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此句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写的昆曲《牡丹亭》中“惊梦”一折。在西府海棠盛放的时节,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了“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览汇聚了来自国内外众多重要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展品,来故宫踏春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此句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写的昆曲《牡丹亭》中“惊梦”一折。在西府海棠盛放的时节,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了“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览汇聚了来自国内外众多重要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展品,来故宫踏春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文人雅园,成就无数精彩书画
展览以“园林雅事”为叙事焦点,因此定名为“乐林泉”。这三个字取自乾隆在李世倬所作《皋涂精舍图》轴上方诗塘中的亲笔题字。“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诗意性概括,而将自己置身于林泉时的心情总结为一个“乐”,并由此对栖居生活展开了千年的追求。
清 李世倬《皋涂精舍图》轴
摄影|王建南
“乐林泉”这个概念的产生与浙江绍兴西郊的兰亭景区息息相关。曾经越王的兰渚之地,曲水蜿蜒,那场1600余年前的兰亭雅集,在中国文人心中投下永恒的涟漪。
因此,第一件展品是原清宫收藏的纸本墨拓行书《兰亭八柱帖册》。传闻东晋王羲之手书《兰亭序》被唐太宗殉葬昭陵,世人从此不见真迹。然其化身为千万传本,因后人追摹而广播天下。传本分墨迹本和拓本两大类,墨迹本不易保存,且数量极为有限,于是刻石(木)捶拓的刻本法帖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传承的主流。
清《兰亭八柱帖册》第三册 纸本墨拓
摄影|王建南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皆仰慕王羲之书法,不仅到访绍兴古兰亭,还在皇家园林中建造了流杯亭。雍正建在圆明园中的亭子后经乾隆改造,于亭之八根石柱分别摹刻《兰亭》八种,传拓装裱为八册,即《兰亭八柱帖》册。咸丰朝时,圆明园被焚,兰亭八柱幸未被毁,今存北京中山公园。
晚明董其昌所临《兰亭诗卷》接随其后。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雅集,文人雅士作诗多首,合称“兰亭诗”,名传千古。唐朝柳公权书录兰亭诗于长卷之上,董其昌64岁时复临得此卷。本卷原被分割为两卷,陆续归入清内府后合裱,后刻入兰亭八柱。晋人的诗句,唐人的抄录,明人的临写,清人的复拓,这一条清晰的文脉传承千年。
有书法必有图绘,历代艺术家所创作的《兰亭雅集图》蔚为大观,展览挑选了晚明画家苏州人尤求的《修禊图》长卷,将想象中的东晋文士们曲水流觞、互为唱和的情景以高超的白描手法展现出来。尤求以线条见长,其笔法婉转而富于弹性,人物刻画洒脱。
明代 尤求 《修禊图卷》局部
摄影|王建南
众所周知,绘画史上的白描圣手为北宋的李公麟,他开创了“西园雅集图”这一题材,历代画家又有无数跟进。明末人物画大师陈洪绶于1652年绘制的《西园雅集图》从李公麟的白描手法拓展而来,结合自己的夸张变形手法,再加入浅淡的设色,成为这一类雅集图中的典范之作。可惜,此时的陈洪绶已病入膏肓,只完成了画稿,设色不及五分之一便撒手人寰。70多年后,清代中期的画家华嵒有幸见到此未竟之杰作,遂补笔完成。
明 陈洪绶 清 华嵒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
摄影|王建南
西园雅集源自宋人对兰亭雅集的追慕。北宋时期的苏轼、李公麟、黄庭坚、米芾等人常在驸马都尉王诜于汴京城中的宅邸“西园”聚会,其间烹茶煮酒,写字画画,谈佛论道,吟咏酬唱,好不快活。传为由米芾所作《西园雅集图记》的结尾写道:“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这一由宋人创意的题材与晋人的兰亭雅集一道,成为文人生活的理想典范,被后人反复描摹。《临米芾西园雅集图记》为乾隆朝的重要词臣梁诗正所书,通篇笔法细挺,结体瘦劲,章法舒朗。乾隆帝在卷前题写了引首“亦足仿佛”,他本人也有临绘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留存。
宋人创造了自己雅集模式,元代文人怎能落后。西雁翅楼第一展厅中摆放的造云石便是铁证。此石系灵璧石,取《水经注》中“造云璧立”句命名,“造云”二字刻于石额间,为元末书法家杨维桢手笔。
