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嫘祖故里,诗画远安。远安,这颗藏于鄂西群山间的翡翠明珠,头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等多顶桂冠,以77.29%的森林覆盖率织就天然绿毯,340天的澄澈蓝天为四季落款,23座矿山的绿色蝶变写下诗行,8个国家“森林乡村”、
嫘祖故里,诗画远安。远安,这颗藏于鄂西群山间的翡翠明珠,头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等多顶桂冠,以77.29%的森林覆盖率织就天然绿毯,340天的澄澈蓝天为四季落款,23座矿山的绿色蝶变写下诗行,8个国家“森林乡村”、45个省级“绿色乡村”镶嵌在绿水青山间,串联起桃花岛的春色、油菜花海的诗意、拈花谷的禅意,为“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山区县域发展添上生动注脚。
远安县沮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天水一色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割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人希冀乡村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家园的坐标;“住得好楼、享得便捷、看得到奔头”,村民渴望城里的发展要素“下沉”,补齐不平衡短板。
近年来,远安县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为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2024年,远安城镇化率、县城聚集度分别提升至56%、45.7%,生态旅游产值破5亿元,村民家门口捧起“生态存折”,一幅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徐徐铺展。
守牢“两条底线” 稳住农业基本盘
沮河在远安县连拐几个大弯,浇灌出远近闻名的瓦仓大米。
“青岗泥,冷浸田,瓦仓米,香又甜。”远安瓦仓米,因其晶莹如玉、香气浓郁,被誉为“米中黄金”。近年来,远安县以瓦仓大米为核心,构建“科技强基、品牌引领、三产融合”的优质稻米产业链,拥有“瓦仓大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粮油种植-精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条闭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洋坪镇三板桥村瓦仓大米基地
育种上,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持续攻关“瓦仓大米”专属高档优质稻研发项目,应用“鄂中5号”优质稻品种及配套技术,推进“远香2号”“瓦仓香”专用优质香稻区域品比试验,实现抗倒伏、抗病性双提升,瓦仓大米优质稻产区达6.5万亩。
生产上,推广“羊肚菌-水稻轮作”新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亩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确保生态共赢。田野涌动新质生产力,应用北斗导航精量直播技术,播种效率提升3倍,推广水稻集中育秧5.21万亩。
羊肚菌大棚里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
加工上,建设6万吨精米生产线,实现从稻谷到成品米全流程智能化控制。配套建设低温仓储中心,仓储能力达2万吨,保障大米新鲜度。建设12000吨食用油自动生产线,实现了油菜籽的安全、营养、低耗、高效及高值化加工,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油品生产链条,产品达到国家二级油标准。
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大米加工设备
同时,围绕粮油、茶叶、柑橘、食用菌等主导特色产业,远安县健全“龙头企业引领、专业队伍支撑、惠农平台赋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45个,整体“一超多强”、个体“一专多能”的格局基本形成。
旧县镇白马山高山生态茶园
洋坪镇马渡河村的柑橘园喜迎丰收
远安县瓦仓村大米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130余台套,培育农机手150余名,在旧县、洋坪、茅坪场镇建立3个生产服务中心,打造“10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开展选种、种植、收割、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将服务输送到田间地头。合作社还与村集体、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合作建设农资配送站,以成本价将农资直供农户,实现合作社、农户、合作伙伴得收益的多赢模式。2024年,瓦仓谷香入选区域公共品牌“江汉大米”核心企业,营收2亿元,加工产值3.3亿元。
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远安县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始终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以“数智赋能、精准施策、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起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防返贫体系。
“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行业部门协同推,驻村队伍一线战”——这是远安县筑牢防返贫防线的根本保障。全县2000余名干部与9205户脱贫户、监测对象“一对一”结对,驻村工作队扎根102个村,将帮扶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筑牢防返贫“铜墙铁壁”。
针对传统监测手段滞后、信息分散的痛点,远安县自主研发“智慧防返贫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医保、民政等15个部门数据,实时监测农户收入、医疗支出、教育负担等28类指标,实现“一码通办、一网统管、一图感知”,打造预警“最强大脑”。当农户突发大病、灾害或收入骤降时,系统自动触发红色预警,工作人员24小时内上门核实。2024年平台累计推送预警信息3343条,新识别监测对象74户,预警准确率达92%。
产业扶持精准滴灌,就业帮扶多点开花,民生保障兜底暖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远安县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姿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乡亲们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得更稳、日子过得更甜。
茅坪场镇白云村从“吃资源饭”到“吃生态饭”,实现绿色转型
建设和美乡村 共享共治绘新卷
桃李嫣然,繁花盛开,村如其名。
距县城3.5公里的沮河水畔,远安县花林寺镇桃李村桃红柳绿,500余亩景观植物摇曳生姿。青山环绕中,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村民闲庭信步,骑行爱好者穿村而过,好一幅村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土墙裂缝碎片瓦,破门乱窗虫蛀樑;杂乱无序乱堆放,鸡鸭乱窜臭又脏。携手共建扬帆航,居前宅后理通畅;墙面屋顶换新装,乡村和美名远扬。”村民黄天晴这样记录家乡的变化。
桃李村的转变,是远安县践行“两山”理念、对标“千万工程”、建设沮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一个缩影。
桃李村村民庭院
强化乡村建设,远安县坚持“多规合一”,将全县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围绕“守护坡顶林、塑形坡上居、精耕坡下田、清澈坡谷溪”,塑造特色乡村风貌。持续开展农房图集推广运用,推出22套特色农房户型图集,传承“双顶两坡四出檐、脊翘梁挑本土色”特点,留住“青瓦白墙黛檐”乡愁记忆,远安县被评为“全国特色农房试点县”。大力保护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古村落,远安县被纳入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桃李村自然风光
