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及晚清的所谓“中兴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想来是最广为人知的了,与之相比,左宗棠的知名度显然要稍逊一筹。毕竟,无论是镇压“太平天国”及其后的“ 捻军 ”,还是“洋务运动”,左宗棠虽皆有参与,但风头却都被曾、李压了一头。不过,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左宗棠在陕西、甘肃
整饬吏治与稳定社会
西北治理的破局之举
同治六年 (1867) ,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提兵入陕,由潼关进入关中。此后,他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击败了包括西路捻军在内的各路地方武装。清廷论功行赏,任命他为“陕甘总督”兼“协办大学士”,正式赋予了他全权治理西北的职责。然而,与战场作战相比,治理西北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左宗棠首先面临的便是积弊已久的官场风气。当时,陕西吏治颓废,士气低落,玩忽职守之风盛行。左宗棠深谙“吏治不整,则地方难安”之理,甫一抵达,便决心以己之力革除积弊,大力整顿陕甘吏治。
当时,除了官员的胡作非为外,陕甘各地还有不少豪强恶霸凭借自身的政治、经济实力称霸一方,为所欲为,毫无忌惮,成为整饬吏治的障碍。对此,左宗棠采取强硬手段,施以严法,严惩不贷。比如平凉武生李振,因压迫已受抚的回民,被左宗棠下令审判处决;灵州吕廷桂,因讹诈受抚的回民,被就地正法;甘州乔良庭和李太和则因造谣惑众、阻挠缴纳官粮,被处以杖刑致死;平番监生王好贤因干预地方公事被革职;兰州的张庆元因穿戴官服服侍法国传教士,也被左宗棠革职…… 从左宗棠的奏稿及 信札 来看,在他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凡不合格的各道府州县主官大多被弹劾、撤职或降职。经此一番大力整顿,各地道府州县都选拔出了合格的“亲民之官”,其中不乏有才干、有政声的循吏廉吏,陕西、甘肃等地的吏治因此大有改观,地方秩序得以恢复,甚至出现“难民纷纷归来,发放赈灾物资、提供种子,事务繁忙。幸而今年麦收较好,尚能应对”的局面。基础建设与经济复苏
农田水利的重要性
随着吏治风气的好转,在西北社会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左宗棠也开始着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整修道路。左宗棠的西征始于潼关,当时,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火、军装和军饷大多需要经潼关转运。因此,筑路工程也从潼关开始,一路向西,贯穿陕甘两省。后来随着军队进入新疆,这条路继续延伸,北边修到精河,南边通到喀什。这条"左公大道"在之后几十年里,一直是连接陕西、甘肃、新疆的主要干道,也是后人口中的“左公大道”。为了稳固路基,也为了方便行人,左宗棠还让士兵在路边种了很多柳树。这些树后来被当地人叫做"左公柳",甘肃的官员杨昌浚还专门为此赋诗一首: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考虑到西北地广人稀,尤其是出了嘉峪关后有许多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无人烟的地段,给信息传递、商旅食宿带来极大不便,左宗棠就在这些偏远地区建了不少官店,即在驿站、军台或营塘旁边,或其他相应地段,用官款兴造简单房屋,置备柴草,以供赶车人等歇宿。有些官店还搭建了安放牲口的棚圈,备有绳索、口袋、鞍等什物,并招揽木匠和铁匠,以便车驮损坏或缺少东西时能够及时修补,避免耽误行程。慢慢地,这些地方就聚集了一些小商贩,这些商人在军营附近搭棚作买卖,不仅能为军队提供一些日用品,还逐渐形成了小集市。最终促成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时,汉商踊跃追随的景象。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气候干燥,地形复杂,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条件,左宗棠在任期内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源条件,兴修了多种类别的水利工程。这些新建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陕甘各地,涵盖了治河、修渠、筑坝、凿井等多种项目,内容丰富多样。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交通不便、技术有限,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施工。即便如此,左宗棠依然积极采用当时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例如使用炸药开山炸石,以加快工程进度;同时,还运用当时先进的治河机器进行施工开渠,动用了他当时所能动用的所有工具和手段,力求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
左宗棠来到甘肃后,看到甘肃连年打仗又闹灾荒,农民连种地的本钱都没有,不禁说道:
“陕甘频年兵燹,孑遗仅存,往往数百里、十里人烟断绝。新复之地,若不发放牛种、赈粮,那些濒临死亡的百姓势必会全部饿死。……甘肃每收复一郡县,就发放一处牛种、赈粮,否则有土无民,朝廷要这些疆土又有何用呢?”
