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被杨临风听到时,他正在北京总部开会。他听后立刻就笑了:“8年前,在甘肃武威,也有个孩子问过我‘平板里能不能多放考试内容?’果然,想让城乡各地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还有挺多事情要做。”
2020年,江西赣州一所乡村中学的公益网课上,一个女孩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洋葱学园要用动画讲知识?直接刷题不是更有用吗?”
这个问题被杨临风听到时,他正在北京总部开会。他听后立刻就笑了:“8年前,在甘肃武威,也有个孩子问过我‘平板里能不能多放考试内容?’果然,想让城乡各地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还有挺多事情要做。”
2024年8月,洋葱学园召开了一场集团品牌升级发布会,推出新一代AI智能学伴,首次公开了AI智能学伴的五个产品标准,并将该标准开放给全行业。 “新一代AI智能学伴已经拥有1.1亿中小学生用户,是人人可享的,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真正需求和成长发展。”
事实上,这场看似轻盈的发布会背后,根系却深扎在十几年前偏远的甘肃乡村。
从2010年到2025年,洋葱学园的三位创始人——杨临风、朱若辰、李诺和团队一起,花了15年时间,从教育公益到互联网学习应用、教育数字化服务,再到智能学习科创集团的创新探索,一直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地域、经济条件,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
这是一场跨越15年的教育实验。战役仍未结束,但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教育公平的另一种可能。
理解教育鸿沟,当顶级学霸撞上中国乡村
在教育里时常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是什么影响了人?是什么塑造了人?是什么形成了人?
早在进入大学前,杨临风与朱若辰便已相识,这对分别考入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和杜克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学霸,都享受着中国和全球的顶级水平教育,亦志同道合,投身公益。
从大一起,朱若辰每个暑假都会回到国内的乡村学校支教,当他真正走进乡村课堂后,才发现,乡村教育的困境远比想象中复杂。
表面上,基础设施并不算差,乡镇里“最好的楼,一定是教学楼”;可课堂上,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二十年前,老师一遍遍问“听懂了吗”,学生整齐划一地回答“懂了”,一堂课能重复十几次;成绩的两极分化尤其突出,一个班最高120分,最低3分,不同村小的学习基础差距惊人;教师们倾注大量时间辅导,可资源有限,方法单一,孩子们学得吃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彼时,只想做一些公益力所能及帮助乡村孩子的朱若辰,已经拥有了一些对教育公平与认知的朴素底层感受:
“乡村孩子的才能并不比城里孩子差,他们只是少了很多机会。”这是朱若辰在支教时,听过最多的叹息。那些眼神里闪烁着渴望的孩子,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持续的资源、学习的自信,以及点燃兴趣和思考的机会。
这些经历,成了杨临风和朱若辰日后发起教育公益项目的理念基石。他们开始重新思考: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硬件补贴,也不仅仅是知识传递,而是让教育真正进入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理解、思考。
“把乡村的教育基线拉起来,让孩子们走到一个比较阳光的、正向的轨迹上来,不管以后他们如何发展,掌握学习能力,有自信,才是对大家有帮忙的。” 在朱若辰看来,如果让孩子们在传统的评价环境里意识到自己比之前做得更好,让他们体验到一些成就感,就是有意义的事。
要想改变乡村教育,不能把城市的课堂照搬到乡村,也不能单纯的把城市的老师派去乡村,况且城市的教育也并不均衡,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体验,也要帮老师上好每一堂课。
从公益到创业,一场教育新视野的追寻
2010年,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iPad,平板电脑开始兴起,中国进入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初露端倪。
也是在这一年,杨临风和朱若辰受到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每童一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和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项目的启发,开始着手发起本土化的教育公益组织,期间李诺作为核心成员加入,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协作架构。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如果知识可以通过电子屏幕抵达每个角落,那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否可以被科技弥补?
2011年8月,杨临风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晓书”平板电脑,走进甘肃武威凉州区,在两所乡村学校试点“人机共育”……乡村学校的图书馆普遍简陋,图书资源匮乏,这款仅内置了正版电子书的硬件设备,恰好契合了时任四坝中学校长曹高年“让孩子多读书”的迫切需求。
学生们通过平板分享读书心得,不仅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在一年后的凉州区统考中名列前茅,这一结果让团队感到振奋。
然而,真正让杨临风陷入思考的,是一个孩子的提问:“能不能多放点考试内容?”
