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颜德基统治达城期间,达城成为其“国都”,赋税银汇集,购买力膨胀。交通治安混乱,匪患严重,但大宗物资交流未受干扰。苏广洋货热销,供不应求,经营商获利丰厚。大兴土木,建筑业兴起。酒楼、餐厅、乐园蓬勃发展,高消费场所增多。财富大转移,新财主涌现,老牌富室财富流失。
【编者按】颜德基统治达城期间,达城成为其“国都”,赋税银汇集,购买力膨胀。交通治安混乱,匪患严重,但大宗物资交流未受干扰。苏广洋货热销,供不应求,经营商获利丰厚。大兴土木,建筑业兴起。酒楼、餐厅、乐园蓬勃发展,高消费场所增多。财富大转移,新财主涌现,老牌富室财富流失。
来源《1914年日绘最新中国分省图(改订版24图)》
颜德基,开江县人。早年在绥定府中学堂(今达县市高中)读书,未能卒业。民国初年去上海,结识了四川同乡黄复生、卢锡卿、公孙长子(一名余切)等,参加了同盟会,随黄、卢奔走革命。1912年,熊克武在上海成立蜀军,2月返川,颜德基任义士团团长。1913年"二次革命"重庆独立,颜德基任蜀军学生队炸弹队长。1916年春,颜任川东护国军总司令部一支队队长,取道梁山攻万县,阻止北军入川。川省靖国战役之前,颜曾去川南与罗佩金接洽,受罗任命游击司令。颜约同陈鹏九、周鱼观、石怀玉、李子实、黄辉五等齐赴川东,在开江金山寺密商军事起义。颜又去大竹与曾子政、张介卿、陈风石、何新斋等计议就地发难。1917年冬,颜奉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熊克武之命,以靖国军第二路司令名义正式在绥定(今达县)附近儿县联络地方民团组织义军,同北洋政府派驻四川东北地区的军队作战。1918年10月,四川整军会议后任第七师师长。从此,颜德基风云际会,旗开得胜,以靖国军司令官的头衔驻达县。
达县地舆全图 来源《达县志》
1917年末,颜德基率靖国军由开江来达,自称总司令,是所在区域割据开始。以后的换代者:熊克武部余际唐师长,陕军吴心田部刘宝善旅长,川陕边防军刘存厚督办。中间的余、刘二人均有上级,重心不在此地,且共三年。刘存厚虽然割据近十年,但只辖达、宣、万(源)、城等县,又逢割据晚期,长期灾荒,民不聊生。颜德基仅管只有三年,辖夔六属之五(缺万县)、绥七属之六(缺大竹)、保九属全部,外加今绵阳专区的潼川(三台)、斜跨川东北廿一县,地广民殷,财源丰富。
达县城厢全图 来源《达县志》
防区割据后,其政治、军事、经济各行其事,形成独立王国。达城作为统治中心——靖国军总司令部所在,俨然"国都"。
达城,达州城的简称。达城位于四川盆地,于北宋乾德三年(965)以“达”命名为州而得名。后于嘉庆七年(1802年)达州升为绥定府,又以“达”字设附郭首县,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达县志》记载,曾经的达城,是一座封建色彩很浓的小城镇。明朝弘治年间按东、南、西南、西、北的方位修五道城门,东门叫迎晖,南门叫锦川镇雄,西南门叫朝宗,西门叫扬武,北门叫来凤,并在城墙上建城楼,城墙上的庙宇有三座:北边的祖师楼、三圣宫和南面的轩辕宫。
来源《1917年四川省及川边特别区域地图》
达城一跃而为颜之"国都",赋税银不但不再逐年上解,每年反而纳贡所辖廿一县赋税银。社会浮财,非但不减,反而增涨二十倍。
