,心里却乱成一团。当晚,小芳睡着后,我独自坐在昏暗的灯下,看着手里的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

一周后,张志明又来了,这次带来了他的合影照片。照片上的父母看起来和蔼可亲,丝毫没有我想象中知识分子的架子。

"丁姑娘,我想和你说清楚。"他坐在我家那张破旧的凳子上,正色道,"我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他们很敬佩你对妹妹的感情。如果你愿意,你和妹妹,可以一起去省城生活。"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可是..."

"我很佩服你对妹妹的那份责任感,这正是我想找的妻子品质。"他诚恳地说,"我不希望你为难,也不想让你放弃对妹妹的照顾。我知道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番话如同一股暖流,融化了我心中的坚冰。我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个年轻人——朴素的灰色中山装,略微泛白的衣领,诚恳的眼神。也许,这真的是命运给我和小芳的转机。

春日的阳光洒在老院的砖墙上,我和张志明在众人的祝福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院子里的邻居们凑钱摆了两桌酒席,大家都说我命好,遇到了贵人。

临走那天,院子里的人都来送行。李大娘塞给我一个红包:"丫头,好好过日子。"王大爷递给我一瓶他珍藏的老酒:"给你公公尝尝,咱们这地方的特产。"连平日里不怎么说话的刘寡妇也送来一条她亲手绣的手帕。

火车站,小芳紧紧抓着我的手,既兴奋又紧张。"姐,我们真的要坐火车去很远的地方吗?"她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是啊,去姐夫家,那里有很多书,你可以天天看。"我摸着她的头,心中却忐忑不安。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我看着渐渐远去的家乡,不知道等待我们的将是怎样的生活。

省城的张家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一栋两层的小楼,院子里种着月季和柿子树。进门就是一个宽敞的客厅,墙上挂着几幅字画,角落里摆着一台黑白电视机。

"这是我们的新家,你看喜欢吗?"张志明轻声问道。

我只能点头,被眼前的一切震撼得说不出话来。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公婆比照片上看起来还要和蔼。婆婆穿着朴素的蓝布旗袍,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看到我们就热情地迎上来:"你们路上累了吧,快进来坐。"

公公戴着老花镜,正在看报纸,见我们进来,放下报纸,笑眯眯地说:"志明常在信里提起你们,今天总算见到真人了。"

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婆婆领着小芳去看她的新房间。房间虽小,却很温馨,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书桌上整齐地码放着各种书籍。

"听说你爱读书,这些都是我收集的课外读物,你可以随便看。"婆婆慈爱地说。

小芳瞪大了眼睛,像是发现了宝藏:"谢谢奶奶!"她欢呼着扑向书桌。

那一刻,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个家,会是我和小芳的避风港。

日子就这样平静而充实地过着。。婆婆是中学语文老师,退休后在家,每天辅导小芳功课;公公是大学教授,家里的书堆得像小山,各种名著、历史书籍应有尽有。

小芳在这环境中如鱼得水,成绩节节攀升。她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光芒,每当有不懂的问题,就会缠着公公问个不停。公公从不厌烦,总是耐心解答,有时还会拿出地图,给她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而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在婆婆的指导下开始补习文化课。白天,我在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做管理员,晚上回来后,婆婆会给我讲解语文和历史知识。

"小丁,你天资不错,只是没有机会好好学习。"婆婆常这样鼓励我,"现在不晚,慢慢来。"

张志明在一所中学教物理,工作稳定,人缘也好。每到周末,他都会带我们去公园或者图书馆,有时还会带回一些同事送的蔬果。他对我体贴入微,从不因为我的出身而有半点嫌弃。

记得有一次,邻居家来了亲戚,言语间流露出对我农村身份的轻视。晚上回家后,志明坐在床边,轻轻握住我的手:"小丁,别放在心上。在我眼里,你比那些所谓的大家闺秀强多了。你有善良的心,勤劳的双手,还有坚韧的品格,这比什么都珍贵。"

那一刻,我红了眼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命运的馈赠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它给了我一个真正懂我的丈夫。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唯一让我揪心的是妹妹的学费问题。那时候上大学是件不易的事,学费之高对普通家庭是个不小的负担。我和丈夫商量着开始攒钱,每个月省下一部分工资,存进特制的存折里。

