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对女孩连捅7刀!网飞新剧一集封神,我一点不意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12:15 1

摘要:英国首相也公开推荐,希望这部剧能促使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和教师之间深入探讨相关话题…

最近,网飞的一部英剧在互联网上走红,引发热议。

英国已经决定,将在全英所有中学播放,并开发相关课程…

英国首相也公开推荐,希望这部剧能促使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和教师之间深入探讨相关话题…

而在我看来,不管你有没有孩子,这都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剧集。

《混沌少年时》

该剧的核心事件,是一起青少年犯罪。

13岁的男孩杰米,杀死了同校的一名女生凯蒂。

他们算不上朋友,更谈不上有深仇大恨。

杰米看上去瘦弱无助,没有暴力侵向,来自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完全不是刻板印象里杀人犯该有的样子。

他甚至让我想起,每天下班会在地铁车厢里遇到的那些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半大不小的初中生,戴着耳机,脸上没有表情,静静地刷着手机…

这么一个看上去普通的男孩,为什么转眼成了魔鬼?

也许看完整部剧,你都没法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正如现实中很多悲剧,往往是多因素的触发…

而这个故事也更像一部纪录片,没有所谓的反转和结局…

但它却像一记重拳,砸向每一个观众的心脏。

《混沌少年时》最直观的冲击来自技术。

四集剧情,每集60分钟一镜到底。

导演用这种近乎“自虐”的手法,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无法逃离的噩梦。

比如第一集,13岁男孩杰米被警察从家中带走,镜头从混乱的卧室一路跟到警车、警局,全程没有剪辑,连演员的微表情都被无限放大。

看之前,我并不知道英国警察局的办案流程是怎样的,所以当看到这集把逮捕、拘留、联系律师、笔录等流程,如此事无巨细地呈现在眼前,太真切了,真·沉浸式体验入狱。

当警察举着枪破门而入,我会像这对父母一样紧张害怕。

看到杰米在床上一脸无辜,吓尿了裤子,我也会跟这个父亲一样,觉得一定是哪里弄错了…

到了警察局,一个个流程走下来:警官询问孩子有无健康问题,需不需要指定律师,然后验身、抽血、采指纹,见律师,录口供…

这些流程琐碎、繁杂,让人感觉窒息和无助。

终于,父亲等到一个四下无人的机会,问出了所有观众都想问的问题:你到底杀没杀人?

儿子回答:没有。

此时,我们似乎都替父亲松了口气…

但打脸来得太快了,审讯开始十分钟后,警察直接甩出了监控录像拍摄的画面:

杰米和凯蒂在停车场发生争执,她推了他一下,他追上她,拿刀刺进了她的胸膛,一下,两下,三下…

铁证如山。

谁制造了杰米这个少年犯?

接下来的三集,都在试图探究这场悲剧深层的原因。

这其中被大多数网友提及的,就是“有毒的男子气概”。

性别议题,无疑是当下社会关注度最高的。

事实上,杰米和凯蒂在现实中并无太多接触,他们最多的交集,是在Instagram这款社交软件上。

网络是校园的延伸,但更像校园之外残酷的战场。

天天打照面的同学不见得聊天,但在网上,男生女生身处不同的阵营,常常对骂。

女生们加入“真理社团”,也就是女人不需要也不在乎男人的团体。男生则普遍厌女,双方大搞性别对立。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剧中一再提起的incel的概念,中文翻译叫非自愿独身者。

这起源于90年代互联网,最初指因外貌、性格、经济条件等原因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群体。

但随着互联网性别对立的激化,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一套包含性别仇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体系,甚至与极端暴力事件关联。

Incel认为,社会中20%的“阿尔法男性”(高颜值、高社会地位)占据了80%的性资源,而普通男性则被边缘化。

这个观点,给有着成熟思维的成年人看,漏洞太明显了:

所谓的“二八法则”根本没有任何数据支持,也错误地把女性想象得无比虚荣,择偶只看脸和钱,更把男性单身的原因归咎为遭遇了不公,被迫害…

这不仅是物化女性,更是工具化全人类。

但对于还没有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这些理论够新奇,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又切中内心痛点,太有吸引力了。

杰米和他的朋友,在学校里常常被霸凌,原因多种多样:家里穷,学习不够好,长得不够出众,不擅长体育运动…

在学校里受尽屈辱的杰米,没有能力反抗更强的男同学,最终选择挥刀向更弱者:凯蒂。

凯蒂最近也被霸凌了,因为她曾把自己的半身裸照发给心仪的男同学(很难不怀疑是男孩要求),结果被对方传得全校皆知,遭到各种荡妇羞辱。

在杰米眼中,凯蒂和自己一样惨,她不再是高攀不起的女孩,尽管他并不喜欢她,但还是想跟她约会。他觉得,她没有理由拒绝。

只是,凯蒂回复他:我还没惨到那个地步。

随后,她在网上发表评论,讽刺杰米是incel,一辈子找不到女朋友。

杰米试图当面澄清“我不是”,凯蒂回复:好的吧。

这彻底激怒了杰米…

于是,悲剧发生了。

这个故事让我难过的是,13岁,原本是男女生彼此好奇,情窦初开的年纪,本应有一些美好的故事发生…

但在这个故事里,一个13岁的男孩如此精准地将女生当作猎物,算计着女孩的价值,自以为是地衡量彼此的地位,他已经被网上的极端言论蛊惑到这个地步…

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知道青春期的特殊性。

因为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因为荷尔蒙的影响,很难作理性思考,情绪容易失控,也会表现出偏激、冷漠。

