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8日,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国防部长发表联合声明,称四国“一致建议退出《渥太华公约》。通过这一决定,我们发出了明确信息:我们的国家已经准备好并能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我们的领土和自由”。
2025年3月18日,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国防部长发表联合声明,称四国“一致建议退出《渥太华公约》。通过这一决定,我们发出了明确信息:我们的国家已经准备好并能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我们的领土和自由”。
《渥太华公约》主要内容是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波兰四国退出《渥太华公约》是因为要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边境部署杀伤性地雷,以抵御俄罗斯可能的入侵。
俄乌冲突开始后,俄罗斯西侧再次事实上出现“抗俄联盟”。
自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西侧的诸中小国家普遍出现“恐俄”情绪。
原本“中立”的芬兰、瑞典分别在2023年和2024年加入北约,而原本就在北约组织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也没了安全感。
其中曾经三次被瓜分,四次被灭国的波兰忧患意识深重。
2025年,波兰军费预算达GDP的4.7%,在欧盟一众国家(普遍不足2%)中可以用“穷兵黩武”来形容”。
波兰是欧盟中现役陆军最多的国家,总数突破21万,且计划在2035年前扩军至30万人,军队总人数扩展至50万人,大大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大国。
波兰目前可立即动员的兵力已经超过60万人,并计划将主战坦克迅速扩充至1000辆以上,只考虑陆军规模,波兰已是欧盟军力首屈一指的存在。
即便如此,面对东边的北极熊,波兰仍然惶恐不安,为此,波兰在2024年曾两次邀请美国在本国部署核武器,试图寻求核保护伞。
波兰主体民族为西斯拉夫人,和俄罗斯至少也算远亲关系,为何对俄罗斯如此防范?
本篇文章让我们以地缘角度切入,解读波兰的地缘密码。
什么是波兰?
欧洲国家,向东但凡到了中欧,其历史进程就得受到亚洲游牧民族的影响。
历史上数次“上帝之鞭”给欧洲佬留下的印象实在深刻,提起匈人、突厥、蒙古,欧洲人骨子里都会抖三抖。
这又不得不提那条横亘亚欧大陆的欧亚草原,从东北亚的大兴安岭向西延伸到中欧的匈牙利,东西约8000公里,工业革命前的几千年里都是诸多游牧民族的地盘。
古斯拉夫人就生活在欧亚草原东欧段的北侧,是一群以渔猎为生的苦哈哈,穷得连游牧民族都叫他们蛮子。
公元元年前后的200年间,东边的汉帝国(西汉和东汉)与北边草原上的匈奴帝国死磕了两个世纪,把匈奴打崩了好多次,匈奴人只能沿着欧亚草原向西远迁。
这些流浪的匈奴人跑到了西边,反而如虎入羊群,一边迁徙一边吞并其他游牧,最后在几百年后以“匈人”的身份出现在了东欧,也就是黑海北岸,接近了古斯拉夫人的地盘。
南欧和西欧比内陆草原繁华多了,熬到头的匈人开始入侵,驱赶着乱七八糟的各种蛮族肆虐欧洲,打崩了罗马帝国,古斯拉夫人即是其中背井离乡的一员。
一些斯拉夫人部落在这波冲击下来到了中欧,喀尔巴阡山内外均有分布。
但是,喀尔巴阡山围合的土地有大片草原(匈牙利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后来的马扎尔人就一脚油门从乌拉尔山干到了这里,建立了匈牙利王国。流浪到这里的斯拉夫人注定呆不住,他们在游牧冲击下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北部,成了南斯拉夫人。
于是斯拉夫人被分成了三个远房老表,留在东欧老家被游牧欺负的是东斯拉夫人,在喀尔巴阡山和波罗的海之间的是西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的是南斯拉夫人。
波兰,即是西斯拉夫人的一部分。
“波兰”在古斯拉夫语中是“波里安”,即低地平原的意思。
波兰人原本是一个部落名称,起源于今天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附近,今天这地方行政区叫“大波兰省”,地形叫“大波兰低地”,可以说是波兰祖地了。
随着波兰部落的壮大,吞并的西斯拉夫人部落越来越多,南部的西里西亚(奥得河中上游)和东南部的小波兰高地也被纳入波兰人地盘。
大波兰低地虽是波兰祖地,但这地方纬度较高,气候湿冷,沼泽黑森林广布,古典时代不适宜农耕,反而南部的西里西亚和小波兰高地农业条件更好一些,而且背靠喀尔巴阡山,军事上也更易防御。
于是,小波兰高地上的克拉科夫做了波兰王国几百年的首都。
北部的波莫瑞湖区和马祖里湖区,冰蚀湖泊遍地,土地贫瘠,当时不适宜生存,仅有少量更加贫穷的斯拉夫人部落,反而没有纳入波兰统治范围,这地后来被德意志和北欧人渗透,最后成了德意志的普鲁士。