于是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左宗棠也 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每收复一个县,就发耕牛、种子和救济粮,但为防止农民将生产资料挪作他用,所以只发实物不发现银;种子必须等到播种的时候才发,以防止农民将籽种吃掉;按家里劳动力多少发口粮,发放标准为:青壮劳动力每人每天8两,老人、小孩5两;由于耕牛等牲畜大多在战乱中被杀被抢,左宗棠便挪用部分军饷购买耕牛,然后分发给百姓。耕牛不够就用驴、骡、骆驼代耕,实在没牲口的地方,就几家合用一头,或者干脆人拉犁……
不得不说,经过一番整治,西北的农业终于慢慢恢复了一些元气。文教振兴与边疆治理
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
同治八年 (1869) ,一份《禁种罂粟四字谕》在甘肃大地流传开来。左宗棠以韵文形式,将吸烟危害细细道来,同时宣扬禁烟之利,由此拉开了甘肃大规模禁烟行动的帷幕。与此同时,他下令丈量并充公违禁种植罂粟的地亩,对安置的回汉难民也作出明确规定,如“为农者不准栽种罂粟”“为商贾者不准贩运鸦片”等,以法规约束民众行为。
农民种植罂粟,大多是被利益驱使。左宗棠知道要真正让农民放弃罂粟种植,必须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入手,做到“以利动之”。他四处探寻,希望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罂粟种植,且能让农民获得可观收益的农作物。经过调查,他发现甘肃的土地十分适合种植棉花,而且棉花的种植收益并不逊色于罂粟。于是,他立即在兰州刊印发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并在陕甘两省大力推广。史料记载:
“(左宗棠)上年赴肃,路过山丹、抚彝、东乐各处,正值棉熟时,每停车,父老聚观,辄转令近前,与谈一切,皆知棉利与罂粟相捋,且或过之。一亩之收,佳者竟二十余斤,每斤千文,其费工力翻省于罂粟劙果刮浆也。”
就这样,陕甘一带的百姓逐渐认识到种棉的巨大利益,纷纷乐于改种棉花,禁烟行动也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教育领域,左宗棠大力倡导“兴教劝学”,奏请陕甘乡试分闱,此举也成为他振兴甘肃教育的关键举措。自1663年甘肃从陕西划出建省后,二百多年间,甘肃与陕西一直合闱乡试,闱所在西安。甘肃生员赴陕应试,路途遥远,最近也有七八百里,不仅辛苦,费用也高。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士子中,能到陕西完成考试的最多只有十分之二三。面对这一困境,左宗棠主张甘肃乡试分闱和分设学政。
终于,甘肃考生迎来了在本地举行分闱后的首次乡试。此次考试,参加人数多达3000余人,这个数字比以往赴陕应考的人数多出了数倍。 而这次乡试的第一名解元,正是左宗棠所赏识的 兰山书院 高才生安维峻。安维峻没有辜负左宗棠的厚望,中举后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他在为官期间,以敢于上奏言事而声名远扬,后来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不过,左宗棠也注意到,考场中不少士子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经过调查,才知这些士子的路费多是地方官赞助,在第三次乡试期间,左宗棠在 肃州 慷慨解囊,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资金,资助了来自安西州的19名考生和肃州的43名考生,每人八两白银。此外,对于乡试后中举前往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左宗棠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人二十两或三十两不等的津贴,以示支持。
虽然在当时科举制度逐渐没落的大背景下, 分闱乡试改革并 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在人才匮乏、经济文化落后的甘肃和西北地区,不可否认是有积极意义的。
总的来说,左宗棠治理与开发陕甘,是中国近代建设大西北的一次尝试。尽管他的诸多措施也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开发陕甘的努力却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来源:润泽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