身体已经长大,有了力量,因此情绪上头时会做出非常过激、甚至残忍的举动,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死亡为何物…

特别是拥有更多力量的男孩,更加危险。

我们都知道这个现实,却没能及时干预,直到矛盾升级,暴力发生…成年人对孩子的世界竟然一无所知。

这一定是成年人的问题,是不合格的大人,创造了孩子犯罪的土壤。

我特别喜欢《混沌少年时》的原因,是它努力呈现了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归因。

很多网友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是:都是“有毒的男子气概”的错。但我觉得这部剧要说的不仅仅性别议题…

它更像是一个当代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你找不到背后有哪一个成年人要为此负责,但出场的每一个人都逃不了干系,他们有意无意地助推了一场谋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才是最深的悲凉。

比如家庭。杰米有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爸爸,希望自己更“爷们儿”一些,当杰米踢球表现不佳时,爸爸流露过失望的眼神…

杰米因此感到自卑,与父亲产生了隔阂。

试想如果他在学校遭遇霸凌的事,能够向家人倾诉,得到开解,是否就能阻止悲剧发生?

但对这个爸爸,我又不忍心苛责。

他是被父亲打大的,于是他发誓,绝不对孩子动手。

他性格里的暴躁来自原生家庭,但他也已经在努力摆脱这些影响。

面对这次重大的家庭变故,他极大程度上保持了冷静,而当控制不住情绪说脏话时,他会对妻子说“对不起”。

他的底色是善良的,是有自我要求的,对受害的女孩有深深的同情和歉意。

我认为他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跟不上时代,以为把孩子关在家里,他就做不了什么坏事,殊不知网络世界可以把孩子带到任何地方…

其次是,活得太粗糙,没有能力和孩子好好沟通,对孩子的敏感视而不见…

但他身处蓝领阶层,这些要求是不是又太苛刻了?

现在的社会,孩子一有问题,大家习惯性地指责家长…

但我必须要说,这个时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家长很多时候已经不堪重负。他们要跟短视频作战,跟游戏作战,跟沉重的学业负担作战…

事实上,何止是父母,整部剧里的成年人在面对孩子时,都呈现出手足无措、无能为力的状态。

警察在学校里调查,被耍得团团转,完全没有头绪…

心理分析师在男孩爆发出力量的那一刻,内心极度慌张…

老师毫无课堂掌控力,管不住学生,任凭学生不停地插嘴打断,学猪叫羞辱其他同学…

当学生情绪失控打架,围观者全在拍视频,老师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当学生伤心难过,老师也给不了任何安慰。

为什么老师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

我们忍不住想,是不是越来越讲平等尊重的校园,给了孩子过多的自由,是不是学校越来越怕学生抑郁、自杀,变得不敢管,不想管…

学校教育的弱势,放任了霸凌和犯罪,促成了这群漠视生命的恶魔。

但这能完全怪老师吗?

学生群体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防备老师。

过去,家庭和学校构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现在,多了互联网。

孩子和成人,仿佛活在了不同的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做了一期关于青春期的选题,里面讲到的现象触目惊心。

比如有人说,上学可以自动切换“人机”模式,除了上课回答问题,几乎不主动说话。

比如同学中流行“养班主任”的游戏,班主任要是骂你,那就当是宠物在叫,写作业,就当是给他/她喂食,不要和他/她对抗、生气。

比如,疫情已经结束很久了,但是每个班里都还有学生把口罩“焊”在脸上,有人甚至在家里都不摘口罩。

原来,大城市年轻人的“原子化”现象,已经进入了校园。

过去的我们,在青春期交到了知心的朋友,共同应对学业压力,一同成长,其中一些甚至是一辈子的友谊。

现在有很多孩子,放弃了在校园里建立实感的人际关系,转而从虚拟的网络寻找感情代偿。起码在互联网上,没有人在意你的学习成绩…

在成年人无法踏足的虚拟空间里,青少年获得了掌握生活的自主和被认可的满足。

然而,网上交友风险重重。

比如认同焦虑。别人不给你点赞了,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受欢迎?别人在评论里骂你,可以比现实中更恶毒。社交媒体上的喜欢和讨厌,似乎比现实更残酷。

比如,网上的交流远不如现实世界来得真实可靠,网上友谊最终只能停留在浅层。

更不用说,在互联网上孩子们更容易接触到色情信息、极端言论…

过去,青春期是融入社会的预备营,青少年最大的压力是同龄人。现在,他们没有了缓冲,需要直面全世界,还是更冰冷的虚拟世界。

因为互联网,他们比以往几代人都要更早地融入社会,而他们的身心并没有准备好。

随着《混沌少年时》的大热,英国中小学将为男生开设反厌女课程,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应对网络传播的性别歧视内容,并学会处理复杂情绪。

这当然是很积极的举措,有总比没有好。

但我更悲观,忍不住想,真的有用吗?

这远不止是性别对立的问题,性别问题是这个巨大困境的冰山一角,一个最薄弱最容易被看到的一角…

是众多社会问题,最终选择了一个最弱小的女性,在她的身上集中爆发。

我们可能更要追问的是:

我们如何教育孩子?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要如何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如何教孩子甄别信息,不被蛊惑煽动?

我们要怎样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讲述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纷争,是非对错?或许我们自己还都看不清楚…

我们要怎样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价值感?

每一个时代有它不同的难题,犯罪不是终点,而是问题的开始。

我们是否正在制造更多“杰米”?

这部剧没有答案,但它至少撕开了那道裂缝,让光照了进来。

来源:拾文姑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