当然,波兰西南部的西里西亚后来也被德意志人长期统治,直到二战之后才拿回来。
波兰-立陶宛
按照地缘特征,东欧肯定会出现一个地缘中心,不过,这个地缘中心倒不一定是俄罗斯。
起码,波兰曾经是有机会的。
欧洲的文明起源地是地中海沿岸,其核心载体是罗马帝国,欧洲文明进程是从地中海向东北部传播的过程。
上千年的时间里,文化、技术随着军事征服和基督教传播,高卢人、德意志人、西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先后皈依基督教,成为欧洲文化圈的一员。
公元966年,西斯拉夫系的波兰皈依基督教;1386年,波罗的系的立陶宛大公改信基督教,并迎娶波兰公主,波兰-立陶宛联邦雏形初现。
从14世纪到18世纪末期,波兰-立陶宛都维持事实联邦状态,领土覆盖今波兰、白俄罗斯大部,立陶宛全部以及西乌克兰,是东欧地区的一个大国。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世纪初国势达到巅峰,北击瑞典,南御奥斯曼,东征俄罗斯,并在1610年9月27日攻占莫斯科,俘获俄罗斯沙皇,且占领莫斯科达两年之久。
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唯一真正占领沙皇俄国首都的国家,这一点比拿破仑、元首强多了。
这个时候的波兰-立陶宛如果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再次稳定扩张并实现中央集权,是有机会取代俄罗斯成为东欧地缘老大的。
可惜,两个因素导致波兰-立陶宛衰落,让其丧失角逐东欧地缘中心的资格。
其一,西欧大航海之后,美洲作物(土豆、玉米、红薯等)传入,引发亚欧大陆第五次粮食革命,原本北部冷湿、南部者冷干的东欧大平原人口承载力大增,面积更加广大的俄罗斯咸鱼翻身,在整体生产力上追平了西欧和中欧,并逐渐后来居上。
其二,波兰-立陶宛是由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组成的,初期统治者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天然散装。
1569年卢布林联合之后,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施行贵族议会(君主立宪)和君主选举制,君主兼任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但事实上波兰和立陶宛地方分治。
1596年,联邦迁都华沙,立陶宛贵族逐渐被边缘化,“二元国家”逐渐离心。
除联邦的天然脆弱之外,联邦政治更是一大奇观。
贵族议会诸议员都可以一票否决提议,境外势力只要收买一个贵族议员就能让联邦机构停摆,一个决策都成不了。
君主立宪导致王权被架空,贵族垄断资源,为了自身权利甚至提议“解散军队”,导致18世纪波兰常备军只有1.2万人,而同时期的普鲁士和俄罗斯则有20万和30万人。
君主选举制最终变成“君主拍卖会”,候选人贿选成风,国外势力下场竞价,选出来的波兰-立陶宛国王可能成为敌对势力代言人。
社会形态很原始,过早实行“自由制度”让波兰-立陶宛在衰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堪称作死典范。
波兰-立陶宛国势衰落之后,东边的俄罗斯成为东欧地缘中心,夹在西欧和东欧之间的波兰很快迎来被瓜分的命运。
1772年,波兰-立陶宛联邦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失去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1793年,波兰-立陶宛再次被三国瓜分,领土缩水70%;1795年,波兰-立陶宛第三次被彻底瓜分,联邦灭亡。
波兰地缘宿命
根据“地缘五心论”,地球上除了荒漠带、雨林带、高寒带、雪原带和边缘区之外,按照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一共存在5个地缘中心,分别是东亚、南亚、东欧、西欧和北美。
这5大中心,除东欧和西欧之外都存在地理阻隔,东欧和西欧之间则无缝衔接。
不巧的是,波兰处于东欧和西欧之间,地缘战略操作难度极大,基本是进退两难,怎么操作都是死局。
或者换个说法,东欧地缘中心(俄罗斯崛起)彻底形成后,波兰本就是西欧和东欧两个地缘中心的缓冲产物,如果西欧或者东欧试图打破地缘平衡,位于对抗前线的波兰将是第一个消失的。
但是,如果试图打破地缘平衡的进攻方失败,那么波兰有很大概率被另一方扶持而复国,重新成为地缘缓冲国。
这就是波兰历史上多次灭亡,多次复国的本质原因。
比如,如果东方的俄国强大起来,波兰为了自保只有依附西边的德国,如果俄国打破地缘平衡向西进攻,波兰要么灭亡,要么成为俄罗斯附庸国。
反之,如果西边的德国强大起来,波兰为了自保则只能依附东边的俄国,若德国向东进攻,波兰仍将首先灭亡,不过,如果德国最终失败,则俄国在反攻的过程中波兰将重新复国。
地缘环境已经是地狱级了,更不幸的是,波兰还把地缘博弈玩成了奇葩。
一战结束后波兰复国,新生的波兰没有选择休养生息低调做人,反而介入苏俄内战,占领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捷克苏台德区的时候,波兰趁火打劫,强占捷克切欣地区。