"这是小芳的大学基金。"丈夫亲手做了个木盒子,用小刀刻上这几个字,里面放着存折和一些布票、粮票。每当发了工资,我们就往里面添点,看着数字慢慢增长,心里充满希望。

有时候,我会偷偷看着那个木盒子发呆。。那些为了省钱不买新衣服、不去饭馆吃饭的日子,都化作了盒子里的数字,一点一滴地积累着。

妹妹小学毕业那年,赶上学区调整,好学校名额紧张。公婆主动提出动用他们的人脉关系,让小芳进了市重点中学。

"孩子聪明,就应该有好的平台。"公公拍着胸脯说。

入学那天,我送小芳去报到,看着她穿着新校服,背着新书包,融入朝气蓬勃的学生群中,心里既自豪又感慨。十岁的小芳,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那个瘦弱胆怯的小姑娘的影子。

中学三年,小芳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当上了班长。。

这些夸奖对我来说,比任何礼物都珍贵。。每当这时,我都会感激地看一眼丈夫和公婆,感谢命运的眷顾。

妹妹高三那年,我特意请了假,给她买了各种复习资料。记得那天下着大雨,我撑着伞站在校门口等她。她远远看见我,飞奔过来,雨水打湿了她的校服。

"姐,你怎么来了?"她惊喜地问。

"给你送复习资料,还有,陪你最后冲刺。"我笑着说,从包里拿出一个保温瓶,"喝点姜茶,别着凉了。"

回家路上,小芳一直兴奋地说着学校里的事,考试的压力,同学间的友谊。雨丝打在伞面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岁月流逝的声音。

"姐,如果我考上大学,你最希望我学什么?"她突然问。

我沉思片刻:"学你喜欢的,能让你将来过得好的。"

"我想学医。"她坚定地说,"像刘大夫那样,给人看病,救人性命。"

我鼻子一酸,想起了那个雪夜里给我们药的老医生。妹妹还记得,那些艰难岁月里遇到的好人,那些温暖瞬间。

那一个月,我每天给她做可口的饭菜,陪她复习到深夜。婆婆有时候会笑着说:"你比小芳还紧张。"我只是笑笑,心里明白这对妹妹意味着什么——这是她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我们全家的期待。

志明也很支持,每天下班后都会给小芳讲解物理难题,有时候讲到深夜,嗓子都哑了。公公则整理出他珍藏的历史和地理资料,帮小芳拓展知识面。

就这样,全家人都围着小芳转,为她的高考助力。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充满了温馨和期待。

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空气中弥漫着闷热和紧张。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封上印着北京某重点大学的标志,小芳的手颤抖着,几乎拆不开。

"姐,我考上了!考上北京的医学院了!"她拆开信封,眼泪夺眶而出。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幸福的一幕,心中满是感慨。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妹妹真的要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了。

。虽然这些年我和丈夫一直在存钱,但妹妹考上的是重点大学医学院,学费比我们预计的要高出不少。加上住宿费、生活费,还有去北京的路费,总额着实让人发愁。

正当我暗自忧虑时,老家来了电话。电话那头是李大娘熟悉的声音:"小丁啊,老院要拆迁了,按人头分配补偿款。大家伙儿商量了,你也应该有一份,毕竟那房子还有你的名字。"

这个消息让我看到了希望,但我心里却犹豫不决。那些留在老院的人们,大多数比我们家境更困难,那笔钱对他们意味着更多。

"大娘,我在省城过得挺好,那钱就留给院里人分吧。"我努力使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

"胡说!那是你应得的。"李大娘不容置疑地说,"再说了,听说你妹妹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肯定要用钱吧?"

挂了电话,我坐在那里出神。老院子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漏风的小屋,那口公用水井,那棵槐树下纳凉的夏夜,那些在困难时伸出援手的邻居们...

晚上,我把这事告诉了丈夫。没等我说完,志明已经拿出了那个木盒子。

"打开看看。"他轻声说。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的存折上的数字让我眼前一亮——足够支付妹妹四年的大学费用了!。

"这是..."我惊讶地看着丈夫。

"我去年评上了市级优秀教师,有一笔奖金。"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还有前年我辅导的学生在全国比赛中得了奖,家长送了红包,我都存起来了。"

"我们从结婚第一天就开始存这笔钱。。你说过,要让她好好读书,将来不受苦。"

我含泪抱住丈夫,想起这些年他为我们做的一切。当初他远道而来,不是因为我有多优秀,而是被我对妹妹的那份责任感打动。婚后这些年,他从未让我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

关于拆迁款,我再次打电话回绝了。"大娘,我真的过得很好,那钱留给大家吧。有些邻居家比我们更需要。"

。走出去一看,我惊呆了——老院的李大娘、王大爷、刘寡妇等人竟然坐着长途汽车来到了省城!