颜招匪扩军,大批股匪带来不义之财。并且留着"尾巴",继续在外掳掠,或押绅士在城中秘密勒索。
达城外表安全,离城五里,即有打家劫舍绑票之危。乡里绅士入城安身,又带来大批封建财物。
上述浮财的汇集,使达城购买力恶性膨胀。
老达县前世纪六十年代的大东街,相片尽头是老城东门口遗址
割据伊始,颜致力扩张、搜刮,对治安工作只重点上,不顾其他,乡间全为匪徒控制。颜德基虽然招安了范海庭(绍增)、周绍轩、花如茂、龙占魁、罗玉成等绿林股头,但有的未丢"屠刀",继续作恶。何况还有徘徊观望的孔仙鹤、陈福星、聂善甫、聂成贵、聂成茂、周世全、周世恩、范楠萱,倍于应招之数。他们分别聚众于渠、竹、梁、达、开边区,向未及逃避的财主"开刀"。由于"油水"多,所以,对集市贸易和进行城乡互助的小商贩,不予干扰,对大宗的农副土特产品的输出和盐、糖、棉及普通日用品的输入,亦不过问。因此关系社会基本经济生活的内外物资交流和汇兑一如既往。
老达县前世纪六十年代正南街,其相片尽头是南门口遗址
唯有蚕丝和银耳,价格超过白银,途中难逃"魔,掌",迫使贩运商花钱请武装护送,取道本辖区的开江、开县、夔府搭轮东下。旅游者、游学生亦走此道出川。
前世纪六十年代南门口码头
素称城市之花的苏广洋货业,经营品种繁多,不乏贵重物品,主要来自重庆(万县尚无海关)。而渝达道上之江北、邻水、大竹,既险峻又非本辖区,武装护送、难道关节,有的整批抢光,有的或头或尾躲过其一,全部幸免者稀少。
前世纪六十年代老达县城西门口附近菜码头
苏广洋货,泛指生活用泊来品,浙江工业品,蜀锦等,原属奢侈之物,贫家小户不敢问津。可是,招安来的头目,满不在乎,将苏缓朝元鞋当草履塞脚,将泰西缎作夹衫里布,用土窄布作面料,炫耀"奴欺主"时装。达城既为颜之"国都",官盖云集,又搬来大批躲匪的富室,好虚荣,讲排场,闹阔气,爱好奢侈品的猛增。然而输入困难,供不应求,陈旧卖空,经营商大获暴利,相反,重此业批发商,又因商旋裹足,生易萧条而廉价赊销。见于渝达购销差价逾倍,即令途损一半,仍能问利。经营商便冒险进货运入达县。
前世纪六十年代西城壕附近箭亭子
达县的苏广洋货,一经运到,即争购一空。重庆是主要采购地。除德国货外,随时购运。五月、八月、腊月三节付款,提前汇去,还得利息,进销如此顺畅,只途中大有坎坷。贩运商采取在要害处,纳买路钱,请武装护送。如不买帐,前后分批过关,或一半直闯,一半绕小路企图拖回半数。也有人水陆互用,碰运打彩。通过各种手段,成功者占主要。兴隆街苏广洋货集肆,琳琅满目,极为壮观。为此,秀才马纯故(院考卷批"字冠通场")特书"当观第一","兜率重开"两幅匾额合悬于过街栅楣志盛。1920年3月,同业周泽之家失火,避灾者多。是年底,颜德基逃去时,该业移至珠市街,受灾者逐渐复苏。
达城凤翎关汽车站
在短短三年中,颜德基创建兵工厂,修司令部,颜公馆,辟北操场。仅兵工厂一项,包括买机器,聘日本专家,耗银一百万两。颜部曾辑五修曾公馆。赖云武营长修凤集茶楼和南码头对岸洋房(后来的维新布厂厂址),油商段泰顺在箭亭子修建段家洋房,以及大批富室抢修华居,安家落户。
广播电视台
全城大兴土木,毗邻的营、渠工匠蜂涌而来。大小包工揽头随即出现,从此形成一股营、渠建筑势力。
木材是当时的主要建筑材料,附近资源丰富,但忽视绿化,伐木种粮成风。对伐木商恭维备至,尊称"朝俸"建筑需要木材孔亟,原木厂街的几家棺材、家俱制造铺乘机增加木材贩运业务,先银后货,贱买贵卖,其他建筑如传瓦、石灰等亦由冷门变热门。
