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数据封锁令引爆学术圈!中国力推国产期刊是“未雨绸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11:35 1

摘要:2025年4月4日,美国颇负盛名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旗下的SEER数据库正式宣告禁止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受关注国家”的机构用户访问其核心数据库,包括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如dbGaP)。此消息一经传出,便如疾风般在国内互联网领域迅速扩散开来。这一举

2025年4月4日,美国颇负盛名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旗下的SEER数据库正式宣告禁止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受关注国家”的机构用户访问其核心数据库,包括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如dbGaP)。此消息一经传出,便如疾风般在国内互联网领域迅速扩散开来。这一举措被视作西方对华科技围堵的又一记重拳,直接切断了中国部分生物医学研究的“数据氧气”。

为核实该消息的真实性,有网友决定亲自进行一番尝试:(系统会弹出“账户不存在”的提示信息)

当然,对此有网友表示:“难道不应该鼓励中国版数据库尽快公开向全球开放吗?

当前我们的确正在构建属于我们的数据库,例如国家生物信息中心(cncb)等,但Seer数据库的针对性封禁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对相当多人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影响。好消息是,目前TCGA、GEO和来自美国的多学科临床数据库MIMIC、NHANCE以及PubMed仍能正常使用。

几乎同一时间,我们的“战略性布局”也在悄悄进行,中国科技界正加速推进“高影响因子期刊降级”政策,并大力扶持国产SCI期刊。两种动向叠加,也引发网络上激烈争论:这是中国科研“去西方化”的战略突围,还是一场可能适得其反的行政干预?

打破“数据-论文-评价”的西方闭环
NIH的禁令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西方不仅垄断高端科研仪器和核心数据,还通过期刊影响因子(IF)体系掌握学术话语权。中国学者若想发表高分论文,不得不依赖欧美期刊,同时支付巨额版面费(据统计,2024年中国向Elsevier等出版商支付的费用超20亿元)。扶持国产期刊,本质是争夺科研产业链的“定价权”。防范“学术断供”风险
近年来,西方已多次将科技争端延伸至学术领域:华为学者被IEEE禁审、中国高校遭Scopus数据库剔除……若国际期刊进一步对中国学者设限,国产期刊将成为“备胎”转正的救命稻草。经费回流与学术自主
中国科研经费每年投入超3万亿元,但大量流向国际出版集团。国产期刊崛起可让部分资金内循环,反哺本土科研生态。例如《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已跻身全球生物学期刊前5%,证明中国期刊具备潜力。

目前中国SCI期刊仅占全球总数4%,且多数影响因子偏低。部分国产期刊为冲量降低审稿标准,甚至沦为“关系稿”温床。若强行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选择,可能催生“虚假繁荣”。

科研评价体系短期内难改“唯IF”倾向。学者为职业发展,仍会优先投稿国际顶刊。国产期刊需证明自身能提供同等学术影响力,而非仅靠政策加分。

NIH的封锁令再次证明:科研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中国扶持国产期刊的方向正确,但必须拒绝“大跃进”式思维。唯有以质量赢得市场,用开放对抗孤立,才能在这场学术话语权争夺战中走得更远。

来源:喜乐的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