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活动&直播 | 孙英刚: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文化叙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1:01 2

摘要:隋唐时期,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枢纽和重要的文化中心,莫高窟也迎来了鼎盛时期,大量壁画、造像都创作于此时。壁画是时代的反映,莫高窟的唐代壁画给后世探寻唐代的文化特质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壁画中的域外元素是隋唐盛世开放、包容的明证;壁画中的佛教元素也为唐代帝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文化叙事

领读人:

孙英刚(浙大历史学院教授)

(北京市昌平区定泗路 118 号)

隋唐时期,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枢纽和重要的文化中心,莫高窟也迎来了鼎盛时期,大量壁画、造像都创作于此时。壁画是时代的反映,莫高窟的唐代壁画给后世探寻唐代的文化特质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壁画中的域外元素是隋唐盛世开放、包容的明证;壁画中的佛教元素也为唐代帝王对自身合法性的论述提供了支撑,深刻影响了唐代政治史、制度史。孙英刚教授将带领读者深入莫高窟的壁画世界,展现出敦煌作为“文明桥梁”的意义和对唐代文明的塑造。

孙英刚:

玄奘出家前的家庭身世如何?

孙英刚(以下简称“孙”):

玄奘祖上都是当官 ,他祖父陈康做过北齐国子博士,父亲也是早通经术,做过江陵县令。他哥哥也是一位很有名僧人,玄奘出跟他哥哥可能有点关系。在他成长过程中,很多隋唐时代 重要人物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出家,就受到隋代有名大臣郑善果激赏。

我们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僧人都是出身底层、没饭吃才去出家,但中古时代很多僧人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很好,绝非泛泛之辈,玄奘当然也是如此。又比如他有一名弟子窥基法师,就是唐朝名将尉迟敬徳的侄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玄奘为代表的这批高僧?除了和尚的身份之外,他们都还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大知识分子。玄奘是大翻译家,对义理也有很多贡献,跟他同时代的道宣,学问也是好得不得了。道宣是律学大师,同时又是历史学家,写有《续高僧传》《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等等。所以,我想强调这些僧人本身就是社会知识精英中的一部分,我们今天要讨论那个时代的知识和思想世界,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外。

其次,当时的佛教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派壁垒。玄奘早年曾到处留学,去过四川、相州(今河南安阳)、长安、洛阳等地,跟很多高僧都学习过,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当时有名的僧人比如法常、道岳等,都曾指导过他的学习。不论地论、摄论,都能广泛学习。所以玄奘生活的时代,学术氛围是自由、包容的,所以才能产生那么一大批高僧。

玄奘三藏像,绢本着色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澎:

他决定西行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为何会成为一名“偷渡客”?

孙英刚:

首先玄奘肯定不是像《西游记》里讲的那样,是被唐太宗派出去的。他实际提出过出去的请求,但并没有得到回复,所以最后被迫“偷渡”出去。

关于玄奘西行的动机,除了受到前贤如法显事迹等人的感召,主要是随着对佛学造诣的提高,感觉很多学说分歧。当时,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一方面,这可视为是对佛教原教旨主义的背离,标志着中国佛教具备了在印度和中亚佛教之外独立发展的能力,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对于玄奘等僧人来说,却希望去印度找到最初的原典,来化解翻译或解释带来的记载差异问题。

那么有个契机就是武德九年(626),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波颇到达长安,组织译场,许多中国僧人都参加他的译场,玄奘就从他那里听说在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讲授《瑜伽论》总摄三乘之说,因此就产生了去印度的想法。玄奘结侣上书朝廷,要求西行,但是被拒绝了。似乎唐太宗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儿,所以等玄奘回来之后,太宗还谈起他怎么没有经过允许就出去等等。

澎:

玄奘的取经路线应该就是丝绸之路吧。

孙:

对,他走的就是已经成熟的丝绸之路。

我们今天看地图他绕得很远,先绕到中亚,再从中亚经西北印度进入印度腹地。可能有人会问,中国和印度不就挨着的嘛,他怎么绕这么远?但这条路就是当时成熟的交通路线,商旅、使节、高僧走的都是这条路。横穿青藏高原在当时还不是一条常规路线,一般人不会去走。

商人跑来跑去是为了求利赚钱,像张骞这种使节也是应募出使,为了建功立业,而像玄奘、法显这些人就是纯粹为了信仰,这是玄奘的伟大之处。

玄奘西行路线图

澎:

抵达印度后,玄奘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孙:

