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 低空“横穿马路”!美媒惊呼:中国六代机细节太惊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14:27 1

摘要:4月7日,一段歼-36低空掠过成都机场外围高速公路的视频引爆网络。画面中,战机正准备着陆,重型双轮起落架、大型分裂式舵面清晰可见,拍摄者与战机距离之近创下纪录。美媒“动力”网站称,这是外界首次以“肉眼级”视角观察中国六代机细节,堪称 “非官方技术白皮书式公开”

一、歼 - 36 低空 “横穿马路” 事件始末

(一)近距离实拍:中国最先进战机 “贴脸” 秀肌肉

4月7日,一段歼-36低空掠过成都机场外围高速公路的视频引爆网络。画面中,战机正准备着陆,重型双轮起落架、大型分裂式舵面清晰可见,拍摄者与战机距离之近创下纪录。美媒“动力”网站称,这是外界首次以“肉眼级”视角观察中国六代机细节,堪称 “非官方技术白皮书式公开”。

(二)超重型设计实锤:双轮起落架揭露战机吨位秘密

歼-36三个起落架均采用双轮结构,而传统重型战机如歼-20、F-22仅为单轮设计。美媒分析指出,这意味着歼-36 起飞重量远超35吨级的五代机,极可能突破50吨,成为全球首款 新概念超重型战斗机”,其“体格”已接近F-111战斗轰炸机,但作战定位截然不同。

二、三大颠覆性设计:美媒眼中的“六代机标杆”

(一)并列双座布局:重新定义未来空战协同模式

视频首次曝光歼-36机头座舱细节,流线型设计与宽阔机头表明其采用罕见的并列双座布局,而非传统串列双座。美媒指出,这种布局能让两名飞行员更高效共享信息、协同指挥无人僚机,尤其适合处理六代机海量传感器数据与复杂战场决策,相比F-111的并列双座,更融入智能化作战需求。

(二)三发动力 + 无尾三角翼:暴力美学与气动创新的结合

画面中三台发动机尾喷口清晰可辨,结合背部DSI进气口设计,印证了歼-36独特的三发动力配置。美媒称,三台发动机不仅提供超强推力(推测总推力超50吨),满足高速巡航与超视距作战的动力需求,更能为六代机先进航电系统提供充足电力。搭配无尾三角翼与开裂式作动面,实现“力大砖飞”与精准操控的平衡,颠覆“重型机机动性差”的传统认知。

(三)镜面涂层黑科技:破解红外探测的 “隐身升级”

战机背部进气口周围的浅色块状区域,被美媒推测为新型镜面涂层,类似美军F-22、F-35测试过的红外隐身技术,可反射和散射红外信号,降低敌方IRST系统探测效率。不同于五代机仅侧重雷达隐身,歼-36的多频段隐身设计,标志着中国在反红外探测领域已从跟踪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三、美媒反应冰火两重天:从震撼到焦虑的心态转变

(一)技术细节深度解析:承认中国六代机“已甩开美国”

“战区”频道等美媒罕见用“颠覆性”“里程碑”等词评价歼-36,指出其并列双座、三发动力、多频段隐身等设计,均远超仍停留在PPT阶段的美国六代机F-47。对比美军NGAD项目因技术瓶颈和预算问题推迟至2028年首飞,歼-36已进入实战化测试阶段,“中美六代机差距正以肉眼可见速度拉大”。

(二)战略威胁论抬头:炒作“战斗轰炸机”定位的双重标准

在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讨论中,“战斗轰炸机”这个术语通常用来描述那些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飞机,包括对空作战以及对地攻击。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媒体或分析报告可能会使用“战斗轰炸机”的概念来炒作所谓的“战略威胁”,特别是当涉及到特定国家的军备发展时。

例如,某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新型航空器发展时,有时会用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视角,将这些技术进步描绘成潜在的战略威胁。这种报道往往忽视了其他国家也在进行类似的发展,并且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武器系统实际的战略用途、防御性质或是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

双重标准在这种背景下显现出来:一方面,某些国家对于自身的军事现代化项目可能强调其防御性和维持区域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可能将其他国家类似的举动视为具有侵略性或扩张主义色彩的行为。这样的论述方式不仅可能导致误解,也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并助长“战略威胁论”。

实际上,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意味着大多数先进军事装备都是设计为多功能使用的,以适应不同的战场需求。因此,单纯从名称上(如“战斗轰炸机”)去界定某一平台是否构成威胁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装备的实际部署情况、指挥控制机制及其在更大范围内的战略意图。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判,重要的是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基于事实进行分析,并通过外交途径增进互信与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安全。同时,国际社会应当鼓励透明度和对话,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恐惧和猜疑。#时事热点我来评#

来源:铜陵黑知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