造云石之所以出名,皆因“玉山雅集”。它的开创者是江苏昆山人顾瑛。他以江浙巨富的身份,投入大半生的精力从事雅集活动。元至正八年(1348年),顾瑛在昆山借山势造园。因昆山出昆石,昆石如玉,故得名“玉山草堂”。顾瑛发起“玉山雅集”,其活动时间长达33年,举行雅集182次之多。参加者几乎囊括了元代后期江南所有的知名人士,如王冕、柯九思、黄公望、杨维桢、倪瓒等等,都曾是玉山草堂的座上宾。
造云石
摄影|王建南
玉山草堂毁于元明更迭的战乱之中。今人只能从这块遗存的造云石题刻上,遥想当年的雅集盛况。石上共有八处题刻,记述了1350年秋以赏石为主题的玉山雅集盛事及明代流传经历,现陈设于紫禁城内抚辰殿后惠风亭西北隅。
握住雅集接力棒的是明代中期的苏州文人圈。绢本设色的《东园图卷》为61岁的文徵明所绘。图中出现的东园是明代南京重要的私家园林。该园本为明太祖赐开国功臣徐达宅邸旁的一处小园,明中期由其后裔翻新扩建,因与当时另一座名园“瞻园”东西相望,故称“东园”。本图款署“嘉靖庚寅秋,徵明制”,引首为明代书法家徐霖书“东园雅集”。
明 文徵明《东园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摄影|王建南
至清代,雅集繁盛,但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大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想象出来的那座大观园。在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中,他以天才的文笔,生动地演绎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结社吟诗、贾母与众人参加螃蟹宴、黛玉在诗酒文会上夺魁等各色雅集情景。展厅中以一件尺幅巨大的清代佚名纸本设色《大观园图》加以再现。
清 佚名 《大观园图卷》局部 纸本设色
摄影|王建南
第三展厅出现了两幅来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睡莲》,为大名鼎鼎的莫奈所绘,引来观众驻足拍照。1893年,莫奈开始进一步改造距巴黎40公里的吉维尼小镇上的家。他将一片沼泽地改造成池塘,其上修建了一座日式木桥,漆成绿色。他在园中遍植本土与异域植物,紫藤垂坠拱桥,静谧的水面上盛开着睡莲,垂柳和鸢尾掩映池畔,这些景致成为他后半生创作的核心主题,展现了他对光影、色彩独特理解,并以此探索水下倒影变幻莫测的色彩及由此产生的深邃空间。
法国 克劳德·莫奈《睡莲》1906年
摄影|王建南
诞生一系列迷人睡莲图的莫奈花园,是这位印象派大师留给后人的另一件珍宝。他穷尽后半生中的30年时光,自造了这座园林。他在此画画、散步、会友、发呆,也在此告别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19世纪末的莫奈与15世纪明代苏州城里的那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们,保有同样的生活状态与情致。
法国 克劳德·莫奈《睡莲池》1900年
摄影|王建南
配合雅集主题的各种文物被策展人安排在这些书画作品的附近展出,并特制了一条曲形的展台,以营造曲水流觞的意境。
皇家园林,精致贵气集于一堂
宫墙外的文人雅集如此热闹,招来宫墙内帝王羡慕的目光。第二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重要书画作品,从不同角度刻画出皇家借园林拓展的雅致生活气氛。
宋徽宗的绢本设色《祥龙石图》极少露面,此次展览露面也只有一个月的展期。卷首立有一块扭曲的太湖石,画家以墨笔层层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极可能是写生之作。此石宛如一条扭动身姿的蛟龙,其形貌符合古人赏评奇石的五个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部靠右,有楷书“祥龙”二字隐现。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有专家认为是瑞香、黄杨和石菖蒲。
北宋 赵佶 祥龙石图卷(全卷)绢本
宋徽宗迷信道教,重视各种祥瑞征兆的出现,均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他还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手段努力营造这种气氛,并告知天下,以安抚民心,塑造自我形象。他的《瑞鹤图》便是最突出的一例,与《祥龙石图》可谓珠联璧合。难怪他图绘奇石异草,并在题跋中赞之“挺然为瑞”。
民间都知道徽宗特别迷恋太湖石,这在《水浒传》中多有体现。这位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为了加大采运力度,特设苏杭应奉局,专门在太湖周围开挖湖石。由于上面催得急,监工们也顾不上石工们因长期浸泡水里挖石而导致的肢体皮肤溃烂惨状,运送巨石的过程更是劳民伤财。
