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坛汇聚全国近300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专研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之道,携手开启一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探索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创新路径。
转自:中国科学报
4月9日,首届中国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古镇举行。
论坛汇聚全国近300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专研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之道,携手开启一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探索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创新路径。
“我们期待通过跨领域的思想交融,进一步促进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合作,催生更多具有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研究项目,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持续深化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小兰告诉《中国科学报》。
?
AI+HI,心理学院成立一年“成绩单”
“上海交通大学的心理学科是在2003年起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起成熟的硕博培养体系,临床与应用心理方向特色鲜明,在学科评估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喜芳表示。
2024年4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心理学院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重点布局临床与健康心理学、脑与认知科学、管理与社会心理学三大方向,开展跨学科研究教学。其中,脑与认知科学作为重点交叉学科方向,结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和智能发展。
王喜芳介绍,在学校的“AI+HI(Human Intelligence)”的战略框架下,心理学院积极发挥“心理学+AI”的办学特色,开展与文理生医工等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夯实“大设施-大科学-大健康”的交叉科学研究范式,致力于建设“大健康”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高地。同时,学院与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并积极推进具有上海交通大学特色的心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以心理学院为主体,开展了系列科研和学科布局相关的工作,同时也已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教职人员。”王喜芳表示,“目前学院以研究生培养为主,计划在明年开启本科生培养,形成本硕博完整的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学院组建的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也在酝酿成立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深度交叉融合,探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心理学学科体系。
开启心理学研究范式新篇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为今天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启示。在心理健康领域不断探索‘中国方案’和‘中国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傅小兰表示,“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有机结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而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一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试图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突显“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中国化”“形成和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等意蕴。
“因为文化上的一些差异,传统的心理治疗手段大多源于西方,可能对中国人不一定适用。”傅小兰表示,“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理念和方法,并用科学的方法阐明其背后的机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领域已进行了系列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学院双聘导师唐宁玉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代际价值观传承等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研究;学院双聘导师张新安深耕中国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助理研究员孙晓宁聚焦中国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及中国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心理学院前期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必要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研究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4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9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挂靠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开展工作。
傅小兰介绍,研究院将围绕“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心理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构建学术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普教育中心,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一个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国家级核心学术研究平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端智库。”
研究院也将进一步深化心理学院学科交叉的创新特色。一方面,研究院将通过开展心理学与国学、哲学、中医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搭建世界一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学术交叉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助推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通过大规模数据获取、精准数据分析、AI创设文化情境、智能辅助实验设计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I+心理学”特色研究,通过深度交叉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心理学中国学派,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心理健康思想。
“在课程设置和研究选题方面,除了加强与AI的结合,我们也会鼓励师生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并开展更多的研究。”傅小兰补充道。
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学科体系
“过去多年间,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在持续推进,但过去更多的是强调要有中国特色,并没有强调心理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傅小兰说道,“现在,有不少人意识到将文化和心理学研究结合的重要性了,但还未建立起一套研究范式,我们希望通过不同领域学者的交叉碰撞,更好地激发灵感,促进中国特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了首届中国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论坛汇聚了全国近300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旨在为中西方心理学的对话搭建平台,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为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人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更具文化适应性的理论与方法。
为期一天的论坛结合不同主题,以“主论坛+平行论坛”的形式展开。主论坛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医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两个平行论坛则分别交流探讨了中国文化、现代心理学、AI等领域互相融合的前沿观点,以及精神心理与传统文化的创新交叉路径。
“我们希望通过跨领域的思想交融,进一步促进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合作,催生更多具有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研究项目,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持续深化与发展。”傅小兰表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