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孤独?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11:55 1

摘要:从Instagram到TikTok,我们像是被无形的手牵引,不由自主地投身其中。但你是否曾停下脚步,疑惑为何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孤独?

从Instagram到TikTok,我们像是被无形的手牵引,不由自主地投身其中。但你是否曾停下脚步,疑惑为何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孤独?

从众心理:被潮流裹挟的我们

从众心理,这个深深扎根于我们进化历史中的心理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在早期人类文化中,追随群体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如今,它依然左右着我们在网络世界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Cialdini在2007年提出的“社会证明”理论,完美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当我们看到众多同行或影响者都在追随某一趋势时,我们的大脑会迅速做出判断:这个趋势是合法的、有吸引力的,且具有社会价值。

就拿当年风靡一时的Dolly Parton Challenge来说,参与者需要提交四张分别代表在Facebook、Instagram、Tinder和LinkedIn上的自我个人资料照片的拼贴画。

这个挑战迅速走红,变得极易分享、极具相关性且充满趣味。人们纷纷参与其中,借此展示自己对文化话语的了解,仿佛这已经成为了数字领域中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交货币。

但在这看似热闹的参与背后,我们是否真的在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还是仅仅在随波逐流?

迷失还是找到自我?

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得以策划不同版本的自己。每一种趋势都成为了我们探索和强化个人身份的机会。

比如吉卜力趋势,用户们热衷于创作类似于吉卜力工作室电影风格的内容,那喜怒无常的配乐、柔和的灯光以及充满诗意的字幕,如“POV:您是吉卜力电影中的配角”,吸引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平静、渴望和怀旧情绪的共鸣。

心理学家Goffman早在1959年就指出,我们的自我概念不仅通过内省形成,还深受社会互动和媒体表现的影响。参与吉卜力趋势,不仅仅是在试用滤镜,更是在呈现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试图与美丽、深度和宁静对话。

然而,当我们过度依赖这些趋势来塑造自己的身份时,我们是否正在逐渐失去真实的自我,陷入一种虚幻的身份认同中,从而在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多巴胺循环,数字世界的甜蜜陷阱

不可忽视的是,在社交媒体趋势的背后,还有着神经化学元素的推动。当我们发布的内容收到点赞、分享或鼓励性评论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便会被激活。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能够像药物或食物一样,刺激我们大脑中的奖励中心(Montagetal.,2019)。这种奖励的诱惑使得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关注,不断地追随趋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行为变得强迫性。

在TikTok等平台,算法对趋势内容的优先推荐,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用户们往往更受外在奖励的驱动,即使对某些挑战或趋势本身并不感兴趣,只要它们有更高的机会提高知名度,就会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

但在追求这些数字认可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得到了满足,还是只是在孤独的灵魂上短暂地贴上了一块创可贴?

害怕错过,却错过真正的连接

对错过的恐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OMO,在社交媒体趋势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被排除在文化内部笑话或热门趋势之外,仿佛就等同于被社会抛弃。这触动了Baumeister和Leary在1995年所提出的人类基本驱动力——对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想象一下,当你打开社交媒体,看到每个人都在发布自己的“LinkedIn-Facebook-Instagram-Tinder”拼贴画,或是将自己的房间打造成吉卜力场景,而你却置身事外,那种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是否会油然而生?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感觉,人们纷纷参与其中,并非源于真正的兴趣,而是害怕被排除在外。但这种基于恐惧的参与,真的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归属感,还是让我们在孤独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趋势的双面性,繁华背后的隐忧

诚然,许多社交媒体趋势是良性甚至积极的,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和色彩。然而,有些趋势却可能带来危害。例如曾经的“停电挑战”“潮汐豆荚挑战”等危险行为挑战,利用了同伴压力、追求新奇事物以及渴望认可的心理,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做出冒险的选择(Prinstein&Dodge,2008)。

此外,一些趋势还可能延续脆弱的身份表达形式或刻板印象。就像DollyPartonChallenge,它在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关于个人在不同平台上应该如何表现的限制性想法。

这些趋势在表面的繁华之下,隐藏着对我们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潜在威胁,让我们在孤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从积极的角度看,趋势也可以成为群体应对困难的一种手段。在COVID-19流行期间,酸面包烘烤、病毒式舞蹈和各种有趣的挑战成为了人们的应对机制,让身处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跨越距离的连接。

吉卜力运动那超现实的图像和柔和的叙事,或许正是人们在大流行之后对简单和宁静的深层次渴望的体现。在这些时刻,趋势似乎成为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在集体行动中找到力量。

但当疫情逐渐过去,这些趋势渐渐褪去热度,我们是否又重新回到了孤独的原点,发现那些曾经的参与只是短暂的逃避?

社交媒体时代的趋势,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娱乐、身份探索和集体连接的机会,另一方面却也可能导致我们陷入从众、身份迷失、过度追求数字认可、害怕错过以及潜在的危害行为中。

在这个看似热闹非凡的数字世界里,我们看似与无数人相连,实则内心却愈发孤独。我们在追随趋势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在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还是仅仅在填补内心深处那片孤独的空白?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趋势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才能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连接和内心的宁静,不再让孤独肆意蔓延。

来源:老汪说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