这些我们就只能根据他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来说了,其中有些我们相信,有些也不信。比如玄奘记载了一段与印度戒日王的对话,他说当时《秦王破阵乐》已经传到印度,戒日王还问起过他相关内容,但我觉得这不太可信,因为《秦王破阵乐》是歌颂唐太宗的,怎么那么快就传到印度?而且玄奘还说因为这首乐曲,印度的君主对秦王(“秦”是李世民登基前的封号)也很仰慕,所以这些话就很让人怀疑是不是他编出来为了讨好李世民的。

不过应该说,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留学生。他在印度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5年,成为“十大德”之一。玄奘的声望达到顶峰是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为他举行无遮大会,据说没有人能够“诘难”他,但这些都是玄奘自己讲的。

无遮大会后,玄奘就决定回国,当然有很多人要挽留他,就像现在留学生回国时一样。不过当时劝他的理由是,印度是“佛土”(佛陀出生的地方),回去则是边缘地区,但玄奘最后还是坚持回去了。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澎:

归国之后,迎接玄奘的是怎样一种政局?

孙:

玄奘在唐代历史风云中的角色其实和政治有很大的牵连。他回国的时候,唐朝刚刚经历了一次政治动荡,就是太子李承乾被废,这件事本来与玄奘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是他回来之后面临的政治局面,我推测是对其有利的。因为李承乾身边原来有一帮关系密切的僧人,包括玄奘曾经的老师法常等人,所以李承乾倒台之后,在长安比较活跃的普光寺僧团就瓦解掉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

我觉得除了唐太宗晚期之外,他对佛教并没有那么强烈的信仰,我们知道他也支持道教,对宗教更多是利用的态度。比如,太宗知道玄奘从国外回来知道很多信息、有知识,就希望他还俗当官。另外玄奘的语言能力不是很强吗?就如荣新江等老师们敏锐地强调过的一点,太宗就想让他把《道德经》翻译成梵语,然后倒流回印度,这就像我们今天输出孔子学院一样要输出本土文化。

由此可见,太宗作为君主,操纵宗教的能力是很强的,包括他让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现在很多老师都讲,《大唐西域记》实际上就是一个重大国家项目,因为太宗当时已经有进军中亚的野心,那么情报收集就很重要,所以我们看《大唐西域记》里的内容,那些中亚国家的兵、民、牲畜数量都记载得很详细,很像一份调查报告。唐朝对外战争,往往带有主动性,而且都是提前若干年收集情报。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也是如此。因此,玄奘回来之后,就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政治中去。

同时,玄奘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很变通,比如他在翻译经书的时候就发议论说我们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转轮王”(佛教认可的世俗君主),但他在给太宗写信、给高宗上表时,就一直称他们为“转轮王”,所以他对君主的态度比较圆融。太宗晚年跟玄奘的关系很密切,有很多接触的机会。同时,玄奘跟长孙无忌、于志宁这些大臣的关系也很密切。

《大唐西域记》

澎:

在“佛土”印度成名回来后,玄奘自身的身份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孙:

这个问题其实在中土僧人身上都有,不过在玄奘身上体现得比较鲜明。佛教毕竟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到了唐代,尽管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但玄奘仍然感觉很矛盾。一方面,他作为佛教徒,到印度后就感叹他怎么没有生在“佛土”,应该是感到自卑的。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土”之人,有点“民族主义”。

这里举一个例子,玄奘回国之后,有一位僧人法长要回印度去,玄奘就托他带信给印度的一些朋友,这个信后来就保存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大致就是讲“我们唐朝皇帝治国有方,而且推崇佛教,现在的佛教水平不比你们那差”,从信中的口吻来看,是有点“文化自信”的意思。当然这种变化也有一些军事、外交背景,因为王玄策借吐蕃的兵,在印度打了一仗,很成功,还押了很多俘虏到长安去,所以一下子就给中国人很多自信。

澎:

如今提起玄奘晚年最大的学术成就,可能就是他组织译场、翻译佛经。

孙:

玄奘在学术上还是有不少敌人的,因为他有“原教旨主义”的一面。陈寅恪说过一句话很经典,我以前经常引用,就是“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陈寅恪是拿玄奘的例子作比喻,说玄奘的唯识学之所以不能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它太强调外来的东西。一种思想要想在中国被接纳,需要一方面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民族本来之地位,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评价玄奘的翻译。总之,玄奘有双重的身份认同:第一是作为佛教徒,第二是作为中土之人。这双重身份是纠结在一起的。

玄奘在翻译上属于“直译”,他不认同此前鸠摩罗什的“意译”,如果用“信达雅”的标准,鸠摩罗什是“雅”,翻译的句子中国人更容易理解。而玄奘比较原教旨主义,比如梵语bodhisattva这个词,以前都翻译为“菩萨”,但他认为应该直接音译为“菩提萨埵”。玄奘一大部分工作是要把以前翻译过的经典进行重译。但是可能很多人就不认同。比如高宗就告诉玄奘,让他先把没翻译的翻译了,然后再重译已经翻译过的。

