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以来,有关胡道南冤案的几篇文章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不少读者意犹未尽,相继提出了一些问题与疑惑,希能给予深入解析。笔者在感谢之余,特地多方查证了相关档案史料,形成此文以飨读者。
潮新闻客户端 韩李敏
去年以来,有关胡道南冤案的几篇文章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不少读者意犹未尽,相继提出了一些问题与疑惑,希能给予深入解析。笔者在感谢之余,特地多方查证了相关档案史料,形成此文以飨读者。
贵福有没有找胡道南做过调查
绍兴太守贵福确实曾向胡道南做过调查,对此,胡道南在《致神州日报馆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前月杪,贵府面询赵洪富为何许人,近在大通学堂否?并询大通学堂历史。走答以赵处州人,上年为大通学堂司帐,与吕凤樵为同乡,吕与竺配先(嵊人)皆在大通学堂发起人之列等语。”
这段文字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调查询问的时间是“前月杪”。胡道南《致神州日报馆书》是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写的,这里的“前月杪”是指的农历五月末;秋瑾是农历六月初四被捕的,故贵福询问胡道南的时间,距秋瑾被捕至少相隔有四五天。
第二:贵福主要打听两问题:一是问赵洪富是什么样的人,最近是否在大通学堂?二是了解大通学堂的历史。
第三:胡道南给予的回答是:赵洪富是处州(丽水)人,去年是大通学堂的账房先生,与吕凤樵是老乡,吕凤樵与竺配先(即竺绍康)都是大通学堂的发起人。这是众所周知的。
可见胡道南的答复,没有涉及任何告密的内容。
贵福的调查是受浙江巡抚张曾敭的指示开展的。张曾敭辞职后移交给陆军部的档案(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卷宗名为《浙江办理女匪秋瑾全案》),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张曾敭收到金华府的电报:
“武义获匪聂李唐供出党匪甚众,内有赵洪富,缙云人,在绍城体育学堂司帐,勾结大通学堂党羽,希图接应起事,请电饬密拿。”(张曾敭档案)
张曾敭根据金华府的报告,立即函饬贵福,要求捉拿赵洪富:
“径密启者:本月二十七日据金华嵩守电称,武义获匪聂李唐等供出匪党甚众,内有赵洪富,缙云人,在绍兴体育学堂司帐,勾结大通学堂党羽,希图接应起事,请电饬密查。等语。查现在各处党匪蠢动,该郡无论何项学堂,但查有缙云赵洪富其人,立即密拿拘禁,电禀候夺。”(张曾敭档案)
贵福收到张曾敭的密函,即开展调查,了解赵洪富与大通学堂的事。所以,贵福的调查,从调查的时间节点和调查的内容上,与胡道南的《致神州日报馆书》是完全相吻合的,说明胡道南《致神州日报馆书》写的内容是真实的。
贵福除了找胡道南了解情况外,还找了其他许多人打听消息。
直到农历六月初三,当贵福与山阴县令李钟岳一起调查的时候,突然得到秋瑾等人将于六月十日左右起事的消息:
“一面督同卑职、钟岳等严密访查,得悉卑山邑所辖之城内大通学堂附设体育会,有女教员革命党秋瑾与竺绍康、王金发、吕凤樵等谋为不轨,有六月初十边起事之说。竺绍康即酌仙(配先),系嵊县平阳党首领,党羽万余人,近已往嵊,纠约来郡,等情。卑府查确后,因郡城兵力薄弱,未敢轻率往拿,致有疏失。当经饬令卑职等妥为布置,严密防守。一面即自不动声色,星夜晋省,禀奉宪台拨兵下郡搜拿。当蒙许以刻夜派队前来,卑府当即回郡。”(张曾敭档案《节录绍兴府督同山阴、会稽二县印禀》)
由上可知,贵福是在六月初三与李钟岳一起调查中获得的革命党将起事的信息,由于听说革命党有万余人,他自忖绍兴的兵力太薄弱了,连夜赶到杭州请兵。在得到巡抚张曾敭的肯定答复后,又当夜回到绍兴。
