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7天,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列型号为“25G”的普速列车脱胎换骨,化身为流动的“文化会客厅”。这场列车改造工程,总工期比同类旅游列车改造平均周期缩短了100余天,刷新了改造的速度,为交旅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极目新闻记者 韩婷 高东起
2025年4月10日,“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正式鸣笛启程!
57天,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列型号为“25G”的普速列车脱胎换骨,化身为流动的“文化会客厅”。这场列车改造工程,总工期比同类旅游列车改造平均周期缩短了100余天,刷新了改造的速度,为交旅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千余名技术骨干与80余家供应商组成突击队,用5300项精密作业拼出“中国速度”。每一个优化方案、每一处工艺革新的背后,都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信念坚守。当“好客山东•齐鲁1号”如期亮相时,这列承载着齐风鲁韵的列车,已然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精神的流动丰碑。
这是一次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车厢内,丰富的文化、艺术、非遗、旅游、文物等元素被搬上车厢进行氛围营造,并播放山东省和沿线城市文旅、艺术、非遗等精选视频宣传片,塑造文旅新空间。这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升级,更是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当高铁时代呼啸而来,“齐鲁1号”用独具匠心的慢行美学,构建起可触可感的移动文化空间,让“诗与远方”真正驶入百姓生活。
这更是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从“运输工具”到“文旅载体”的转变,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围路径。山东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打破行业边界,让铁路资源与文化IP产生化学反应,开创了“交通+文旅+科技”的产业新生态。这种创新实践,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更培育出文旅消费新场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正如列车穿行于山海之间,这种跨界融合的发展思维,正在为新时代产业变革开辟更广阔的轨道。
“齐鲁1号”旅游列车串联起山东有代表性的文旅资源。从济南的泉水泡茶到胶东的海鲜大餐,从济宁三孔的晨钟暮鼓到黄河入海的壮阔奇观……解锁N种打开山东的新姿势。
坐上这列列车,穿越齐鲁大地,用一碗鲅鱼水饺、一曲沂蒙山小调,让你读懂“好客山东”的真诚与温度。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