达州人民公园
高消费者聚集,工匠猛增,跟朋赶会的随之而来。达城人口增加,食店、酒馆、茶社、旅栈、理发等行业蓬勃发展,供高享受的酒楼、餐厅、戏院应运而生。
东风广场
进城躲匪的杨xx,人称杨二太爷,讲求享受,在后街开设"三元馆",附设楼堂雅座,自书"光阴过客,歌舞留人"条幅,供应时鲜美味。当时将鳝鱼看成"异物",伤生者"缺德",餐馆禁忌,烹食者属"泼赖"。三元馆标新立异,大胆供应。从此鳝鱼列人美味佳肴。杨二太爷由重庆聘来名厨张吉祥,此人功底深,技术面广,是达县"烧烤席"的开拓者。如有人请他上门制宴,从不先议菜单,进屋看气候,仰就原材料制出可口佳肴。如他所说,要手艺适应原材料,决不使原材料适合手艺。其徒子徒孙均名厨。
老车坝
退役军官赖云武在新建的建筑物内,经营凤集茶楼,开达城西餐西点供应之先河。
后街还有周长喜、"四时春"两大包席馆。三次幸遇特大顾主:1918年靖国军周年纪念,首次伙同承办华实二百余桌。翌年龙占魁团长奉命赴巴州作战(打郑启和),混水摸鱼,返达后即遇刺,颜总司令以其沿途劫场之万余银,用于治丧,周长喜、"四时春"承包丧宴千桌,摆满几条大街,不分奠仪,均可戴孝入坐。稍后,花如茂团长,亦用巨额劫财,如法炮制,为乃兄花正湘办丧,事。如此罕见的场面,人称"国庆"、‘’国哀"。
以前的文华街,现在的“手机一条街”
所谓乐园,前颜德基参加川、云、贵三省有唐继尧、熊克武、王天培等在场的重庆会议时,颜的保镖花茂如扶持名优"么师弟"来渠河,适逢袍哥大爷王润堂,弄来戏班,将郑家祠一角改建"绥乐茶园",以龙养泉为管事兼收票,以么师弟为台柱,演出川戏,
凤凰头
贵族式的茶园兼戏园,每桌铺台布。盛花瓶,三方设座,留出视线。观众可以同时看戏、听唱、赏花、品茗、小餐,购票入园,结束了达城由庙会出钱,在河边搭台或在寺庙看坝坝戏的历史。每天演出之余,又是花天酒地,茶园即乐园。园东王大爷私邸,供局内人赌博吃喝,就便洽谈赎取绅士,或卖产赎身,堪称本城第二"衙门"。王乃其中铁腕人物。
巴山体育场(现中心广场)
持续的大量财源和生意兴隆,将本求利者,出卖劳动者,无不喜出望外。
著名的积累之家,苏广洋货业李氏兄弟、刘氏兄弟、杨少元、岑敬之、薛焕、梁志清、吕俸章、廖利生、杨炳营、卫直夫,是各行业主流,其次是餐食业、"四时萱"。建筑施工兼木商的邓时萱等。
凤凰山
以上又以苏广洋货业李和萱、李青山兄弟和刘月亭、刘节亭兄弟的发迹离奇,制帽工人李时萱靠手艺糊口,其弟,青山种田推副业船度日。光绪末年,渝商来达试销洋纱(机纺棉纱)不够理想,委弃李和萱家而去。李氏兄弟迅速打开销路,从此一帆风顺,由代销而经销,而扩大花色品种——煤油、德国颜料、洋钢针、江浙、川西纺织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集输入输出一体,宣统年间,已由"复兴恒"一家字号,扩展为"复兴正","复兴厚"三家。大家通称"李复兴"。民国元年,李复兴在渝之分号,一天之内便能在金融界为渠河运盐公司信贷押金20万两银。
凤凰山
割据之后,欧战方股,李复兴经营的输入品,又是黄金时代,1919年欧战普停,各大都市德国货告罄,普遍以色泽不鲜的土旋代替快靛(德国货),以滞涩的手磨针代替洋钢针。平时1厅(斤)快靛,换算稻谷400斤,此时换算稻谷500-600斤。正在价格高涨时,李复兴在废物中发现狮马牌快靛、洋钢针各一大挑,分别为100厅(斤)、10大包,等于稻谷50余万斤,可买日数十亩。凑巧的是:李复兴把快靛、洋钢针高价卖完,德国货源源而来。价格一落千丈。
