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一个老胃病,拖着拖着竟成了胃癌。”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消化系统的慢性炎症,像潜伏在身体里的“慢性炸弹”,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藏杀机。有没有办法,在病灶尚未恶化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答案藏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药里……
消化道炎症,很多人并不陌生。从胃炎、肠炎、结肠炎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症状可能只是腹胀、胃酸、反胃,但这些小毛病如果一再忽视,发展到胃癌、结直肠癌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癌症报告》显示,胃癌和结直肠癌在中国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二和第三,仅次于肺癌,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消化科主任指出:“胃癌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从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而在这场看似温和的慢性过程里,很多人却掉以轻心,错过了真正可以逆转病情的“黄金期”。
西医强调“抑制”,中医则讲求“调理”。
针对消化系统炎症问题,中药的优势在于其温和不刺激、可长期服用、并能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胃肠道环境,预防癌变。
其中,有几味中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炎症方面,表现出“药到病除、防癌于未然”的独特优势,并在多项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
黄连,味苦性寒,自古被称为“清热燥湿之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又名黄连素)具有强效的抗菌、抗炎作用,尤其对幽门螺旋杆菌(HP)有显著抑制效果。
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第42卷第10期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联合使用黄连素与常规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根除率高达90%以上,且副作用明显减少。
浙江金华市中心医院曾收治一位47岁的男性患者,反复胃胀、嗳气、口臭多年,经胃镜检查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合并HP阳性。
因西药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后改用含黄连素的中药方剂调理三个月,复查HP转阴,症状彻底缓解。
提醒:黄连性寒,脾胃虚寒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乱服。
俗话说:“脾胃一虚,百病生焉。”白术正是健脾益气的良药。
它不仅能改善腹泻、便溏、食少乏力等脾虚症状,还能增强肠道免疫屏障,提升抵抗炎症的能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项动物实验发现,白术能显著提升肠道黏膜中sIgA抗体的浓度,起到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长期腹泻、消化不良,往往归因于“吃坏了肚子”,而忽略了脾虚的根本原因。
通过白术为君药的中药调理后,许多人症状明显改善,饮食起居也更加规律。
特别提醒
虽为常用药,但需辨证使用,脾胃湿热者不宜单独重用。
中医讲“十方九炙甘草”,意思是几乎所有的中药方剂里都会用到炙甘草。
它不仅能调和百药、缓和药性,更重要的是,它对胃肠黏膜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2021年第37卷研究指出,炙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抗溃疡的作用,能有效缓解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
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药材。
山东济南一位53岁的女性患者,因长期服用止痛药导致胃部灼痛,经中医辨证后,给予含炙甘草的“甘草泻心汤”类方剂治疗,十日后胃痛大减,一个月后恢复良好。
关键提醒:甘草虽好,但不可久服、过量,容易引起“类醛固酮效应”,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黄芩,是治疗消化系统“火毒内盛”的代表药。
中药理论认为,胃肠炎症常伴有“湿热瘀滞”,黄芩恰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更令人惊喜的是,现代研究发现,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素具有一定的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尤其在消化系统癌前病变的干预方面具有潜力。
2021年《中医药信息》杂志第38卷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黄芩配伍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显著改善胃黏膜形态学改变,对胃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特别提示:黄芩性寒,脾胃虚寒或大便溏泄者慎用。
中药虽好,但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等于“治标不治本”。
想要真正防治消化系统炎症和癌前病变,还需在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做出改变。医生们常常强调:
吃饭七分饱,三分靠运动。暴饮暴食、长期辛辣刺激、酗酒吸烟,是胃肠黏膜的大敌;
心宽体健,少怒少忧。中医讲“肝气犯胃”,情绪紧张会直接影响胃肠的蠕动和分泌;
定期体检,防患未然。
尤其是有慢性胃病、家族胃癌史者,每年胃镜检查不可省。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对抗疾病,更是传播健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健康方案,是医生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
中药不是“神药”,但在正确的辨证指导下,确实可以为广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希望更多人能在胃肠还未“告急”之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
但在正确的时机,用对药物,未尝不是一种“未病先防”的智慧。
胃肠健康是“百病之源”的守门人。中药的作用,不是一时的快速见效,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调理与修复。
若能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这几味常见中药,同时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便能在静水流深中,化解那潜藏的健康隐患。
健康,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点滴日常的积累。
愿更多人从今天开始,重视胃肠,远离炎症,防患癌变,真正活出一个“肠胃通达、百病不侵”的自在人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42卷第10期,黄连素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年第37卷,炙甘草在胃黏膜保护中的作用
3. 《中医药信息》,2021年第38卷,黄芩配伍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4.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