在中国教育界,“应试 = 做题 = 考试机器” 一直是争论得最多的议题之一,甚至常被极端简化为 “做题即应试” 的二元对立。
然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他们想的依然是“回归学生本身”,正如那些年支教实践所揭示的:乡村教育匮乏的不仅是资源,更是点燃思考的火种与建立自信的契机。
好的教育,绝非“知识”与“考试”的单选题。杨临风团队坚定的认为,深化校内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每一门学科背后的底层逻辑,才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为成长养分,这才是破解教育困局的关键路径。
2013年底,在教育科技浪潮初起之时,洋葱学园的前身“洋葱数学”应运而生,这也是团队的首个标志性产品。早期,这支学霸团队主要针对初中生,开发初中数学课程,将数学知识点转化为趣味横生的动画故事。
2014年4月,洋葱的第一节动画互动课程《三角形的高》启动制作,并在三个月后正式上线,随后就收获了第一批“葱粉”。邹斌,广东中山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2014年无意间在网上接触到洋葱数学后,就成为了首批深度使用者。
他至今仍然清晰记得,有一次在讲解“圆心角是圆周角两倍”这一关系定理时,即便自己手绘三张图,学生仍旧一知半解。“洋葱把定理拆解成动态推导的过程,从旋转圆心的位置变化,到角度倍数关系都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来龙去脉。” 邹老师发现,很多孩子都有“数学恐怖症”,而洋葱是让最晦涩的知识都能被看见。
时间来到2015年,不断进化的洋葱更是强化了“AI人机交互”的自主学习,逐步扩大用户群体,洋葱数学在苹果和安卓的应用商店获得推荐,注册用户数每月以十万级的数量增长。
洋葱独特的蓝色洋葱头logo,就这样逐步走进了更多中国普通孩子们的世界,他们在洋葱的留言区里说:学习,原来也可以很有趣呀。
“没有学渣不想成为学霸,没有孩子不想考高分被表扬,大家都想被关注,自信起来了才会对学习更有兴趣。” 教育的公平与教育的使命是伴生存在的,教育的真正使命是拓宽孩子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不是仅仅让他们只在考试的框架里。
尽管不断探索与进化的的过程,令洋葱团队兴奋,但是这群年轻人深知,这些都只是推动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前方的挑战,依然艰巨。
洋葱宇宙诞生,把学知识变成探索游戏
当传统教育公司还在争夺题库市场,洋葱学园团队已经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而是在创造一场“人机协同”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当大家都在沉迷于题海战术时,洋葱团队却在做“蠢事”:他们花两个月时间,就为了讲清楚三角函数不是“鬼画符”;为一个5分钟的视频,反复推翻重写22次脚本;拒绝投资人提出的“状元故事会”策划,坚持让“学渣”李狗蛋做主角,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个人都能前进。
作为洋葱课程内容的负责人,朱若辰也是一个好奇心和探索欲爆棚的教育产品极客,“我们想把知识学习过程,回归到孩子成长发育的一些基本教育心理学的共识原理中。”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要让孩子们觉得学习不枯燥,除了打造李狗蛋、王小锤、田豆花、上官这一系列有趣的IP学伴外,洋葱真正想要挑战的,是教育里更深层次的内涵:“有吸引力、有启发、有效率”。
杨临风认为,有效的学习,从来不应该是只给予单个知识点,洋葱的原则是 ——“不空降概念”。洋葱坚持精益求精,所有课程都是通过“问题牵引”的方式,深入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逻辑。
“你可以只给学生一行文字性的内容,他可以背出来但只是短暂记忆,如果给他的是一个动态建构、有探索性和关键性的课程,那么他在遇到相应的场景时,就能够更好的调取和运用。” 朱若辰认为,这是一个学习记忆的唤醒流程。
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内在可能同时存在许多连接、想象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想要用一个视频就解释清楚,不是一件易事。不过,洋葱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在朱若辰看来,他们的教研方法论,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拆解复杂知识,让学生看见世界的本质。“一节好课程,像是个渊博风趣的教练,它不只是教你知识,而是带你走完整个思考的过程。洋葱味道框架其实是带着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大脑也能跟得上。”
在洋葱课程团队内,有一群专门研究如何形成“洋葱味道”框架的人,他们有的是深耕学科教研多年的退休专家,有的是毕业于北大、清华、哈佛等名校专业各异的学霸,有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擅长拆题解题的优秀老师。这三拨人,以吸引力有趣为原点,以跨学科多元为背景,以学科知识为线索,共同构建起了洋葱“高效、有趣、有启发”的学习宇宙。