根据当时的记录,徽宗会根据一些湖石的形状封其为“盘固侯”“蹲螭坐狮”“金鳌玉龟”等吉祥名号,画中的“祥龙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块。在灌满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绘画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具有某种政治上的寓意。
《祥龙石图》被大多数专家鉴定为宋徽宗的真迹。除了图,左侧还有他大段的瘦金书诗题,并落款“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画押及朱印“御书”和双龙御玺。
如果说《祥龙石图》折射出御花园中华贵精致的一角,《万松金阙图》则展现了皇家园林在纵览之下的气派。此图为南宋皇族画家赵伯骕所绘绢本设色青绿山水。尽管该图无作者款印,但后纸有元代艺坛领军人物赵孟頫跋,称之为赵伯骕真笔。图画临安(今杭州)的万松岭一带,西起湖岸,东抵江干。南宋时,这里曾是皇城根,古道浓荫。《万松金阙图》的出现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由北方雄浑的山川移至江南的青山绿水。
南宋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卷(全卷) 绢本
起伏层叠的峰冈构成了画面主体,或远或近,或平或险,皆郁郁葱葱。开卷海天杳渺,月明霞青,高松数株挺拔而立,群鹤翔集。坡岸延伸至海中的礁石嶙峋黝
黑,海浪平静起伏。坡岸上绿草成茵,绕过松树后的一片桃林,几处“金阙”建筑露出顶部。再往下是三株大松树,其后有一行白鹭冲天而起,几只山鹊则飞鸣桥头。此卷最突出的技法在于松树与山峦表现形式,以色点统合调度。
清代的大收藏家安岐曾评此技法为:“万松用浅绿横扫,又以横竖苔点积成山头云气,复加花青,运墨点染以分远近明晦,其法大似北苑、元晖一派。山坳曲径以泥金渲晕,更为新奇。”说其山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是“米家点”的色彩巧用。其气韵若五代的董源,一派江南。画中多处使用的泥金,与卷首的云霞和平静的海浪,构成一种大气象,既贵气,又堂皇。
异域园景,截然不同的审美思路
本展中,与中国园林艺术构成对话的一大重点是欧洲古典园林,其中又以法国的宫廷园林展示为核心。来自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油画和雕塑及摆件组成了这一展陈序列,尤为突出。
布面油画《从军械广场鸟瞰凡尔赛宫》的时代背景是17世纪的路易十四正处于权势顶峰,其“太阳王”形象在建筑、园林、艺术与仪式的交相辉映中被无限放大。凡尔赛宫更成为他的恢弘舞台,其建筑轴线就像画中描绘的那样,向花园边缘乃至王国最遥远的角落辐射,象征着他的影响力。
法式园林的布置处处有古希腊的影子。《恩克拉多斯丛林园》中心绘有一个大喷泉,其上躺坐的人物为希腊神话中泰坦神族的恩克拉多斯。相传他在与宙斯及奥林匹斯众神的战斗中落败,身体被压于岩石之下,挣扎不休。此座喷泉以此为设计灵感。恩克拉多斯塑像口中喷涌的水柱高达23米,象征着不灭的反抗之心,在凡尔赛宫的音乐喷泉表演期间尤为引人注目。
《恩克拉多斯丛林园》 佚名 法国 布面油画
摄影|王建南
《水剧场》绘于18世纪上半叶,图中的园林设置可见古希腊露天剧场的影响。在水剧场丛林园内,下部是广场,通过台阶将场地分为供观众就座的圆形剧场和供演员表演的舞台,规整巧妙的自然景观仿佛舞台布景。上部是呈放射状的三条林荫道,三条阶梯形的跌水也呈三岔式分布,其上饰有喷泉。这样,富有韵律感的流水声与舞台表演相映成趣。
《水剧场》佚名 法国 布面油画
摄影|王建南
《沼泽丛林园》所描绘的园区是凡尔赛宫早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景模仿自然池塘,中央矗立着一株由青铜与锡打造的大树雕塑,树枝末端喷涌的水柱宛如繁茂的枝叶垂落池中。两侧的芦苇丛中也有水柱喷出,与自然树篱和大树雕塑相互辉映,水声潺潺,营造出舞台般的梦幻景观。
《沼泽丛林园》佚名 法国 布面 油画镶木板
摄影|王建南
毫无疑问,本展立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同时兼顾全球园林文化,力图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园林艺术对话。
人类始于大自然,经过上万年的努力,最终把自己圈养在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各式各样的公立公园和私人庭院,成为提醒人类不要脱离大自然母体的重要场域。古今中外的那些优秀的造园家,竭尽才华,用尽心力,为人们营造了一座座园林。它们有许多因战乱而遭毁灭,也有许多被挪用,被废弃,被遗忘,然而,仍有大量的园林被保存下来,成为人类向往栖居生活的心灵窗口与通往大自然的驿站。
文|王建南
编辑|史祎
本文刊发于2025年4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来源:北青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