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256GB版iPhone 16 Pro,官方售价为1100美元。根据美国媒体计算的数据,苹果公司制作一部手机,成本大约580美元。但在美国宣布对华加征34%的所谓“对等关税”后,加上已有的20%关税,增加的税额将达到296.86美元。一部手机成本上升到87
一部256GB版iPhone 16 Pro,官方售价为1100美元。根据美国媒体计算的数据,苹果公司制作一部手机,成本大约580美元。但在美国宣布对华加征34%的所谓“对等关税”后,加上已有的20%关税,增加的税额将达到296.86美元。一部手机成本上升到876.79美元,涨幅超过50%。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这一轮关税成本给苹果公司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每年330亿美元。投行WedBush分析师Dan Ives估计,在美国生产iPhone可能导致iPhone售价高达3500美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
在美国超市货架前,消费者为抢购最后一台iPhone推搡争吵;社交媒体上,“抢购iPhone攻略”话题浏览量突破千万;零售商仓库外,满载中国产iPhone的货机昼夜不停地卸货。这场席卷全美的抢购潮,撕开了美国电子制造业的深层裂痕,也暴露了全球化时代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当政治口号撞上商业逻辑,消费者不得不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买单。
关税风暴下的成本转嫁游戏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如一枚重磅炸弹,将iPhone推入定价死局。政策规定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的惩罚性关税,直接导致苹果面临每年85亿美元的成本增量。若将这些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 16 Pro Max的售价将从1599美元飙升至2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67万元),涨幅达43%。而市场传闻中的“2.5万元定价”,极可能是顶配版本叠加运营商取消补贴后的结果。
摩根士丹利测算显示,若苹果不涨价,其每股盈利将暴跌15%;若涨价,则可能失去12%-15%的销量。这种两难选择背后,是美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与品牌忠诚度的脆弱平衡。洛杉矶市民佩格罗的话颇具代表性:“我透支信用卡买了两台iPhone,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个月会不会再涨500美元。”
“让苹果回家”的政治口号,在拆解iPhone 15的供应链后显得荒诞。尽管美国零部件占比达33%(如A17芯片、部分传感器),但90%的组装仍依赖中国,印度和越南的产能因良品率低(印度仅78%)、电力短缺等问题难以承接转移。
更致命的是成本账,是美国电子工人时薪35美元,是中国的7倍,仅组装环节每台iPhone成本将增加30-40美元;70%的高端芯片依赖台积电和三星,美国本土只能提供5.5%的零部件;半导体行业面临6.71万人的缺口,连苹果投资的亚利桑那芯片工厂都不得不从韩国“借调”工程师。
若强行实现“美国制造”,iPhone售价将突破3500美元,成为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正如Wedbush分析师艾夫斯所言:“这相当于让美国消费者为政治口号买单。”
抢购潮的真相:全球化依赖症与末班车心态
美国消费者的抢购行为,实则是全球化供应链依赖症的大爆发。
一是性价比锚定效应。中国品牌电视、小家电因价格低20%-30%被抢购一空,而iPhone的“中国价格优势”正在关税冲击下消失。
二是末班车心态。23%的消费者将此次抢购称为“末日消费”,他们预期未来价格将继续上涨,甚至可能出现断供。
三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美国政府一面推动“制造业回流”,一面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稳定(如疫情期间中国保障全球90%的液晶面板供应),这种割裂加剧消费者的不安。
面对风暴,苹果的策略充满妥协与无奈,苹果提出:将印度产能占比从14%提至25%,并在巴西圣保罗州新建组装线,利用区域关税优势(如墨西哥零关税);强化AI功能(如实时翻译、摄影增强)和硬件升级(如屏下Face ID),试图让消费者为“未来感”支付溢价;
这种“全球分散+技术对冲”的策略,本质上是将供应链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而美国政策制定者的“制造业回流”幻想,在电子产业领域已注定失败——正如白宫前经济顾问库德洛承认:“我们无法用政治意志对抗市场规律。”
后记:全球化的裂痕与消费者的无奈
当美国人抢购iPhone时,他们争夺的不仅是一部手机,更是全球化时代的安全感。2.5万元的定价困局,折射出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与供应链依赖的脆弱性。苹果可以在全球寻找“成本洼地”,但美国消费者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效率与意识形态的博弈中,最终为账单买单的,永远是普通人。这场抢购潮终将过去,但它暴露的裂痕,将长久地镌刻在全球化的墓碑上。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