正因此,洋葱的每一个视频制作成本都相当高昂,例如一支5-8分钟的微课视频,制作周期长达8周,成本高达10万元,只为在解构知识点的同时,构建更系统的学习体验。朱若辰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才能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不过对于洋葱团队而言,这都很值得。“洋葱的味道是什么?”朱若辰在一次演讲中回答道:“是承认学习本来就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们用游戏的‘反套路’,对抗人性的‘反学习’。就像用魔法打败魔法。”
这些“魔法”很快在真实课堂里显现出了效果。
江西赣州兴国县的鼎龙中学是洋葱学园公益支持的乡村学校之一,数学老师黄世鹏用“先教后学”的方法激活课堂,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喜欢上数学。
在讲解 “垂径定理” 时,黄老师在晚自习中播放洋葱的动画微课,让学生自学。次日课堂上,他再根据自学反馈,调整教学节奏,针对 “利用定理计算弦长” 这一核心应用点,进行精准讲解,再组织完成微课里的配套习题,通过 “自学 - 精讲 - 实战” 闭环,让抽象定理转化为可操作的解题能力。
谈及教学效果,黄老师表示:“教师的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和效果,这种模式会让学生不再有机械刷题的困扰,喜欢上数学。”
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时的眼神,就是教学改革最好的答案。
湖南长沙的一所外国语学校里,一名曾经害怕数学的孩子,通过洋葱动画掌握了函数变化规律,不仅数学成绩突飞猛进,还成了课代表。老师感慨:“原本沉默的孩子,开始愿意表达,变得自信阳光。”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让人考高分,而是让人找到学习的动力,让那些曾经觉得自己“学不会”的孩子,也能在知识里找到成就感。
2020年,洋葱数学更名为洋葱学园,除数学外,也向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学习方法等课程全面拓展,由初中向全学段开放,人机交互的体验更好。
受限于课堂条件,物理教学中难以直观演示声学实验现象。比如,老师们在讲解“声现象”时,引入洋葱学园《能看得见的声音》课程,通过灯泡阵列逐次点亮的可视化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性。
地理课上,洋葱学园巧妙借用《西游记》取经路线,将亚洲地形高低、河流走向、气候类型等知识点融入西游故事,通过唐僧师徒四人翻山渡河的经典情节,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变成看得见的冒险旅程,学生们在熟悉的故事里,更轻松地掌握了复杂知识。
杨临风经常和团队分享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故事里,乡村教师李宝库,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依然坚持为孩子们讲授牛顿三定律。与此同时,银河系中一场高级文明的战争正在进行。
为了判断地球文明是否值得保留,外星人随机测试了几名人类的科学素养。李宝库的学生,凭借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拯救了地球。
这个故事,像是一种隐喻。
知识的意义,从来不止是考试,而是可能在某个未知的时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整个世界的走向。
学习,是一场对抗未知的冒险。而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进这场冒险。
在 AI 与乡土之间,一场永不终结的战役
2020年前后,全球教育科技因疫情爆发进入高速发展期,“停课不停学” 政策推动在线教育用户激增,2021年,洋葱学园的注册学生用户新增1358万人。
2022年ChatGPT等生成式AI的突破,将AI+教育推向新阶段。2025年,DeepSeek以“类人思维”算法横空出世时,大众再次拓宽了对AI技术的想象,过去一段时间,教育圈一些企业也在利用DeepSeek进行着各种尝试。
对洋葱团队而言,这些宏观趋势下的潜在机遇自然是要把握的,但他们更关注的,还有那些“微小却重要”的改变:
河北威县,一个曾被视为“数学学渣”的女孩,通过洋葱学园,在半年内跻身班级前十;
“猪肉脯”、“桑尼姐”、“薯条哥”……这些曾经在幕后制作课程的老师,如今成为百万学生心目中的学习偶像;
470万乡村师生,在河北威县、江西上犹县、江西寻乌县、青海治多县、青海曲麻莱县、陕西略阳县、贵州锦屏县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得到了免费公益支持。