通川桥 唐传志摄
刘月亭、刘节亭兄弟,与李复兴门户相对,原经营冷门行业——义顺和箱镜铺。李和萱取其忠厚、能干,投资200两银,并为其牵头,改营苏广洋货。三年之后散伙。刘家十余人的开支一同列入业务开销。货船过渡市,匪劫7000余银之外,不盘点不算帐,钱货互相推让,各分价值10000余银的田契一叠。这君子作风,是对当时的陋俗——"搭伙一句话。散伙一对蜡"(赌咒打官司)的对照。
通川桥 唐传志摄
既有得者,必有失者,新涌现的大批财主,和不计数的小财东,财源来自"老牌"富室。不管他们铿客与否,在军阀、悍匪的淫威和暴行面前,虽自挖窖藏,但又迅速落到暴发户手里。有田产而无现银的老财,一但被匪徒绑架,只有卖产赎身。前面提到的王大爷,与局内局外人穿针引线,先议身价,后议田价,一手包干。那么谁又敢于买田呢?答案是:暴发户常年不出城垣,不怕露富。此即空前的达城财富大转移。
塔坨 唐传志摄
在1919年,绥属联中学生发起组织外交后援会,反对国联瓜分中国,把青岛让给日本。六月x日,后援会除散发传单,街头讲演等宣传方式外,还举行示威游行,呼吁抵制日货。在游行队伍中,还有女师的学生参加。游行毕,在各个百货商店进行检查,不许销售日货。并在几条十字街口电线杆上,钉上"倭奴帽"(日本制造的硬草榴)警告购销日货的商人。
红旗大桥
那时市场上的米、粮、油、盐价格涨跌不大,上熟米每斗(老秤45斤)价一般不过一吊钱〔制钱一千文〕。市场交易有银锭、银元、辅币则用铜元和制钱。银锭大小分割多有不便,故交易常以银元为主。银元每枚库秤重七钱二分。在市场银元缺少时,交易时常作七钱三分,在乡间还有作七钱四分用的。
西街
工商业方面,当时达县虽由私家集资设立有缫丝、玻璃、火柴,织布等工厂,但为时不久而自行停闭,独织布业尚称发达。农村个体养蚕、缫丝户仍然很多。肠衣、猪鬃出口还算兴旺。至于一般农产品则价格低廉,而外来的苏广杂货,山珍海味,苏杭绸缎和盐、糖、香烟,价格昂贵、数量不多,还能畅销。有人对当时达县的商业情况编有这样的歌谣:"上水盐糖下水粮,白腊丝麻销湖广。山货药材牛羊皮,德昌洋行猪小肠。丝罗绸缎嘉定纺,洋油鱼蜡美孚行。双刀纸烟内有奖,施舍医药同德堂。千人翻身有指望,大家抽和(凑合)颜大王。"
西街
1920年农历二月x日,县城东门外住兴隆街商民周裁缝家晚间不慎失火,一夜间,沿河街道下至兴隆街水巷子起,向上延烧至会仙桥,下凉水井街,为百年来未有之大火灾。翌晨,才惊动了司令官颜德基,亲去现场观火并指挥士兵灭火。受灾居民损失惨重,极为愤恨,众议将周裁缝之地皮迫卖,其款经当局同意,托旅沪商人李炳珩在上海购水龙二架回达,交消防局保管使用。这是达县初次有水龙。因搬动不便不常使用,只官署于夏天泼水上房作退热用。
农贸市场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达县文史资料》、《达县志》、《达州市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1914年日绘最新中国分省图(改订版24图)》、《达县志》、达州发布,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五溪闻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