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风,裹挟着春的信笺,掠过毛乌素的沙丘,在榆林大地上泼洒出层层叠叠的绿意。当晨曦穿透薄雾,榆溪河的碧波映照着新栽的树苗,每一片嫩叶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传奇——从“沙进人退”的悲壮到“绿染山河”的豪迈,榆林以七十余年光阴,将荒芜的黄土高原雕琢成一首绿色的史诗
孙同学有话说:
四月的榆林,春风吹过,大地复苏,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榆林各地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参与。
从小到大,我亲眼见证了榆林从“黄沙漫天”到如今的国家级森林城市的蜕变,由此感慨颇深。那么,“榆林绿”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一期,我们一起走进这座以“驼城”之名载入史册的边塞古城,此时的榆林,正被一场浩荡的春意浸染——
四月的风,裹挟着春的信笺,掠过毛乌素的沙丘,在榆林大地上泼洒出层层叠叠的绿意。当晨曦穿透薄雾,榆溪河的碧波映照着新栽的树苗,每一片嫩叶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传奇——从“沙进人退”的悲壮到“绿染山河”的豪迈,榆林以七十余年光阴,将荒芜的黄土高原雕琢成一首绿色的史诗。
镇北台的烽燧沉默矗立,斑驳的城砖上,秦汉的月光与明代的霜雪层层叠叠。这里曾是大漠孤烟与金戈铁马的战场,如今却成了春色无边的生态画廊。榆林,这座被风沙雕刻了千年的边塞之城,正在用一场绿色的涅槃,书写着塞上江南的传奇。“榆林绿”,是一部用汗水与诗行书写的文明史诗,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态觉醒。
历史
绿意为墨,书写千年沧桑
榆林的历史,是一部与风沙博弈的英雄史诗。两千年前,这里是“水草丰美,牛羊衔尾”的边塞绿洲;明清以降,过度垦殖与战火侵蚀让土地沙化肆虐,毛乌素沙漠如巨兽般吞噬农田村庄。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林木覆盖率仅存0.9%,沙丘直逼城墙,“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民谣道尽生存之艰。
50年代,榆林打响“向沙漠进军”的第一枪。石光银、牛玉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代代治沙英雄,以“一棵树、一捆草”的执着,在流沙中筑起绿色长城,以樟子松、沙柳编织生态网络,将860万亩流动沙丘驯服。如今的榆溪河生态长廊,绿带如翡翠丝绦,串联起城市与自然,见证着从“沙逼城下”到“城拥碧水”的沧桑巨变。
榆林古城墙下,明代长城的烽火硝烟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万亩樟子松林的涛声阵阵。历史在这里不再只是夯土与砖石的沉默,而是生态与人文的交响:统万城遗址的断壁残垣被绿洲环抱,无定河畔的匈奴故都因植被复苏重现“塞上明珠”的荣光。榆林以绿为笔,在黄土高原上重写文明的注脚——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当下对未来的承诺。
人文
绿韵流淌,一座城的诗意栖居
榆林的人文,是绿色浸润下的灵动诗行。这里既有边塞的雄浑,又有江南的婉约;既有黄土的厚重,又有碧水的轻盈。当生态成为城市的底色,人文便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力。陕北民歌博物馆内,《黄河船夫曲》的豪迈与窗外的蓝天相映成趣;非遗展览馆里,柳编技艺以沙柳为材,编织出“化沙为宝”的匠心……
漫步榆林城区,半城绿树半城花的景致令人恍若置身江南。榆溪河畔,晨练的老者与翩飞的白鹭共享一方静谧;红石峡生态公园内,孩童的笑声惊起林间的鸟群。古街巷陌间,剪纸艺人以红纸剪出“塞上绿洲”的轮廓,信天游的调子随风飘荡。绿色,让榆林人的生活不再只有“面朝黄土”的艰辛,更添“推窗见景”的诗意。
在榆林,植树不仅是春天的仪式,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每年四月,企业、学校、家庭全员出动,在城郊荒漠播撒新绿。从1981年到2025年,持续了44年的榆林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一代代人的坚守将“黄沙梁”变为“绿海洋”。这种“接力造林”的传统,让榆林的绿意从“生存必需”升华为“精神图腾”,成为代代相传的生态自觉。
历史
蓝绿交响,绘就塞上桃源
今日的榆林,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标杆之城,更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实践先锋。在这里,绿是底色,蓝是气韵,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谱写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交响乐章。当你的指尖轻触这片新绿的叶片,触碰的不仅是植物的生机,更是一部用汗水与智慧写就的治沙传奇,一曲黄土高原最动人的绿色咏叹调。
榆溪河生态长廊宛如碧绿绸带,轻拂古老土地,串联起榆林生态文明建设璀璨成果;一座座美丽乡村将沟壑纵横的黄土坡变为梯田层叠、果蔬飘香的生态田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放眼榆林大地,山如黛染、水似碧玉,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四顾远眺“生态绿”,一幅山清水秀的绿色画卷正徐徐铺展。
清晨,朝阳将榆溪河染成金色,白鹭掠过如镜的水面;傍晚,晚霞为黄土峰林披上红纱,独特的地貌与绿植交织出震撼视觉的“塞上彩虹”。榆林绿,是万顷绿意碧波荡漾的生态之美;榆林蓝,是蓝天白云清新悠扬的时光之美——这片土地,正用年轮记载沧桑,以绿叶丈量时光,在北纬的季风里,立起一座永恒的绿色界碑。
今日的榆林,诚邀天下客共赴一场绿色之约:春来,可踏青植树,感受“手植新绿”的喜悦;夏至,可泛舟榆溪河,领略“水鸟翩跹”的野趣;秋深,可漫步麻黄梁,醉看“黄绿交织”的油画;冬临,可驻足镇北台,聆听“松涛与朔风”的交响。这里,是生态奇迹的发生地,是诗意栖居的理想国,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永恒见证。
榆林的绿,是毛乌素沙漠褪去黄袍的觉醒,是黄河儿女重拾山河的豪情,更是中华文明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诠释。当四月的风掠过新栽的树苗,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枝叶的私语,更是一部跨越七十年的绿色史诗正在续写——在这里,每一抹绿意都是历史的勋章,每一片蓝天都是未来的诺言。榆林,正以“绿”为笔,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答案”。
从“沙逼人退”到“人沙共生”
榆林用绿色改写了塞北的宿命
如果让你来定义榆林
你觉得这座城市是怎样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足迹~
来源:孙同学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