人工智能的崛起,让知识和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但与此同时,教育的适配性、个性化、情感价值,以及AI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AI技术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但孩子们的成长需求,不只是更高的分数、更多的题目,他们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温暖地指引。“洋葱学园一直关注人的成长,希望通过技术、产品、内容真正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2024年8月,洋葱学园围绕“想不想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累了怎么办”构建了一整套的体系化、标准化学习流程,打造出了一个既能让学生专注学习、无压力、有成就感、有尊重感,又能提供精准内容的新一代 AI 智能学伴产品。
每天,孩子们在AI智能学伴的“闯关”学习任务激励中,收获成就感,自然而然建立起学习的内驱力;他们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画短视频中,从源头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爱上“探究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好奇心不断积累;他们是“人机互动”学习的主导者,接收着来自AI学伴的知识推送与平等对话……
也因为信任关系的建立,孩子们愿意在洋葱“树洞”中分享生活苦恼,因为那里有“暖暖”老师的悉心解答,有李狗蛋、王小锤、田豆花、上官的熟悉相伴。
事实上,在2023年底,洋葱学园AI智能学伴就上线了AI情感陪伴功能“暖暖星语”,每天接收着孩子们的心事,如今累计的留言量已超336万条,其中57%与考试成绩无关。
一个孩子在留言中问:“锤锤,我爸妈离婚了,我该怎么办?”……也有孩子分享自己的交际苦恼:“我从村里的学校转到了市区,班里同学不爱跟我说话,我该跟谁交朋友?”
在这个充满技术和算法的时代,这些留言提醒着团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陪伴。
在乡村,在城市,在每一个屏幕的另一端,一个AI能提供精准学习方案,却无法拥抱一个迷茫的孩子;能推荐最合适的知识路径,却无法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落和伤痛。
在AI时代,教育不能失去温度。
洋葱学园的温度,在于帮助更多普通的孩子掌握驾驭AI时代的核心素养: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习惯人机互动,愿意表达。孩子们适应了“自主学习”的节奏,就能更高效地运用工具与科技资源,不断自我迭代,成长为具备独立思考与终身学习能力的个体,更有“心力”去应对新的时代。
“这是更广义的学习,是人的全面成长。”杨临风说道。
现实,是数据、成绩、排名,是家长们焦虑的目光,是学校和市场的需求。理想,是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知识,是在一块块贫瘠土地上点燃学习的希望,是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暖而有意义的冒险……
如今,他们的产品矩阵已触达全国1.1亿中小学生,每三名学生中,就有一名是“葱粉”,376万公立学校教师选择使用洋葱。
但洋葱的版图并不止于此,他们围绕不同学习群体,构建了一整套学习生态系统:面向学生的AI智能学伴 “洋葱学园APP”;面向学校教师的AI智能助教 “洋葱学园教师版”;智能硬件产品 “洋葱星球”;人机协同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 “洋葱智课”;公益品牌“洋葱助教行动”;科学素养课程“洋葱学园科学教育”。
这些产品,像是一张错落有致的网,将学习者、教师、课堂和管理者联结起来,为不同场景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一切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是洋葱学园团队的一场跨越15年的教育实验……
尾 声
创业15年,洋葱学园始终在变革中前行,而不变的又是什么?
当我们问到这个问题时,杨临风、朱若辰、李诺三人的答案惊人地一致:“以学习者为本,为教学者赋能,促进教育公平。”
回溯至十余年前,在甘肃、湖南等地的偏远学校,孩子们围坐在彼时在城市也很新鲜的平板电脑前,用学校的网络学习知识。当时他们或许想不到,这场始于方寸屏幕的教育探索,会延续到十几年后。
时光穿梭,如今23万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已经成为“葱粉”,而偏远学校的葱粉也已经用上了更先进的 AI 智能学伴。科技赋能教育的年轮,正悄然镌刻着教育公平的进化轨迹。
洋葱学园团队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教育科技之旅。
15年过去,AI教育的浪潮仍在翻涌,乡村与城市的教育鸿沟依旧存在。但至少,已经有470万乡村师生,在洋葱的光里,看到了新的可能。
在一块块原本沉寂的黑板前,在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里,在每一个屏幕的另一端,这场战役,远未终结。但他们,已经点亮了第一束光。
来源: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