这是贵福给张曾敭的报告中写的内容,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当时确实有人给贵福提供了有关“起事”的信息,导致贵福受到惊吓,连夜赶赴杭州请兵。但这个提供信息的人是谁,贵福在报告中没有提及,只在杭州请兵时,向巡抚张曾敭说是“绍绅”,但这个“绍绅”与《神州日报》等谣传的绍兴学界的胡道南、袁翼等,肯定不是一回事。
《神州日报》上发布假电报的人是谁
1907年7月28日,《神州日报》刊登了题为《绍郡官绅告密诬杀之铁证》的文章,向社会首次发布了所谓贵福致张曾敭的密电,要求将秋瑾立即正法。在该电报中,开宗名义第一句就是“前据胡道南等面称”,将秋瑾的被捕与胡道南的告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证实该报曾得出“秋瑾之死,不死于侦探,而死于告密”的结论。
《神州日报》刊登《绍郡官绅告密诬杀之铁证》的文章,其作者署名为“讱”。
“讱”是何人?清末著名报人王钟麒也。
王钟麒是清末著名的报人和小说家及评论家,安徽歙县人,生于1880年,1913年因病去世。王钟麒原是上海《申报》的主笔,1907年4月,于右任创刊《神州日报》,将其作为同盟会在上海的舆论主阵地,并将王钟麒召其麾下,成为《神州日报》馆的主笔。不仅《神州日报》的创刊词出自王钟麒的笔下,他在1907年4月15日至5月22日以“庸”为笔名发表的长篇社论《中国前途之问题》,在《神州日报》上6天连载,成为该报创刊初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论说文章。
王钟麒生前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而且大部分用笔名发表。据邓百意先生考证,王钟麒使用过的笔名至少有28个,“讱”是其在《神州日报》用过的笔名之一。1907年8-9月,王钟麒以“讱”为笔名,发表了社会小说《魑魅镜》,在该小说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旡生生闻之,忧沈沈而袭心,乃摭拾所闻,缀为短篇小说,名曰《魑魅镜》。”由于“旡生”是王钟麒的字,“旡生生”也是他常用的一个笔名。所以,“讱”是王钟麒在《神州日报》所用的一个笔名,是毫无疑问的。
胡道南为何会成为众矢之的
王钟麒在《神州日报》写了一些有关秋瑾的文章,包括称胡道南告密的文章,都是与《神州日报》的办刊宗旨相一致的。因为,该报是同盟会革命党人的重要宣传阵地,在秋瑾案发生以后,革命党人当然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导引舆论,向政府施加压力。持续营造声势,刨根究底,凡是一切伤害秋瑾、不利于秋案的人和事,自然都成为革命党人攻击的对象。
秋案发生后,绍兴府清党抓人,社会一片混乱,人心惶惶。在此情况下,胡道南等一批“开明绅士”纷纷站出来,向政府建言请愿,担保徐锡麟的父亲等人出狱,助力恢复社会秩序,各个学校重新开学,商店重新开门营业。“开明绅士”的这些举动,革命党人当然是无法接受的。认为这些“开明绅士”不但不为秋瑾说话,伸张正义,反而帮政府的忙,为政府补台维稳。所以,“开明绅士”成为革命党人的攻击对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人问:绍兴的绅士有这么多,一开始还说是袁翼(袁涤庵)、胡道南(胡锺生)、徐某某等三人告密,后来又为什么把屎盆子单扣在胡道南的头上?
这与胡道南的《致神州日报馆书》分不开的。正当深挖秋案内幕,急于找出告密者之时,王钟麒收到胡道南的《致神州日报馆书》,他不但不予以刊登,反而利用了从信中获得的重要信息,即胡道南自己承认贵福找他谈过话的事实。所以,他确信,在三个怀疑对象中,至少胡道南是唯一被抓到辫子的人。
浙江绍兴,秋瑾故居位于和畅堂35号,内有生活陈设,巾帼英雄秋瑾生平事迹展。视觉中国。
伪造政府公文,为什么不会被追究
清代对于公文书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发现伪造政府公文的行为,轻则打板子,重则发配到边疆去充军。
王钟麒伪造政府公文,为什么不会被追究呢?