"你们怎么来了?"我惊讶地问,连忙请他们坐下。

李大娘从怀里掏出一个鼓鼓的信封:"小丁啊,这是你应得的。大家伙儿一致同意,非让我们亲自送来不可。"

"真的不用了..."我推辞着。

"小丁,这不只是钱的问题。"王大爷严肃地说,"当年你爹娘走得突然,是全院的人帮着料理的后事。你一个姑娘家带着妹妹,吃了多少苦,我们都看在眼里。现在你妹妹考上了大学,我们都替你高兴。这钱,是我们大家的一点心意。"

刘寡妇拉住我的手:"小丁啊,当年我儿子上学没钱交书本费,是你偷偷塞给他的。那年我生病没钱买药,半夜发现床头有个信封,里面正好是药费。你以为我不知道是谁放的?"

我惊讶地看着他们,这些事我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那些年,每次拿到工资,我都会留出一小部分,悄悄帮助那些比我们更困难的邻居。

"你妹妹考上北京的大学,是我们全院的骄傲。"李大娘红着眼圈说,"这钱你拿着,给妹妹买些像样的东西,让她在北京别受委屈。"

望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我再也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不是为钱感动,而是为这份割舍不断的情谊。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这些普通人给了我温暖和力量;如今,他们不远千里来看我,还是为了给我支持。

晚上,我在家里设了简单的饭菜,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亲人。公婆和志明热情地招呼着,小芳则缠着王大爷讲老家的故事。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就像回到了那个老院子。

送走老院的乡亲们,我捧着那个信封,心中百感交集。。

小芳上大学那年,我和志明送她去了北京。火车站人头攒动,小芳穿着新买的衣服,显得特别精神。

"姐,姐夫,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临别时,她紧紧抱住我们,眼中闪烁着泪光和决心。

我摸着她的头,想说些鼓励的话,却哽咽得说不出来。一晃眼,当年那个跟在我身后喊"姐姐等等我"的小丫头,如今已经要独自远行,追逐她的梦想。

火车缓缓启动,我们站在站台上,目送着她的身影消失在远方。志明握紧了我的手:"她会做得很好的,就像你一样坚强。"

大学四年,小芳很少回家,一心扑在学业上。每次通电话,她都说学医太忙,要做很多实验和实习。但每逢节日,总会有一封信寄回来,里面详细记录着她的学习和生活。

毕业那年,小芳带着优异的成绩回到了省城,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医院。她选择了儿科,说是因为想帮助那些和我们当年一样困难的孩子。

妹妹工作的第一年,我们接到了老院拆迁户的邀请函。原来,拆迁后,大家并没有分散,而是在附近的新小区集体买了房子,依然住在一起。

我们一家人回到老家参加了院落聚会。虽然那里已经盖起了新楼房,但街坊邻居还是聚在一起,摆了几张桌子,吃着简单的饭菜,聊着各自的生活。

李大娘头发全白了,但精神矍铄;王大爷腿脚不便,拄着拐杖,却仍旧中气十足;刘寡妇的儿子也大学毕业了,在市里的银行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欢笑,也有泪水,但生活依然在继续。

小芳在席间站起来,郑重地向大家鞠了一躬:"谢谢各位叔叔阿姨当年对我和姐姐的照顾。现在我是医生了,以后大家有什么身体不适,都可以来找我。"

掌声响起,充满了欣慰和骄傲。我看着妹妹自信从容的样子,想起了那个雪夜里给我们施以援手的老医生,心中充满了感激。

看着妹妹和院里的孩子们在一起说笑,看着丈夫和老院的叔伯们谈天,看着公婆和李大娘等人拉家常,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情不只存在于血脉中,更存在于那些共同经历的苦难与温暖里。

老院的砖瓦已不在,但那里的人情味却永远留在我心中。正如妹妹常说的那句话:"姐,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房子,不是学历,而是遇到的那些好人。"

夕阳西下,院子里的欢声笑语不断。我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感恩。人生路上,我们失去了一些,却又得到了更多。每一次转折,每一个选择,都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姐,想什么呢?"小芳走过来,递给我一杯茶。

我接过茶,微笑着摇摇头:"想起咱们的路,走得真不容易啊。"

"但值得。"她坚定地说,眼里闪烁着光芒,"每一步都值得。"

Yes,每一步都值得。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伸出的援手,那些流下的泪水,那些绽放的笑容,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平凡却又特别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来源:留住美好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