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7时20分,太仓市港城小学西校门前,一辆辆私家车在交警手势引导下有序驶入扬帆路“即停即走”区,身着荧光背心家长志愿者牵起学生快步通过人行横道,平江路口的“绿波带”指示灯规律闪烁,护送车流平稳向前……这幅秩序井然的画面,与两年前“喇叭声震天、车辆堵成盘”的混
清晨7时20分,太仓市港城小学西校门前,一辆辆私家车在交警手势引导下有序驶入扬帆路“即停即走”区,身着荧光背心家长志愿者牵起学生快步通过人行横道,平江路口的“绿波带”指示灯规律闪烁,护送车流平稳向前……这幅秩序井然的画面,与两年前“喇叭声震天、车辆堵成盘”的混乱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座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百年老校,在交警部门主导的“时空双维治理法”下,书写出破解城市“接送困局”的鲜活样本。
“肠梗阻”困局
1.5小时拥堵成民生痛点
太仓市港城小学自2014年迁址至平江路新校区后,随着办学规模扩至2300余人,交通压力呈几何级增长。数据显示,每日上下学高峰时段,校门口瞬时车流量超800辆,远超道路承载能力。私家车随意掉头、非机动车见缝插针、行人穿梭车流间的险象频发,导致周边平江路、南环路等主干道“血栓式”拥堵。“送孩子上学要先打‘心理战’。”家长李女士回忆,曾因堵车错过高铁的经历让她心有余悸。同时,周边的居民也是饱受噪音、尾气困扰。
这一民生痛点被列入太仓公安交警“校园周边交通综合治理”重点攻坚项目。交警大队主动联合城发集团、教育局、校方及家委会组建“交通治理攻坚专班”,一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变革就此展开。
“时空双维”破题
绿波带+潮汐位的科技赋能
专班首创“时空双维治理法”,通过时间维度错峰调控与空间维度资源挖潜,系统破解通行效率与停车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时间维度上,太仓交警部门为平江路、南环路量身定制绿波带方案:接入校园周边路口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高峰时间段平江路扬帆路路口中间设置锥桶,扬帆路实行“右进右出”,确保车辆行驶不停顿。同时,学校实施“15分钟梯度错峰放学”:低年级与高年级分时离校,年级内部再按班级分批放行,将离校车流峰值削减63%。
空间维度上,城发集团深度挖潜“金角银边”:将西侧停车场实行时段免费停车方案,下午3时到6时提供学生家长免费停车;学校则通过深度挖掘校内停车潜力,保障教师停车,校外车位做到让“位”于“民”。西校门、扬帆路的停车位全部供家长车辆停放,新增“固定+临时”车位共计200余个。
“家校警”共治
从“独角戏”到“协奏曲”
治理初期部分家长因“停车难”抵触情绪强烈。为此,专班搭建“警校家议事厅”,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建议327条,线下召开恳谈会11场,最终将“严管”转化为“共识”。
如今,由多个年级学生家长组成的“护学志愿队”成为治理生力军。每日早晚高峰,他们手持引导旗,配合交警在关键节点疏导交通。家长王伟戴上红袖章后感触颇深:“以前总想抢个‘VIP车位’,现在明白有序才能快。”
更精细的变化藏在细节中:港城小学西大门南北两侧放学接送点新增了隔离护栏175m,并在相应班级留有1.2m出口,方便了接送学生车辆停放,有效地做到人车分离,保障安全。同时,在港城小学西门北侧侧分带道板处设置非机动车专用车位,进一步规范临时停车。
长效“疏堵样本”
从“一校之治”到“全域革新”
港城小学的蝶变引发连锁效应。创新性地构建了“123”治理体系:1个专班统筹(交警主导的多部门协同)、2大引擎驱动(科技赋能+共治共享)、3重效益共赢(安全提升+效率优化+民生改善),为城市校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模板。
下一步,太仓交警将探索“家校公交专线”“共享接送点”等新模式,让“安心上学路”成为太仓民生幸福的温暖注脚。此刻,港城小学孩子们的笑声与顺畅的车流声,正谱写成一首城市治理的和谐乐章。
来源:苏州公安一点号