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为什么不能医院开,要外购?原因有4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4:46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血白蛋白是一种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高纯度蛋白质,广泛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烧伤、大手术后恢复期、肝硬化等多种临床情况。

在很多人眼中,它几乎成了“万能补品”,尤其在一些老年患者和重症患者身上使用频繁。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种在住院中经常提到的药物,许多医院却无法直接开具,而需要患者家属自己外购。

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现实?究竟人血白蛋白为什么不能在医院直接开?原因其实有4点,且每一点都关乎医疗体系与患者切身利益。

人血白蛋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整个药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普通,它既非处方药,也非普通营养补剂,而是生物制品中的血液制品

因此,它的供应、使用、监管、价格都比普通药品复杂得多。

第一点,供应紧张,属于国家严格调控的血液制品

人血白蛋白的原材料来自于健康献血者的血浆,而血浆的采集量在我国始终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

根据国家卫健委历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血液制品的供应远远赶不上临床的实际需求。

由于涉及生物安全和伦理问题,我国对血浆采集实行严格限制,全国每年用于制备人血白蛋白的血浆量不超过总血浆采集量的30%,这直接造成了成品供应的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对人血白蛋白采取了定点、定量、定价的调控机制,很多医院即使想开也无法获得足够的配额。

同时,为了优先保障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大部分医院将有限的库存用于急救和重症监护科室,普通科室和非急救患者则被引导至院外外购。

第二点,医保限制,实际报销比例较低

很多患者误以为人血白蛋白是一种“营养药”或“补药”,可以随意使用。

但事实上,人血白蛋白在我国属于医保乙类药品,且只有在特定指征下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严重肝硬化、低蛋白血症、重症烧伤等。

如果超出这些使用范围,即使医院开具处方,也可能无法获得医保报销。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保负担,医院在临床使用中会根据医保政策严格把控使用指征,非指征患者往往被要求自费外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明明住院治疗,却被医生建议自行外购的核心原因之一。

第三点,临床滥用现象严重,医院为规避责任避免开具

人血白蛋白虽然是临床常用药,但近年来在国内存在广泛的滥用问题

不少医生出于“保险起见”或患者家属要求,在治疗方案中加入人血白蛋白,甚至部分患者将其视为“万能药”,不论病情轻重都要求输注。

这种不合理用药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病毒传播等风险

国家卫健委曾多次发布通知,强调人血白蛋白不能作为常规“营养补充”,也不能用于提升“体质”或“恢复元气”。

在此政策背景下,医院为规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医保监控,逐步减少甚至禁止直接在院内开具人血白蛋白,要求患者家属根据实际需求外购。

第四点,价格利润机制问题,医院供应链成本无法覆盖

人血白蛋白属于高成本药品,采购价格昂贵,利润空间极低

根据《中国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数据,人血白蛋白每瓶价格在300元至600元不等,医院采购后需要承担冷链运输、储存、监管等一系列成本。

但由于国家对药品加成政策的限制,医院无法通过销售药品获得盈利。

在这种“不赚钱还可能惹麻烦”的前提下,很多医院主动放弃人血白蛋白的常规库存,将采购权交由患者自主选择药房外购

尤其是一些非三甲医院,由于采购渠道不畅、库存流转慢,干脆不再进货,直接建议患者去指定药店购买。

误区一:人血白蛋白并非“补品”,滥用可能有害

很多人误以为人血白蛋白可以“补身体”“增强免疫力”,甚至将它当作术后恢复的“黄金药”。

但从医学角度来看,人血白蛋白的核心功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循环系统稳定性,并不能提升免疫力或抗疲劳。

长期滥用人血白蛋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水肿、心衰等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者更容易出现用药风险。

对于普通术后恢复、营养不良者,合理饮食、蛋白质摄入更为安全有效,不建议盲目输注人血白蛋白。

误区二:人血白蛋白并非适合所有患者,需遵医嘱使用

临床上,只有在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25g/L,并伴有明显的水肿、腹水、休克等表现时,才考虑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而对于轻度低蛋白、营养不良、术后恢复等情况,首选方案应为口服高蛋白饮食或肠内营养支持。

因此,无论医院是否能开人血白蛋白,患者都应根据病情实际,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切不可自行判断、盲目跟风购买。

从中医角度看,脾胃虚弱是导致低蛋白的重要根源

传统中医学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最终表现为体质虚弱、白蛋白偏低。

此类患者应从健脾养胃、补益气血入手,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炒扁豆等,配合饮食调养,更利于身体吸收。

相比西药的“速效”,中药调理更注重“扶正固本”,能从根源上改善低蛋白体质,减少对人血白蛋白的依赖。

健康建议:

首先,不要将人血白蛋白视为常规营养品或“万能药”,它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师的严格评估下进行。

其次,如果医生建议外购,务必选择正规药店或医院指定的药房,避免购买“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药品。

再次,对于轻度低蛋白患者,应优先通过营养干预和中医调理的方式改善体质,而非急于输注高成本药物。

对于有慢性病或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家属来说,不要盲目追求“输液提速恢复”,而应通过科学均衡饮食、合理作息、规律随访来提升身体康复质量。

特别提醒老年人,避免因为听信“补身体”的谣言而频繁输注人血白蛋白,反而加重肾脏负担。

医学的本质并非越贵越好,而是对症下药、科学治疗。愿每位读者都能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做出理性选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血液制品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2. 《中国药品集中采购平台》2023年白蛋白采购数据

3. 《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第102卷第6期: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应用现状与不良反应分析

4. 《中国输血杂志》2021年第34卷第5期:血液制品供应链分析及管理对策

5. 国家医保局2023年发布《医保乙类药品报销政策说明》

6. 《中医杂志》2020年第61卷第9期:脾胃虚弱与低蛋白血症的中医治疗策略分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伍一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