其次关于玄奘的传记,如果我们读玄奘弟子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再对比同时代道宣《续高僧传》中的《玄奘传》,就会发现有很大区别,虽然《续高僧传·玄奘传》中的部分内容应该是后人添加的,但是它能从侧面反映出玄奘当时受到的一些打压。熊十力原先也写过《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指出玄奘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比如他认为玄奘不善于顺应俗情, 不许讲“旧经”, 以致于引来“旧学”的诬毁,等等。

《续高僧传·玄奘传》那一卷只写了两位僧人的传记,另一位是印度的僧人那提,他带了很多梵文原典到中国来翻译。根据道宣的记载,玄奘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包括掠夺他的经典、阻碍翻译等等。当然关于这个事情,从熊十力到季羡林先生,他们都讨论过是否可信,但我想不管是否为真,道宣这么写,至少反映出存在着对玄奘的不满。

道宣在当时也是一位佛教领袖,声望不在玄奘之下,他也参加过玄奘的译场,但很快就走了,他可能觉得不投机,对玄奘的翻译并不买账。而且在《续高僧传·玄奘传》中,道宣也没有怎么提玄奘翻译的事情,等到玄奘弟子为老师立传的时候,才增加了大量关于翻译的内容。

澎:

如今关于玄奘西游求法、翻译佛典等事迹都广为人知,而他的晚年活动却少有人提及,根据学者研究,他的晚年处境其实相当艰难?

道宣像

孙:

由于玄奘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当时党争,而且和于志宁等这些辅政大臣关系密切,所以很可能被归为旧臣一派,玄奘晚年的时候,高宗就不是很待见他。这些,都可以去读刘淑芬教授的一篇长文《玄奘的最后十年》,讲得很清楚,发掘了很多信息。尤其玄奘去世之后,还莫名其妙地迁葬,把尸体挖出来从白鹿原迁到少陵原,我们现在也说不清楚原因。玄奘的葬礼也很简单,大臣都没参加,很不符合他的地位。还有玄奘弟子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写完之后埋进地下,过了很久,才从地下挖出来,由彦悰增补而成。种种迹象都表明,玄奘晚年受到政治上的压制。

玄奘在是对政治非常敏感的一个人物。从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很多代皇帝都跟他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乃至他死后,中宗还在使用他留下来的政治遗产。等到玄奘去世之后,他在政治上还有影响,比如他的弟子德感、慧沼在武则天崛起的过程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对政治参与过深,是双刃剑,玄奘本人也被伤到,德感也在历史长河中湮没。德感在武则天的政治宣传中起过很大作用,他在世的时候,风光无限,是国师一级的人物,但是在武则天去世后,他的身影在文献中就几乎被抹去了。我感觉玄奘一系僧人的政治性都比较强。

还有个例子,武则天当初怀唐中宗李显的时候难产,就请玄奘来护持,玄奘借这个机会就向高宗和武则天说,如果将来要生男婴就让他出家做“法王”,于是中宗出生之后,高宗就给他赐号叫“佛光王”。所以等到中宗上台之后,他本来就信仰佛教,于是玄奘就变成可资利用的遗产,到8世纪初,玄奘去世半个世纪后,中宗还会到大慈恩寺去追念,提拔玄奘一系的僧人,强调自己和玄奘的关系等等。玄奘跟政治的关系密切之后,一方面可以因为君主的扶持得到荣光,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跟随政治起伏而遭遇困境。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孙英刚

孙英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重大、重点、省重大项目多项。主要从事中古史、佛教史、丝绸之路的研究。出版《神文时代》《犍陀罗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等多部著作,在《读书》《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受邀在欧美、日本等地科研机构访学和执教。

/孙英刚相关作品/

佛教文化十八讲

从印度到中国,佛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佛教和中国中古史有何关联?

释迦牟尼支持武则天当皇帝吗?

孙英刚 著

平装,定价:76.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3月

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飞行皇帝会飞行吗?”“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它对中国中古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亦可见一斑。

图说犍陀罗文明

孙英刚 何平 著

平装,定价:9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5月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渊源的读本。

犍陀罗文明史

#犍陀罗 #文明交流

孙英刚 何平 著

精装,定价:8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2月

犍陀罗佛教艺术有很高的著名度,国外有关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而在国内,对犍陀罗佛教艺术做深入研究和全面介绍才刚刚起步。之前国内学界一直将犍陀 罗视为域外,但实际上,犍陀罗文明和中国文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犍陀罗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自身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本书是第一本有关犍陀罗历史、艺术的综合性中文图书,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勾勒出这个曾经在中外贸易、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明的轮廓和发展脉络。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