改善人居环境,远安县扎实开展彩扮远安、清洁家园、村庄清洁等行动,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厕所革命”提档升级,同步推进改圈和美丽庭院建设,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助力庭院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全域“清白”工程及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广“一坑两桶三上门”“垃圾不落地”等农村典型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洋坪镇回龙湾风景怡人
龙凤村坚持原真性保护、生态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着力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成为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网红打卡地;九子溪小区以拓展城区居住空间为抓手,高质量打造了一个现代村落示范点;鹿苑村充分利用其“山水园林田”优势,拆除危旧土坯房、栏圈杂屋,改造一批美丽庭院……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远安县锚定打造省级优秀示范片目标,统筹推进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质”的转变。
龙凤村:拈花谷民宿
乡村要振兴,治理必先行。远安县立足山区实际,针对单个村庄力量薄弱等问题,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人文相亲的原则,先后统筹88个行政村建立23个功能型联村党委,依托联农带农服务平台、联村公司等实施联建项目25个,推动片区60个村集体经济达20万元。
在香菇主产区茅坪场镇,茅坪河流域联村党委引导各村跳出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联建片区食用菌龙头企业,推进香菇产业相关技术、劳动力和场地共建共享,实现统筹联动、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香菇产业呈现出“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
远安是著名的“中国春栽香菇之乡”
嫘祖镇以湾组为单位开展基层治理,探索建立湾组“一长三员”治理模式,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湾组”治理体系,激活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2024年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嫘祖镇“一长三员”湾组治理模式创新项目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远安县全域探索“生态+文化”路径,修复古村落23个,举办嫘祖文化节、田野马拉松等节会,河口乡、嫘祖镇陆续开展了联村共建“村BA”篮球赛,家门口的人气越来越旺,乡村善治之路越走越宽。
远安县2024年“Hi,‘村晚’来了!”群众性主题活动在远安县嫘祖文化园举办
嫘祖镇首届“村ba”激情开赛
加快城乡联通 双向奔赴天地宽
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远安县打通城乡融合堵点,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3月16日,2025远安马拉松鸣枪开赛,参赛选手奔跑在3条共26公里油菜花盛放的“四好农村路”上,共赴春日之约。
城乡融合,始出于行。远安县始终将“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兴一片业”理念融入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全过程,在全省率先实现15户或30人以上村民聚居地道路硬化、通村客运道路安保设施和道路加宽达标“三个全覆盖”,保障山区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087公里,高标准建成集城乡绿道、马拉松赛道、风景廊道、自驾游道于一体的生态绿道近400公里。
远安县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为破解边远山区客货运输难题,远安县建成1个县级物流中心,引导7家邮政物流企业入驻,实行集中智能分拣,统一配送。新改建7个乡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打造镇级农村物流、货物、信息集散地。标准化改造102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快递进村”三流合一、双向流通。
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为畅通为农服务新通道,远安县探索“村级供销社建设全覆盖联农带农”模式,构建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体系。全县建成102个村级供销社,吸纳80%的农村人口成为基层社社员,将供应链的毛细血管深入到最小单元,“链”上全县10余万农民群众。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推进农资下行、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为农户“少花钱、多卖钱”。
为让农民“吃好水”,远安县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九里岗水厂扩建工程通水运行,供水规模为1.6万吨/日,惠及洋坪、旧县两个乡镇29个村居8.8万人;河口乡、茅坪场镇和嫘祖镇三个乡镇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于今年2月全部建成通水,完成10座小水厂规范化改造,全县已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远安县栖凤水务有限公司九里岗水厂
在“硬联通”的基础上,“软支撑”更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远安县不断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整合乡村“小散弱”学校5所,新增城区优质学位1850个,缓解人口梯次转移过程中的“城区挤、乡村空”学位供需矛盾。为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统筹组建5个义务教育学校教联体,16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其中,实施“制度共建、教师共培、教学共研、质量共进、学生共赛、文化共培”六大联动共建机制,教联体工作经验在全国作交流发言。
远安县是湖北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唯一一个县
远安县建立以县域医疗中心为龙头、7个乡镇卫生院为枢纽、107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1+7+N”县域医共体,建设县、乡、村一体的县域健康信息平台,推进远程医疗“五大中心”市级联通,实现医疗、公卫数据互联互通。借助“电子处方流转”“远程医疗”等场景,实现慢性病村级诊治,推进“心电一张网”延伸覆盖村卫生室,打通群众便捷就医和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
远安县县域医疗中心
新型城镇化,因“人”更精彩。远安县在常态做好农村人进城、年轻人返乡、外地人落户,集成出台26项综合性民生服务保障政策,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壮大当家产业实力,在城市小区中搭建“都市农场”、开办“就业超市”、开展结对帮扶,确保群众进城“买得起房、落得了户、挣得到钱、稳得住田、安得了心”。
远安县“家门口就业超市”方便群众就近上班
远来心安是远安。凤鸣沮畔,处处是耕耘和奋斗的身影,为乡村全面振兴写下时代的注脚。
来源:香城都市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