没帝国主义的命,得了帝国主义的病。
波兰同时得罪强邻苏俄、德国,又引发国际声讨,堪称脑回路清奇。
国内,波兰推进极端民族主义,对西乌克兰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执行压迫政策,以至于纳粹德国占领波兰时一度被视为“解放者”。
苏德入侵后,波兰高层贪生怕死,华沙保卫战尚未打响,总统和内阁连夜逃亡罗马尼亚,却命令军队“继续战斗”。
为了致敬历史上的“翼骑兵”,军事上保留大量骑兵部队,以骑兵冲击德国坦克旅,结果被机枪扫射全军覆没……
近代波兰的地缘处境,加上谜之操作,让波兰很快灭亡。
不过,正如前述,波兰容易被灭国,也容易复国,仅仅五年后,苏联完成对德反攻,波兰复国。
代价是波兰成为苏联卫星国,领土向西迁移200公里。
左右摇摆的国土
从波兰兴起到现代波兰,波兰领土经历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左右摇摆过程。
古波兰领土以大波兰低地和小波兰高地为核心,华沙地区、西里西亚大多时间也在其统治范围,东西两至和现代波兰相当,而北部沿海大部不在古波兰境内。
随着西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崛起,波兰失去西南侧的西里西亚,沿海模糊地带的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也成为德意志领土,波兰只能向东开拓。
在波兰-立陶宛联邦时代,波兰国土扩张东移,从典型的中欧国家变成了一个东欧国家,这个时代的波兰最有机会取代俄罗斯成为东欧地缘中心。
俄罗斯崛起之后,波兰受到东西两侧挤压,领土不断缩水。
一战后波兰复国,得益于苏俄割让领土退出战争,波兰仍然占有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另受益于德国战败,波兰获得波罗的海沿岸的但泽(格但斯克)地带,拥有了出海口。
二战中,德国完败,苏联强势崛起,波兰领土被迫向西移动,东部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白乌克兰给苏联,西部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东北部还获得东普鲁士南部作为补偿,现代波兰版图成型。
波兰被迫“拆东墙补西墙”版图西移,但其实并不吃亏,波兰得到的是原德国工业区,失去的是东部白俄罗斯人和西乌克兰人的地盘,本就不好统治,而且海岸线大大延长。
加上苏联解体之后,有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与俄罗斯本土作为缓冲,波兰的安全性还得到了加强,只要未来西边的德国不向波兰索要领土就行。
波兰领土的左右摇摆是东西两侧地缘强权强弱对比造成的,当西边的德意志远比东侧俄国强势的时候,波兰领土东移;反之,当俄国远比德意志强势的时候,波兰领土西移;当东西强权都很强势的时候……毫无波兰。
“海间联盟”
从公元966年波兰大公受洗之时,波兰就成了欧洲之盾,先后抵御过来自东方的蒙古、鞑靼、沙俄和东南方的奥斯曼入侵,客观上保护了西欧的安全。
俄乌战争开启后,波兰血液里的盾牌力量再度觉醒,期望再组“抗俄联盟”,并成为联盟中的老大,不排除还抱有“恢复祖上领土”的小心思。
三年来,波兰官方和民间在数个公开场合倡议组建“海间联盟”以抵御俄罗斯可能的入侵。
“海间联盟”这个词并不新鲜,一战之后即被提出,大意是指联合波罗的海、黑海、亚得里亚海,三海之间的国家组成联盟封堵俄罗斯、提防德国,保卫自身安全,当然,“海间盟主”必须是波兰。
当然,现代波兰提的“海间联盟”肯定是针对俄罗斯,其实早在苏联解体之后,波兰摆脱苏联控制后就试图组建过多个“联盟”。
1991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组成“四国联盟”。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斯洛伐克组建九国安全合作机制。
2020年,波兰、立陶宛、乌克兰仿照历史上的波兰-立陶宛卢布林联合,在波兰卢布林召开会议,组建“卢布林三角”政治与安全合作机制。
波兰,为了抵御北极熊已经做了多年准备。
通过这些合作,波兰已经拉起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除摩尔多瓦之外的所有国家,隐隐有了“海间联盟”的雏形。
除此之外,波兰还从文化控制、官方与民间交流、媒体与舆论等方面进行“抗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 关闭俄罗斯文化中心、禁止俄罗斯官方媒体播放、限制俄罗斯网站浏览。
2、 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监控“亲俄”组织和个人、停止发放俄罗斯人工作签证和长期居留许可。
3、 拆除一切象征苏联的标志和纪念碑,修订历史和教材“亲苏”叙事,弱化俄罗斯影响。
4、 跟随西方对俄罗斯的一切制裁。
波兰,在北极熊异动的时候,再次跳了出来成为“欧洲之盾”。
来源:战斗的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