其实《神州日报》早就想好对策,就怕你不往里面钻了。
《神州日报》设置有专门的政府公文专栏,刊登政府公开的相关文件。但是,贵福致张曾敭的电报,原本就是密件,所以也不在政府公开的相关信息之内。《神州日报》自然也没有把它放在政府公文的专栏中加以发表。而是变换手法,将它放在《神州日报》的“论说栏”中刊出。
《神州日报》“论说栏”是王钟麒亲自主持的栏目,该栏目是专门刊登评论性文章的。文章的标题也是《绍郡官绅告密诬杀之铁证》,标标准准的政论文的标题。文章的内容布局中,前面有一大段文字,是介绍作者获得的重要信息表明秋案是告密所致,中间段落是作者收到的“贵福致张曾敭”密电全文,最后再加大段的评论。所以,凭此文章说其伪造政府公文,很难定谳。至于其他报刊在转载时,将该评论文章斩头去尾,只截取中间的所谓“密电”,另加标题予以发表,这与王钟麒就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也正是王钟麒巧妙规避的高明之处。
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对于王钟麒的这篇文章,一般的史书都没有收录,唯有他在评论中发布的这份假电报,则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研究秋案和胡道南的重要史料凭证。可见真实的权威档案之重要,研究为文务必严谨,审慎考辨真假档案,探究隐藏的历史真相。
鲁迅的疏忽,造成长时间的张冠李戴
鲁迅先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杂文,叫《论“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曾被收入我们的教科书,几乎老老小小都读过。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秋瑾女士,就是死于告密的,……革命一起,她的故乡就到了一个都督,——等于现在之所谓督军,——也是她的同志:王金发。他捉住了杀害她的谋主,调集了告密的案卷,要为她报仇。然而终于将那谋主释放了,据说是因为已经成了民国,大家不应该再修旧怨罢。但等到二次革命失败后,王金发却被袁世凯的走狗枪决了,与有力的是他所释放的杀过秋瑾的谋主。”
由于秋案的告密者一直流传以胡道南为代表,所以,过去的书中,均注释此文中所谓的“谋主”就是胡道南。
胡道南早在1910年就被革命党人给暗杀了。鲁迅先生杂文中所说的“谋主”,实际是章介眉。鲁迅先生一时疏忽,把胡道南与章介眉给搞混了。
章介眉是绍兴师爷,曾担任浙江巡抚增韫的幕僚。增韫是在1908年接替张曾敭出任浙江巡抚的。章介眉既没有担任过张曾敭的幕僚,也没有参与过秋案,所以与秋瑾告密案是不沾边的。
章介眉在担任浙江巡抚增韫的幕僚期间,干了一件诋毁秋瑾的事,就是竭力怂恿掘毁西湖边秋瑾的墓。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王金发任绍兴都督,以“贪污纳贿、平毁秋墓等罪”逮捕了章介眉。据当时知情者回忆,“王金发曾派兵把章介眉押到轩亭口示众,他头上套着一个铅套,哭丧着脸,不敢抬头,围观的群众对他怒目而视,嗤之以弃。”王金发逮捕章介眉,并调集案卷,邀集证人,打算举行军法会审,替秋瑾烈士报仇。
谁料当时的革命党首领陈其美等人得知王金发要杀章介眉之事,不但发电报加以阻止,还派特使赶到绍兴,敦促王金发放人。最终王金发派了十六人的卫队,将章介眉护送回家。
后来,章介眉投靠袁世凯,当上了总统府的机要秘书。1915年,章介眉假借袁世凯的名义,发电给浙江都督朱瑞,杀害了王金发。
为此,鲁迅对王金发没有痛打落水狗深感惋惜,写此杂文教育大家,必须引以为鉴。但由于一时疏忽,把这个“谋主”(章介眉)混淆成胡道南,其实是张冠李戴了。受此影响,胡道南是秋案中的告密者已成为固化的标签,深深印入许多人的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韩李敏,知名档案工作者。浙江省档案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有《出现在国家名片上的档案赝品》《揭开专案组档案的神秘面纱》《档案的真实不代表历史的真实》《明朝最后一个皇太子的落难纪实》等作品。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